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悔过

2015-07-09 20:18
月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魏徵李贽太宗

上命瀛州刺史卢祖尚镇交趾a,祖尚拜谢出。既,辞以疾。上遣杜如晦等谕旨b,祖尚固辞。上怒,斩之。他日,与侍臣论齐文宣何如人c,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较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d。徵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史言魏徵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为谀也。虽然,独一魏徵如是哉?君天下者,不可不以太宗为法。】(《史纲评要·唐纪》)

注释:

a 瀛州:州名,北魏置,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卢祖尚:隋末豪杰人物,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命其为交州(今越南河内)都督,卢开始答应赴任,但后来嫌此地太远,拒绝赴任,被太宗所杀。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于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b 杜如晦:唐太宗时期著名宰相,擅长决断。

c 齐文宣:即南北朝时期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倡导改革,劝农兴学;然而执政后期却变得荒淫暴虐,终因饮酒过度而暴毙,谥号文宣皇帝。

d 官荫:旧时官吏有功于国或因公而亡,得荫其子孙入官,称为官荫,是一种恩典。

大意:

太宗命瀛州刺史卢祖尚镇守交趾,卢祖尚叩头谢恩,退出。可不久之后,又推辞说自己身体不好,不愿前往。太宗派杜如晦等人给他宣讲皇帝的旨意,卢祖尚仍坚辞不去就职。太宗大怒,就把他处斩了。后来有一天,太宗与侍从大臣讨论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个什么样的人。魏徵回答说:“高洋虽然狂妄凶暴,但别人与他争执,如果他自己理屈,就会听从对方意见。”太宗说:“对!上次卢祖尚虽然丧失了作臣子的道义,但我把他杀掉也太凶暴了些,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不如高洋。”于是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爵及荫庇。魏徵的外貌不过中等身材,但有胆略,善于使君主回心转意,每每犯颜苦谏,有时遇到太宗发怒,魏徵仍然神色不变,太宗也不得不为之收敛威怒。【史学家都说魏徵善于谏诤,我认为他幸亏遇上了唐太宗李世民。不然的话,假使遇上一位喜欢听阿谀奉承的皇帝,未必不由谏诤转为谄媚阿谀。虽然如此,历史上只有魏徵像这样吗?君临天下的人,不可不以唐太宗为榜样。】

【题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与圣明之君。他统治时期,励精图治,重视民生,积极推行科举制,唐朝国力由此强盛,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局面,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作为皇帝的唐太宗,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他善于借鉴前人的得失、虚心听取大臣的批评意见并勇于认错和改过。本文就是他这一品质的具体表现。一般史学家论及魏徵和唐太宗,都会说前者敢于直谏,后者善于纳谏。而李贽在评论(文中括号内部分)中却说魏徵是否敢于直谏,在于面对的皇帝是否开明正直;如果遇上昏君,恐怕未必不阿谀奉承。历史不能假设,李贽的评论也并非要对魏徵提出质疑,而是强调作为统治者或领导者对于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应虚心听取,犯了错就要及时改正,避免因小失大。

本文选自《史纲评要》,此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代表作。李贽自幼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为官期间,他目睹了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和百姓的痛苦,于是开始评论史事,著书立说,抨击时政。由于言论大胆激烈,被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史纲评要》属编年体史评,包括“史纲”与“史评”两部分。“史纲”以编年体形式简略地记载了自唐尧至元的历史;“评要”则以“批”“评”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抒发作者的读史心得和感受。全书的“批”“评”文字虽比较简略,却能切中要害,深具启发性。(高希)

猜你喜欢
魏徵李贽太宗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肱骨良臣魏玄成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以诚相待
太宗纳谏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