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墓陶俑的造型艺术特征

2015-07-12 18:39李彦霞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75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1期
关键词:陶俑泥质墓葬

李彦霞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756000)

李贤墓陶俑的造型艺术特征

李彦霞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756000)

北周的墓葬俑群发现的较少,而李贤墓陶俑的造型特征极具代表性。对研究北周墓葬、军制和民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李贤墓的镇墓俑、出行仪仗俑、侍仆舞乐俑和庖厨操作俑的造型特征进行研究,全面而直观的分析李贤墓陶俑的造型艺术特征。

李贤墓;陶俑;造型

宁夏师范学院 校级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李贤墓陶俑的造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B201403

李贤墓是北周时期出土文物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仅彩绘的陶俑就达237件之多,其中有镇墓武士俑、甲骑俑、乐俑、文史俑、武官俑、女官俑、女侍俑、胡俑、风帽俑九种。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镇墓俑、出行仪仗俑、侍仆舞乐俑和庖厨操作俑四类。

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的彩绘陶器,均为泥质灰陶,质地坚硬。陶俑制作粗率,造型具有古朴的稚拙意味。俑体实心,半模制成,故背部扁平。面部丰满,五官相对集中。人物外轮廓鲜明,但缺乏细部刻画。每一类陶俑体形基本一致,高矮大致相同,身体多施白色。但色彩服饰和面部神态各异。细节部位惯用墨线勾勒,不求逼真,只求形似。从陶俑的制作风格来看既继承了汉魏墓葬的传统,也表现了关中地区北魏俑群的特点。

一、李贤墓镇墓俑的造型特征

镇墓俑包括披甲胃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

1.披甲胃镇墓武士俑:共两件,俑高18.2厘米,通体施白。身躯粗大,大腹凸出。右肩略高,左胯突出,姿态略呈歪曲状。姿态生动,不呆板。面部方正,做惊讶状;眼大而深陷,高眉弓,所绘眉形浓密呈弧状,眉头上卷。鼻子高而挺,颧骨突出。阔口微张,唇部涂以红色,口周围绘有胡须。二俑所戴兜鏊,一作尖顶,一作漫圆形状,两侧有护耳。镇墓俑身着光明铠甲,下裹裙。没有塑出铠甲细部,甲片以墨线勾勒,其线流畅,随体型结构略有变化,铠甲边缘涂以红色。右臂下垂,左臂屈于胸前,拳心有空,作执物状,不执盾。镇墓武士俑明显具有西域胡人形貌特征。

2.镇墓兽:泥质灰陶,共两件。体形较大的一只,色彩较鲜明,且鬃毛粗密。高8.5厘米、长18.5厘米。口、鼻均涂以红色,以显其凶恶。另一件形体略小,而鬃毛较不明鲜,高6.9厘米、长16厘米。两只镇墓兽均有独角,其面部怒目圆睁,巨口撩牙外露。其姿态昂首仰视,不是蹲坐而是匍匐于地上,背上亦没有竖起的成撮的鬃毛。形象十分狰狞,面部以墨线勾勒。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

二、李贤墓出行仪仗俑的造型特征。

以鞍马为中心的出行仪仗俑中,有具装甲骑俑、骑马的女官俑和吹奏陶俑、风帽陶俑、胡俑、文史俑、武官俑。此外,还有随行负物的驴俑和骆驼俑。

1.具装甲骑俑:泥质灰陶,面部施以粉色。武士头戴尖顶兜鏊,中起脊棱,额前伸出冲角。两侧有护耳。身穿光明铠甲,外披黑色风衣。两臂弯曲至胸前,双手作持物状,左拳心有孔。马颈微勾曲,头稍低。马身披铠甲,甲片以墨线勾勒,背上有鞍,呈站立姿势。

虽然李贤墓陶俑的造型粗放,在马体上也没有具体塑出马具装铠的细部,只是象征性的用墨线勾出成排铠甲甲片,但它告诉我们当时存在具装甲骑重装骑兵。在陶俑的制作上不论是鞍马还是甲骑,都塑得四肢过粗而马头颇小,与身躯比例欠佳。马腿呈柱状,僵直站立,姿态坚定稳固。马上的骑兵造型也颇为拙稚,多是半模制成,故后背平抹而缺乏细节刻画,仅前身塑出细节。所施彩绘亦颇粗疏,大写意而已,并不追求逼真效果。北周马具装铠的这种造型风格正是继承自十六国至北朝早期的传统发展而来,同时也是鲜卑族军队重视骑兵——甲骑具装民族传统的继续。

2.风帽陶俑:泥质灰陶。头戴红色圆顶风帽,帽的前沿到额部,在脑后和两侧有垂裙,可垂至肩部。陶俑内穿圆领衫,外披红褐色风衣,下着长裤,足蹬靴。双手置胸腹间作持物状。两臂弯处各有一插孔,原插物已丢失。

风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又称突骑帽。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后,鲜卑服装逐渐被汉服代替,但是在北魏后期,这种鲜卑服饰传统再度流行,西魏、北周时期甚至在官员上朝和参加宴会时都穿戴。李贤墓风帽陶俑的出现,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着衣习惯和风俗礼仪。

3.胡俑:泥质灰陶。深目高鼻,眉弓突出。额头饱满,头发卷曲。内穿宽领衫,外披红色风衣,双手置于腹间作持物状,两臂弯处各有一插孔,原插物已丢失。

北朝时期的墓葬胡俑,其实大多数代表的是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族陆续进入中原,政权不断更换,连年战乱,各国进入纷争的混乱局面。以及不同民族习俗的传入,在其墓葬陶俑上也有所呈现。故胡俑的出现,正是反映了这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4.李贤墓的文史陶俑和武官陶俑均头戴黑色小冠,面部和头饰基本相同,差别在于所穿服饰和动势的不同。文史陶俑身穿交领长袖服饰,而武官陶俑则着红色圆领长袍。文史陶俑左手置于腹际,右手屈于胸前,拳心有孔,作持物状。而武官陶俑则双手拱于胸前,两臂弯处各有一圆孔。

5.北魏早期墓葬的出行仪仗俑就已经出现了陶驴和陶骆驼俑,这是西晋时期所没有的,因此陶驴和陶骆驼俑的出现也是北朝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

三、李贤墓侍仆舞乐俑的造型特征。

李贤墓的侍仆舞乐俑主要是作拱手持物状的女侍俑。

侍女陶俑:泥质灰陶。头戴黑色小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衫,长裙及地。腰间有束带,衣褶用墨线勾勒。双手置于胸前,作持物状。通体施白色。造型较粗犷,面容浑圆,下颌过于饱满,体态丰颐,姿势优美。从中可看到隋代造像浑圆丰颐的渊源所在。

四、李贤墓庖厨操作俑的造型特征

庖厨操作俑有犬、鸡和灶、磨、井、碓、鸡舍等模型。灶、磨、井、碓各有2件,也许是李贤夫妇各随葬一套。庖厨用具的日益形象化,如陶灶的灶门边缘似有烟熏的痕迹。家畜家禽的模型(如陶鸡)雌雄成对出现,充分显示了北朝墓葬里庖厨操作俑的发展和特色。

综观北周李贤墓俑群的造型特征,它真实的负载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对研究古代的军阵布局、民族服饰和生活方式皆有重要的意义。李贤墓陶俑面容圆润、体态丰盈的造型特征,亦可看出对隋俑造型风格的影响。

[1]贠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冯国富,武殿卿,黄丽荣.《李贤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固原师专学报,1991(3).

[3]程云霞.《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4]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陶俑泥质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陶俑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