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2015-07-12 07:03宋媛媛
2015年39期
关键词:思潮信仰马克思主义

韩 勇 宋媛媛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韩 勇 宋媛媛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形成、确立乃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时期。当前的社会思潮在相当程度上干扰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产生了冲击和抵消作用。因此,必须着力分析影响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社会思潮,把握其负面影响,积极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思潮;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国外国内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形成了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思潮,给国民的政治信仰带来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造成冲击和消解,少数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上出现困惑和迷失现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深入分析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政治信仰,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社会发展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它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前,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影响较大的几种社会思潮分别是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西方“普世价值”观,后现代主义等。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思潮的迅速传播,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当代社会思潮有了一定的接触。由于一些社会思潮本身具有隐蔽性、迷惑性,再加之大学生人生阅历浅,理论功底差,政治敏锐性不高,他们的信仰容易受到一些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干扰和误导。

(一)影响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动摇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追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涌现贫富差距加大、就业难、住房难等社会问题。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还不能全面的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能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思想上比较困惑。

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从根本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社会思潮从理论上支持资本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不可能实现,其宣扬的资本主义的理论让部分大学生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怀疑。

(二)影响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扰乱了高校部分学生的历史观教育,误导高校部分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呈现抵触社会主义的消极情绪。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要么就显得愤世嫉俗,要么就是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色彩,做事情自私自利,不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三)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不少大学生在后现代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对信仰的追求日趋现实化和功利化。少数大学生不再推崇以前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共产主义理想太过于遥远,不认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一些大学生特别看重自身实际利益的尽快实现,特别强调对自己负责。

(四)使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逐渐淡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

不过,现在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开始淡化。

二、应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

社会思潮冲击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作用和引领地位。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包括社会思潮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念系统,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广泛号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形成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社会思潮主流。

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其次,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宣传和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再次,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和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渠道,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首先,要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丰富教育形式,推进教学改革,通过讨论、演讲等教学方式,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高信仰教育实效性。

其次,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实践等活动,了解国情、民情,正确看待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以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有效介入大学生信仰塑造过程,使他们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在真理追求、价值实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帮助他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理论研究

首先,要客观了解和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危害性,在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要汲取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成分,坚决抵制其中不合理成分。客观地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来源和实质,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批判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心理的研究。应该研究大学生的独特心理规律、了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动态和方向,根据其特殊的心理发展规律,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其走出思想误区,使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

(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多渠道自觉深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的基础上,用世界的眼光,大局的意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分析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 石瑞红,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干扰与对策分析,2014年.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2] 赵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思潮及引领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6月

[3] 王静,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二〇一五年五月十八日,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韩勇,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宋媛媛,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潮信仰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