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开展读书活动

2015-07-12 07:53李玫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好书读书活动

李玫莉

李玫莉,教师,现居北京。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学生们陷身于题海,阅读时间、阅读数量少,视野狭窄。时至今日,新课改已推行几年了,可是学生缺乏必要的语文素养的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提升自身素养。

一、注重宣传,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

为了有效推动读书活动,我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了读书活动的思想动员,让学生选择一本最喜欢的书,面向全班同学针对主要内容以及阅读价值进行有针对性的介绍、推荐,学生介绍后,教师再做补充,这样就能发挥集体的力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去读;为了丰富阅读资源,我鼓励学生把自己推荐的好书带到学校来,又从图书馆借了一些书,摆放到班级书柜中,这样大家就可以随时随地的翻阅,班级有了专门的书柜,也有了浓厚的“书香”气;后来为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更好地巩固读书成果,我组织学生设计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壁报,上面粘贴着学生的读书心得,向大家传递着读书的意义在于充实精神、培养气质。

二、立足课堂,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开阔阅读视野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时间为学生打开阅读的一扇窗,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内容,应树立“大语文”观,要适当地拓展,丰富学生的视野,让氤氲书香充分浸润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讲莫泊桑《项链》一文的时候,我会印发莫泊桑的另一短篇小说《珠宝》给学生,告诉他们这是《项链》 的姊妹篇,布置作业,让学生对这两个作品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位短篇小说巨匠的创作风格;讲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我让学生拓展阅读《麦琪的礼物》和《最后一片叶子》,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欧亨利式”小说结尾,更加透彻的体会了“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艺术技巧;讲陆游《钗头凤》 的时候,我告诉学生陆游的前妻唐婉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让他们摘抄下来自己品读,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刻的了解陆游诗歌中那种痛苦无奈,那种情深意切;学习完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节选,我又推荐学生阅读了整部作品以及余华的另一部小说《活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社会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得如此艰难又如此灿烂,作品中的精神营养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灵,升华了学生的人格。

注重课内与课外的勾连,这样语文课就为学生的阅读搭起了一座桥梁,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课堂才更加有效、更加实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调动读书兴趣

开展适合学生的语文活动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直接动力。

比如课前的五分钟发言可以设计“好书推荐”、“品评人物”、“片段朗读”等栏目,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这不仅能使听众受益更能促进演讲者的阅读和积累;学到诗歌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为了更好的展示自己,很多学生阅读了李白、辛弃疾、席慕容、徐志摩、戴望舒、舒婷、泰戈尔等诗人的大量作品,朗诵活动中,泰戈尔的深情款款,岳武穆的万丈豪情,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词,一个个坚定从容的身影,都成为他们记忆中最亮丽的风景;戏剧表演活动中,学生们排演了《茶馆》,反复磨合,激情演绎,站上表演的舞台,我们永难忘记秦仲义的心比天高,庞太监的小人得志;另外,读书交流活动中,学生们畅谈《追风筝的人》 《巴黎圣母院》 等作品所绽放出的人性光芒,所体现出的人性之美。

四、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指导学生多“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能否获益不仅取决于量,还取决于学生能否对所读的内容有自己的领悟。本着“读有所思、读有所感”的原则,让学生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读,变“眼读”为“心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使学生真正与书籍对话,与智者对话。

指导学生多“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勾画自己喜爱或感受深刻的词句,也可以把自己的疑问、瞬间的领悟批注在空白处,更要坚持写读后感、读书随笔,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大化的巩固读书成果,注重积累,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这些“记”的痕迹承载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是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喧嚣纷扰的尘世中,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升素养,用文字涤荡心灵,滋润心田,让书香飘满校园,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塑造优良的人格,成就智慧的人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绽放他的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美誉。

猜你喜欢
好书读书活动
好书分享会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推荐一本好书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好书共享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好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