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

2015-07-10 21:16朱兰字庆锋胡维君
校园英语·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朱兰 字庆锋 胡维君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迎来史上最高的关注度,社会各方对高职院校的期望及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教师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加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本文关注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这一群体的职业倦怠问题,探讨预防及缓解的有效对策,对英语教师的身心健康和高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对策

一、引言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der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此后,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发展迅速,在众多研究者中,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定义成为目前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定义,她认为,职业倦怠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源的延迟反映,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维度。其中情感耗竭属于压力维度,特征是缺乏活力,个体表现出过度疲劳、没有工作热情等现象,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去人性化属于人际关系维度,特征是不把服务对象当“人”看待,表现出对他人冷漠、缺乏同情心等态度,这是人际服务的特别指标;个人成就感降低属于自我评价维度,特征是产生不胜任感,表现出对所从事工作意义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弱化、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努力工作,这是反映职业倦怠行为结果的指标。对职业倦怠的研究结果表明,医护人员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情绪焦躁、紧张不安、偏执、猜疑,易产生疲劳、厌倦、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效能感降低,记忆力减退,心理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失去工作动力、缺乏价值感,丧失职业理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消极敷衍,被动应付;对学生爱理不理,冷淡疏离,与同事关系紧张,进而导致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到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及工作效能。

国内学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幼儿教师及中小学教师群体,对于大学教师,尤其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现状研究甚少。目前高职院校几乎都将英语开设为必修课,一旦高职英语教师群体长期处于职业倦怠的状态,势必对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了解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成因、探寻缓解的有效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成因

倦怠的产生是环境与个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成因主要表现为:

1.自我认同感低,缺乏归属感和幸福感。高职院校经过近十年的规模扩张,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并未得到社会的真正认可,在许多家长和考生眼里,仍属于二三流的高等教育,高职教师无论在社会地位、收入待遇等方面都不能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提并论;在专业发展方面,职称评定、科研资源、论文发表经常遭受歧视及不公平待遇,外语学科的科研项目、学术期刊数量少,做项目、发成果很难,很多期刊编辑部一看稿源是高职院校都不予采用。成果发表不了,职称问题就解决不了,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等学校升格而来的,升格后办学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滞后状态,语音设备及资料缺乏,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需求,许多教师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受到影响;许多院校规格提升了,但管理依旧原地踏步,流于形式,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及人性化管理,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英语在高职院校属于公共基础课,受重视程度不高,因而学校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少,教师参加培训、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就少,很多英语教师感觉被边缘化;虽然大多数英语教师工作也十分努力,但由于评优、受表彰名额有限,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这样一来,自身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逐渐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前述种种情形,导致教师自我认同感低,缺乏归属感,感受不到职业幸福感,进而工作效能下降,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最终产生职业倦怠。

2.教学教改双重压力,身心疲惫,效能感低。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招生人数急速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内涵发展跟不上,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很多院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英语课都采用大班教学,班级规模80人以上,许多英语教师周工作量多达20节以上,教学任务繁重。再有,高职院校生源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尤其英语基础差异更大,学生认为英语课不是专业课,不予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课堂上懒散,课外懒惰;而教师为了完成授课计划,基本上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互动几乎为零,造成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局面。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机械单调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久而久之行为表现就会是一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教师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被逐渐磨蚀,变得麻木不仁,对教学工作失去热情和兴趣,对学生冷淡疏离,教学效能感降低。新形势下,围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要求英语教学和专业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由一般用途英语(EGP)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外语功底,又要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教师除了完成已有的教学工作,课余时间还要学习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体力、脑力严重透支,长期处于较大的压力下,不及时调节,必然产生倦怠心理,对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和影响。

3.个体差异导致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在性格、兴趣、能力特点、优势劣势、职业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加上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即便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中,各自的抗压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有些则因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心理压力;再有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陷入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三、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1.改善外部支持环境,营造和谐敬业的工作氛围。在社会层面,加强对高职院校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更加了解高职教育,消除对高职教育的传统偏见,提高认可度;维护高职院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经济地位,改善教师物质待遇(包括住房、工资福利等),改变高付出低回报的不合理现象,让教师安于本职工作,不必为生计发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相关组织机构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切实解决高职院校教师搞科研难、发表成果难的现状,激发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增强其自我认同感。

在学校层面,改进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尊重、关爱、理解、信任教师。倾听教师心声、关注和满足教师的合理诉求,赋予教师学术和专业自主权,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为教师创造提高专业技能和进修培训的机会,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目标牵引,让教师产生在个人所从事的领域成为专家的愿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评优、表彰的机会,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加强人文关怀,认真对待教师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职业倦怠现象,多与教师沟通交流,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设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关爱教师身心健康,让教师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快乐工作。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Demerouti教授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ob Demand-Resource,JD-R model)。该模型认为,长期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如过高的工作压力、工作环境恶劣等,会耗尽员工的热情及体力,进而产生职业倦怠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而诸如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前景、领导支持等工作资源则具有激励作用,能催生敬业与和谐的工作氛围,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反之,工作资源的缺乏则可能导致挫败感,导致员工成就感降低和对工作的疏远畏惧。因而,要为教师提供工作顺利开展所需要的各种工作资源,改变高要求低资源配置的现状,保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2.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积极面对,快乐工作。作为教师个体,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紧密联系,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赢取主动。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树立正确的教师信念,努力钻研教学教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自觉主动地更新和吸收新的教学观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能感;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人的抗压能力是靠后天炼就的,学会压力管理,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针对压力源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把压力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是现代社会人的一种生存能力。”同时,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丰富生活,学习放松训练技巧来应对压力,一旦发现自己出现焦虑性的心理障碍或抑郁性心理障碍时,不妨听听音乐,和家人、朋友聊聊天,或是想办法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大自然。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因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增强应对挫折的承受力。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减少抱怨、克服倦怠,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探究教法、学法,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四、结语

教育关乎民族振兴,教师关乎教育振兴。教师职业倦怠不仅涉及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更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维系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不仅仅是教师个体人格因素,更涉及到社会问题和职业问题等深层次领域,因此教师职业倦怠已不容忽视,社会各界都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来关心教育,关爱教师。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一位教师时刻都充满积极情绪,但我们应该做到,当他们处于困扰之中的时候,伸出一双温暖的援助之手。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der H J,Staff bournout[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1):159-164.

[2]Maslash C,Jackson,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1981,2:99-113.

[3]Richard J,Gerrig & Philip G.Zimbardo,Psychology and Life[M].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Inc.2004.

【基金项目】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一般项目 (编号:2013Y543)“云南省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高职院校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