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2015-07-12 17:47曾玉霞
学周刊·下旬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条腿张嘴青蛙

曾玉霞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除了强调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外,更多地是强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情境十分重要。在生活、问题、活动和游戏、竞赛的情境中,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找到“熟”的感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几乎完全是靠兴趣来学习的。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新教材,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选材,不断沟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数学的学习真正成为孩子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有剪刀、能伸缩的吸管、自来水龙头等。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情境,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划一划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思”的乐趣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展开的。而“精问”是指所提出问题在于学习新知的重点、理解知识的疑难点、解决思路的转折点上。设置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问题的切入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在学生理解知识的疑难处提出问题,不仅可以及时纠正错误,还能让学生开启心智、暴露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提出问题,较好地调动学生思维,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有学生续编儿歌这一教学环节: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刚开始学生情绪高涨,但念到后面声音就越来越小了。原因是学生发现念不完。我是这样提问的:谁能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这首儿歌念完?问题一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生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2:(b)只青蛙,(b)张嘴,(b)只眼睛,(b)条腿;

师:(心里有些急,但是很快调整了过来):这两位同学都知道用字母来表示,值得表扬,但都用一个字母来表示,你还有与他们不同的想法吗?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师:生3与上面两位同学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4:生3用了四个不同的字母,而生1和生2用了同一个字母。

师:我想问问生3,你为什么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生3:因为青蛙的嘴、眼睛、腿的数量不一样。

师(欣喜,找到导火索了):那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呢?

生3:一样的。

师:你现在有改进的意见吗?

生3(顿悟):(a)只青蛙,(a)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师:多聪明的孩子!不断地思考就有不断的提升!还能不能根据青蛙只数、眼睛和腿的关系再把儿歌改进改进呢?

生3:(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对的!孩子们,你们太了不起了!

刚开始,学生虽然没有表示正确,但“用字母表示”是值得肯定的,教师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步步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逐步改进,逐渐接近最后归纳出正确结论。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必然乐在其中。

三、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享受“动”的成果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适时、适度地创设活动情境,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师在教学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巧妙地寓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教师组织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在教学“位置”时,组织学生活动:头上击掌,脚下跺脚,抬左腿,右手拍右肩等,让学生充分地动,一方面满足“动”的欲望,释放小孩子课堂安静久了多余的能量,另一方面在动中体会,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四、创设游戏与竞赛情境,让学生产生“斗”的意识

针对小学生喜欢多变、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的特征,教师如果能将游戏寓于其中,可以活跃学生思维,保证数学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产生“课虽末,趣未尽”的意境。

如:教学“找约数”时,我设计了一个“一家亲”的游戏。拿着自己手里的卡片去寻找亲人,如果你是30的约数,就和拿着30卡片的同学是一家,如果是50的约数,就和拿着50卡片的同学是一家。在找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亲切感,既学到了知识,又快乐地游戏。

游戏提高兴趣,竞赛激发活力。“比一比,赛一赛”课堂展开擂台赛。竞争能实现自我超越,使学生获得自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更富生命的活力。我把小组竞争的机制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下学习活动,通过比赛,提高自己。在我的课堂中,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竞争机会。比如:每节课前5分钟的复习环节,我都会为学生摆开小小的擂台,根据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提前一天布置好内容,分组分学号有序进行,看谁在擂台上表现得最出色?比赛结果既为个人积分,又为小组积分。常年的坚持,既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欲望,又夯实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还有:新知环节我也会适时为学生创设竞赛情境,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男女同学间摆开擂台赛。第一轮一个一个地数数;第二轮,接龙比赛,男同学先数,过程中听到教师喊停,女同学接着数,哪一方接乱,哪一方输。在同学的呐喊中,比赛进行着,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斗”的意识增强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

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理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我们要努力提高各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唤起情感,激活思维,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条腿张嘴青蛙
不会算账的蝉
一张嘴 六个人
按属性分类
小青蛙捉虫
我变成了一百张嘴的怪物
多了一张嘴之后
谁能叫醒小青蛙?
我多了一张嘴
画图解题
青蛙便签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