前進現場,探索智慧典範

2015-07-09 15:03本刊整理調查
澳门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醫療系統技術

本刊整理調查

“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其實最早源自於IBM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Earth)的相關理念。“智慧”即藉由新一代的資訊科技例如,物聯網、移動互聯網、雲端運算、智慧型終端等,應用到城市中的各項系統諸如:自來水、電力、交通、辦公及居家生活、工廠等生產或生活系統的各載體中,將民眾的感知與所有的設備系統聯結來形成經濟、有效的互動,讓人們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同時,利用資訊通訊技術(ICT)強化公共市政服務,不僅可以提升政府效能,更可以讓民眾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因而各國政府都將建設“智慧城市”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歐美等先進國家與地區也早已進行不少智慧實踐,成效顯著。

西門子有限公司總裁兼南區總經理鐘漢明先生就明確提出當下社會發展不斷向“城市化”方向發展,智能城市就是在“電氣化”、“自動化”、“數碼化”的科技革新背景下為城市升級轉型,更是包括四大要素:(1)感知力(2)整合力,特別是數據的整合(3)大眾共用創新,共同推進發展(4)協同運作,尤其是經濟化、規範化的運營。藉由這四大要素進行由下而上、由上及下的智慧實踐。

因而時下發展智慧城市的國際主流趨勢即為: 產業界、政界、學術界等共同攜手合作,並以民眾觀點看待城市發展,重新思考對智慧城市生活的想像,延伸到社區,打造創新、永續、智慧新城市。“智慧城市”簡而言之就是“智慧生活科技與都市發展整合”,進而關聯到產業創新與公共服務系統結構的調整。這些都直接牽涉到都市治理的視野與策略的轉變;進一步說,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模式與新的都市治理的創造,藉由智慧城市的願景,來決定城市未來的永續發展。

而伴隨著目前資訊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技術尤其是4G移動寬頻技術的發展,為無處不在的連接提供可能;雲端計算技術為數據的共用、整合、數據挖掘和分析提供可能;統一通訊與協作為跨部門的相互協同提供技術支撐,提高了城市管理和應急流動效率,似乎網絡科技時代的來臨,也會為城市的革新帶來新的契機,環視全球,又有哪些智慧城市堪稱典範,值得其他國家與地區效仿學習與創新,跟隨著城市發展的浪潮,讓我們一窺先行者的經驗,一探智慧城市的奧秘。

前進現場一:荷蘭 恩荷芬市

2014年獲得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全球智慧城市”首獎的荷蘭恩荷芬(Einhoven)市一舉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作為智慧城市的先行者,更有諸多殊榮。美國《財富》(Fortune)雜誌將荷蘭恩荷芬智慧港區列為全球七大“企業創新最佳新城市”之一,同時更將之比喻為新矽谷。

而作為位於荷蘭南部北布拉邦省(Noord-Brabant) 的自治市,其城市的國際知名度遠不如作為空港的阿姆斯特丹以及作為海港的鹿特丹這兩大城市,在城市規模上僅僅位居第五。然而由於地處西歐科技中心的戰略位置,更是荷蘭長期以來的高科技的工業重鎮,以科技和設計為基礎,該區域內擁有世界級最領先的科技和創新發展產品,眾所周知的飛利浦電子(Royal Dutch Philips Electronics Ltd)研究和發展設施的基地就是落戶在此地,此地也是常年擁有龐大的科研經費的支持推動技術的持久研發與創新。恩荷芬市生產總值佔荷蘭總體GDP 的14%,作為一個位居第五的城市,其發展潛力巨大,更有每年在荷蘭專利總量中高達42%的比例,平均每20分鐘就有一項新發明誕生於此處。

恩荷芬市在推動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提出“智慧港(Brain Port)計畫”,圍繞能源、交通與健康展開。訴求通過應用技術來提升生活品質,更有地方政府、產業界與其他機構之間的緊密合作,以開放創新為目標,稱為“三螺旋形結構”,構成充滿活力的智慧港。該市也持續嘗試新增研究中心,不斷創造新增價值,結合現有的LCD 的研究機構、開放式的校區以及創新生態系統,從而催生區域核心發展的模式。

走在恩荷芬市的大街上,你可以時時處處感受到科技創新與智慧實踐。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夜店文化不可避免,從大洋彼岸的美國到亞洲的新加坡、香港、澳門甚至內陸的上海、北京等地你都可以找到不夜城的感覺。而恩荷芬市在一項針對夜生活的智慧實踐更可以成為全球學習的對象。在Stratusmseind區,這是一個傳統且繁華的夜生活區,夜店文化隨處可見,平日及白天似乎空蕩寂靜但夜幕降臨後便人聲鼎沸,特別是週末的人群聚集,又以年青人、無業遊民等為主由此引發了很大的治安隱患,打架鬥毆甚至是槍擊、死亡的案例時有發生,讓在地民眾膽戰心驚。

有基於此,荷蘭恩荷芬市則是採取在該區大量佈置監測器的方法,廣泛搜集市民活動訊息,由此分析找尋可能導致治安危機或者重大刑事案件的誘因,從而利用調整街道、改變建築以及公共場所的燈光的顏色等方法,影響行人的心情,獲得相對穩定的情緒與心理狀態,從而有效的改善治安,穩定地區發展也同樣促進該地區長效進步。

前進現場二:日本 高知縣

高知縣是位於日本四國島中的一個縣,在四國島南部的太平洋側,縣都位於高知市。有“日本最後一條清流”之稱的四萬十川流經該縣。高知縣總面積7,104.87平方公里,2005年10月1日的人口有796,196人。該縣是農業縣,經濟規模小,且人口持續減少,是日本“過疏現象”較嚴重的縣之一。尤其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對外交通較之四國島其他縣更為不便。這也會社會諸多發展帶來隱患。

日本全國都面臨著“老齡化”深化的嚴重危機,更是亞洲諸國中最早步入老齡社會的國家。自197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後更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根據現有趨勢預估到2055年,日本人口的老齡化比率將達到40%左右,位居全球之冠,為社會帶來一系列新的挑戰,尤其是涉及到老年人的醫療護理、急救等系統,需求增加迅速。

智慧醫療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面向,更加看重服務成本、服務品質和服務可及性的平衡,從而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持久開拓醫療市場與品牌口碑,形塑更高競爭力的智慧醫療領域。智慧醫療中正對交通不便地區以及老齡化嚴重地區的關鍵實踐便是醫療救護系統。

在高知縣推廣的智能救護系統,是產、官、研三者完美合作的典範。高知縣政府結合醫療改革創新機構、學術研發機構:國立情報學研究所,進而對智能緊急醫療系統反複試驗。而這套系統最大的特色在於當病人還在急救車上進行相關基本救助時,通過新型電腦傳輸技術就可以實現救護車配備設備將圖像傳輸到遠程醫院,從而為病人贏得寶貴的遠程診療時間,增加存活率有效減低因時間拖延導致的死亡率。相較於傳統醫療救護車的相關配備的語音、移動通信系統和資訊傳播系統而言,引入的e-ambulance專案,則通過圖像傳輸系統,醫生在接受醫院可以監視病人的即時情況,也開始準備必要的治療在病人到達醫院之前。他們因此大大節省時間和減少病人的死亡率。在人煙稀少,醫療資源(醫生與醫療設備、醫院)缺乏的地區,加之病人突發性疾病或意外事故等因素,一套智能遠程診療與急救系統無疑可以緩解現實醫療條件的短板,成功為病患爭取寶貴的診療時間,而這套系統並非簡單的資訊傳輸系統,從病患撥打電話求助到救護車內急救再到遠程診療與現實醫院診療的整個過程,e-ambulance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實現醫療資源的快速高效整合,恰如圖2所展示的“智能急救系統作業圖”,智慧救助一套有SOP(標準作業規範)的科學系統。

前進現場三:台灣 台北市

台北作為亞太區域內的重要國際化都市,早在2003 年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任內就開始推動“數位城市、行動台北”的智慧發展規劃,并逐步獲得相關智慧榮譽,例如2006年獲國際智慧城市組織(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頒贈“年度智慧城市獎”最高榮譽,自2008 年開始調整為以水岸、文化及科技為重點,推動UI-Taipei(無所不在“Ubiquitous”&智慧城市“Intelligent”)。2012年更提出“智慧城市、優質生活”的主張。在積極推動寬頻網路建設及無線網路應用服務的同時也持續推行基礎建設、便民服務優化等,並加入政府資料公開計畫及雲端應用,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面向中更為豐富,不僅走在全台首列,也屢次獲得國際大獎,更吸引一年數以千萬計的海外觀光客前往台北感受智慧都市的魅力。

而作為國際觀光熱門景點的台北市,成功憑藉智能交通系統贏得國際讚譽,獨特的台北的UBike以及巴士公共運輸系統提供的綜合性出行旅遊工具大大提升了本地民眾與外地觀光客的出行滿意度。

目前全台灣,UBike總共有196個智能服務站,透過電腦系統,實現全程無人化電子借車,更實現不同地點的借還車,大大方便了出行者,避免重複的路線規劃與行駛。就現有數據觀察,平均每輛UBike的日轉率約為12次,台北市的單日UBike使用用量就超過7萬次,在實際運用上其實遠超過倫敦、紐約等歐美先進國家的公共自行車系統,透過科技的GPS系統,更有效降低失竊率。

而針對巴士公共運輸系統,台北市投入大量資源構建智能系統,如大眾運輸系統APTS、E-Bus System等。實際的成效可以通過系統投入使用後增加的民眾數量體現,目前台北市的E-Bus毎天運送大約1百70萬人次,逾300條巴士路線及4000台巴士投入服務。大力推廣的智能交通系統更成功實現手機智能查詢的功能。現在在台北市,只需要乘客輕輕打開公交APP,通過公車路線以及時刻表的查閱,或藉由公車站牌旁的電子顯示器,清晰地獲取公車到站的具體時間與站數,這樣的效果實現,就必須使得每一臺公車配備一臺工業電腦,工業電腦透過GPS連結到交通局的行動控制中心,使得處於指揮地位的行控中心可以隨時掌握公車位置,甚至具體乘車人數以便靈活安排公車車次與行經路線,大力提升公車使用度與道路的優化使用。

為讓民眾能夠放心、安全出行,所以台北市推廣的智慧交通系統借助大眾運輸系統的完善從而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優化台北整體城市使用率。

結 語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經羅列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三大評量標準,包含“健康與安全”、“文化與環境”、“基本設施”,由此構建出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美好城市。而美好的城市更需凸顯友善,無論是居民、遊客還是整體環境,傾聽民眾訴求,善待環境、完美融合才能創造一座宜居的城市,而智能城市的推廣更是在傾聽、友善、融合之間讓生活更加美好,社會持續進步。

(備註:文中部分資料數據來源於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台北市政府、以及相關科技資訊公司)

猜你喜欢
醫療系統技術
无土栽培为什么受欢迎?
The Changes of My Hometown
技术比赛
醫療糾紛 依法維權 大陸台商對醫療損害責任的法律須知
周其仁 共享經濟的難點是什麼
2017技术展望
火电机组分散控制系統报警逻辑研究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