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吃货创建中国食品档案

2015-07-09 08:39依江宁
莫愁·智慧女性 2015年7期
关键词:月牙编著酱油

依江宁

陈巧玲穿着一件白色风衣,短发乌黑,自然分开,露着一对浅浅酒窝,十分有亲和力。

陈巧玲和她的团队自费十几万元,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事件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也为她点赞。

食品问题践踏的是人的尊严

考入清华大学读MBA前,陈巧玲在北京金融街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拿着高薪。那是非常体面的工作,做一级市场投资,不断接触一个又一个新行业,参加一轮又一轮商业谈判,鲜亮、刺激又富有挑战。

但进入清华读书的两年改变了她。

2012年4月,清华大学迎来101周年校庆。那天活动中,陈巧玲恰好坐在一位南方口音的男士身边。他叫陈洪榕。

聊天中,他问,还记得MBA第一学期,姜朋老师在《伦理与企业责任》课上讲的那个故事吗?一家国外果汁企业发现原料供应商的造假行为,是为了公众健康召回产品,还是睁只眼闭只眼免受损失?企业反复考虑,选择了后者。然而,这起事件最终因一个偶然被曝光,企业不仅需要召回全部产品,还要承担更大的损失。这节课的结论是:“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食品。”

这堂课同样在陈巧玲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她是山东农民的女儿,对农业问题从来不乏关心。这个案例引领她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她了解到了镉米杀机、纸水浇田、垃圾鱼,甚至将大便用水过滤,加入腐烂猪肉进行发酵,来调制臭豆腐。

身边存在的食品隐患太多了,这些已不仅是安全问题,而是人活着的尊严问题。苏丹红事件距今10年了,但陈巧玲在网上检索发现,同样的事反复发生,直到2014年,问题也没消失。

陈巧玲和陈洪榕越聊越起劲,他们决定做些有意义的事。第一步就是成立月牙多食品安全调研平台。社会上针对食品问题众说纷纭,他们要通过自己的田野调查,搞清楚来龙去脉。这股劲头,有点像柴静自费拍《苍穹之下》了解雾霾问题。

为什么叫“月牙多”呢?名字取自中国民间对于手指甲上月牙形状的期盼:“半月痕”越多,身体越健康。

朋友认为陈巧玲好傻。离开高大上的金融街,选择到脏苦累的农田去做调研是“一傻”;编著与商业无关的档案是“二傻”。陈巧玲却觉得开心,如果没有“傻子”做吃力不讨好的事,人們就只能永远沉浸在失望、愤怒和冷漠中,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任何改变。

编著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

陈巧玲和二十几个团队成员搜集了过去几十年的食品安全事件报道、学术报告,再根据整理出的各类问题,走访全国各地的农场、食品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进行核实。

实地走访时,陈巧玲用的都是“笨办法”——为了验证木耳造假的报道,她将超市中的木耳全闻一遍,因为硫酸镁、硫酸铜的味道,很容易闻出来。她打车时和出租车司机聊,坐火车和乘客聊,去餐厅吃饭和老板聊,逛超市和售货员聊……不管是谁,只要身边有人,陈巧玲都会探寻大家对食品安全的看法,以及他们所知道的食品行业内幕。

常年走访,陈巧玲知道了许多食品方面的细节。比如羊肉片的真实商品名应该是“羊肉片风味速冻调味肉制品”。证实了很多火锅、麻辣烫里掺罂粟壳,网上还有卖“罂栗膏”的,生产者把罂粟的“粟”改成了“栗”,瞒天过海……渐渐地,她能说出各种添加剂的成分和危害。她不觉得枯燥,反而乐在其中,“像做侦探一样,太有意思了”。

事实上,人们对食品安全本身就存在很多非理性判断,也没有渠道了解全貌。比如酱油。中国市场上存在两种酱油,一类是酿造酱油,一类叫配制酱油。配制酱油是由酿造酱油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国家对配制酱油的配料要求是: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

据专家透露,市场中绝大部分是配制酱油。然而走遍北京多家超市和农贸市场,陈巧玲发现,很少有酱油带“配制酱油”标注。她把不同品牌的酱油成分一一拍下,研究其中的化学成分,“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分,弱化和掩盖了鱼目混珠的真相”。

“中国的食品安全环境或许很差,也或许没那么糟糕。重要的是,我们要以事实来说话,下结论。”

陈巧玲和“月牙多”早期成员历经两年,编著了《中国食品安全档案》。这是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以26个档案的形式,梳理和归纳了近年来我国相关案例,图文并茂,框架清晰。

2015年3月,《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陈巧玲的微博、微信、手机每天会收到许多消息。有想加入“月牙多”的志愿者,还有想买书的读者。他们中有食品从业者、学生,甚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来电话,要买书,陈巧玲激动地说:“我可以送你们两本。”

从档案起步创造更多可能性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陪着她做“傻事”?陈巧玲说,是因为她们在创造有价值的生活。

刘晓霞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加入“月牙多”一年整,她的大部分工作是做《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副主编,协助书籍出版。她用了三个月,逐一核对每一章的信息是否真实准确。

一段时间后,她也成了半个专家。有次在亲戚家看到一瓶小磨香油,她立即运用起了积累的知识,抛出几个问题,很快判定这瓶香油属于三无产品。

团队成员们如今都成了“食物医生”,不只吃,还要望、闻、问、切。一次,陈巧玲和朋友去一家中档餐厅吃饭,点了一罐冬瓜排骨汤,大家都觉得味道不错。只有陈巧玲,琢磨半天断定:熬汤用的是腐肉。他们找老板投诉,后者慌忙道歉,还重新做了一罐。

陈巧玲了解到,不少饭馆里,如果食材没用完堆放坏掉后,也不会扔掉,而是加上各种添加剂,继续使用。有老板苦笑:“我们也不想这样做,但食材买少了,客人点单上不了菜,买多了容易坏。而且进货的时候,不少卖家已经做了手脚,看似新鲜的菜,都撒了东西。”

这话让陈巧玲想到,人们往往只会批评食品不安全,却很少探究事故发生背后的原因。根子上的原因不解决,食品问题会始终存在。就好比之前,她曾深入北京一家农场调研,和农户朝夕相处一个星期,她发现,不少农产品质量很好,也没使用催熟药物。但农户没有销售渠道,农产品堆在那里,不久就会烂掉,不得不撒一些东西去保鲜。

编著《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过程中,陈巧玲走访了北京、天津、浙江、山西、福建等地上百家食品企业。她曾拜访“中国第一农民”安金磊,并将安金磊的传统农耕圃园作为“月牙多”农耕文化体验中心。从走访过的农场中,团员们筛选出12家安全质量的佼佼者,作为示范基地。

目前,陈巧玲正致力于建立“不出门连锁云店”平台,为调研中发现的安全生产基地的产品提供销售渠道。截止2015年4月,福建、天津、广西等地都有了旗舰店。

《中国食品安全档案》还在不断完善中,未来他们还要编著一系列专题,比如《中国食品安全档案》之生态有机篇、大米篇、食用油篇等等。之后,陈巧玲希望能建立食品安全体系和标准,引导食品从业者执行标准。

陈巧玲说:“我们不敢保证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每移一块石头,我们就朝着正确的方向坚定地前进了一步。”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月牙编著酱油
朋友
“打”来“打”去花样多
造月牙
指甲上月牙少不健康?那可不一定!
指甲几个月牙
买酱油
买酱油
绿巨人实验
《国学小子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