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研究

2015-07-12 07:03
2015年39期
关键词:旅游者旅行文明

胡 鑫

旅游是使人心情轻松、愉悦的一种陶冶情操和修养身心的社会文化活动。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在《逍遥游》中就论述过旅游活动。旅游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这就要求旅游者的行为不违背自然的规律,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目前中国游客的行为恰恰相反。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屡屡见诸报端,甚至国外的部分景区明令禁止不接待中国游客。这值得传承了五千年礼仪文化的我们深思和反省。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有很多,通过归纳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乱丢废弃物,污染环境。例如,游客在景区游玩的时候随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擤鼻涕,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等。据调查,每年的黄金周过后,游客除了给景区带来巨额收入以外,还给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垃圾。就在今年国庆节这一天,许多人来到北京观看升旗仪式,在神圣的升旗仪式过后,留给天安门广场的却是5吨的垃圾。第二类:违反景区 (点)有关规定。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成因

(一)传统文化因素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的社会结构层次是“家庭——家族——国家”,这种结构层次必然导致中国人对血缘和地缘的重视,从而漠视社会公共生活和他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是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形成了重视社会资本 (即熟人关系),而轻视社会公共空间的大环境。造成中国人只讲私德,而不注重公德;形成了私德是“大节”而公德往往是“小节”的错误思想,大节是忠、孝、义,小节就是脏、乱、吵、邋遢等。然而不拘小节却还一度成为中国名士骚人的另类代名词。因此,传统文化深厚的轻公德之根,自然会在今天国民身上反映出来。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只注重个人以及亲朋好友的感触,而不太顾及他人感受就是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旅游者只注重个人的便利,随手丢弃垃圾,而不考虑环卫人员的工作负担等,这正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部分糟粕的不良影响的具体表现。

(二)道德感弱化因素

旅游者这旅行过程中“道德感弱化”是造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多数追求的是与平时机械化的生活和学习不同的生活体验。游客都希望在旅行过程中自我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懒散、放任、无拘无束的倾向。旅游者的离开经常生活学习的地方去异地游览,就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约束。身处异地的旅游者身边少了熟人,因此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少了许多顾忌和约束,人性中潜在的恶的一面就会不自觉地显现出来,此时道德的约束力量降低至最低点。此时旅游者不会太在意身边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多平时在单位和家中没有的不良行为就会表现出来。具体表现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脏话、讲黄色段子等行为。这就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他律”强于“自律”的重要体现。

(三)资源相对短缺的因素

我国长期人均资源的短缺是造成中国人“争抢”行为方式的客观原因。国民经济水平和资源状况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影响着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平时看似“不文明”的挤公交等行为,实际上有着资源短缺的客观原因。因为公交资源相对短缺,想要坐上车就得去挤公交;如果要做文明的绅士,别要说有座位,甚至可能错过好几班车,而影响自己正常旅行活动。所以习惯成自然,许多旅游者在旅游中表现出不文明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文明素质水平,杜绝不文明行为

上述所说的种种道德弱化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旅游者的自身道德素质不高造成的。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样,就算外出旅行也会展现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要加强游客的道德情操培养,努力把道德意识内化为游客们的自觉行为。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第一,加强学校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模式已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推进。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道德教育不仅仅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对自己的束缚,而是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和增强幸福获得感觉的动力源泉。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开辟出专门的章节讲授旅游道德相关知识,结合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进行旅游道德教育;使得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旅游伦理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让广大师生自觉抵制旅行中的各种不文明行为。

第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关重要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对孩子道德素质的培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旅游时,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因此,家长的行为习惯、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道德素质的高低。由此可见,家庭的教育对孩子今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

第三,加强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用好社会舆论、广播媒体这一平台,鞭挞丑恶现象,褒奖先进事迹,树立榜样模范典型,形成良好旅游风气,培养健康向上的适合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出相应的旅游者行为规范,谴责和惩罚不道德的游客的行为,帮助游客认识了解旅游伦理问题,倡导文明的旅游行为,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把正确的旅游伦理观念上升为民众的自觉意识,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尚。

(二)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制止不文明行为

法律与道德都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同时服务于经济基础。虽然,道德推动法律的完善,是法律的补充,违反道德不一定触犯法律。但是,法律是传播道德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加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法律手段不容忽视。中国旅客在新加坡由于乱丢垃圾被处高额罚金的报道为数不少,虽然还未涉及法律,只是违反相关法规,但新加坡对乱丢垃圾行为的严厉处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不文明现象的产生。诚然,为了坚守文明底线,树立道德典范,适时进行“严打”,对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警示作用。

(三)加强行业管理,减少不文明行为

加强对旅游从业企业和人员的管理工作,使得旅游从业人员成为文明旅游的倡导者,积极引导游客,减少旅行中的不文明行为。旅行社可通过印发文明旅行宣传手册、进行文明旅游培训和强化导游员督导职责等来积极引导旅游者抵制旅行中的不文明行为。旅游景区在旅游活动项目安排中应有意识地增加倡导文明旅游的相关内容。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使旅游者在旅行的过程能够接触到文明旅行的知识,形成“时时学文明,处处想文明”的良好氛围,切实减少旅行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

[1]李敬.国内游客不文明行为研究述评[J].管理学刊,2012

[2]余建辉;张健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探因[J].华东经济管理,2009

猜你喜欢
旅游者旅行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