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树的姿态逆向生长——谈朱立坤诗歌的意象建构与生命意蕴

2015-07-13 11:23彭修芸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11201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彭修芸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 411201)



以树的姿态逆向生长——谈朱立坤诗歌的意象建构与生命意蕴

彭修芸(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411201)

摘要:朱立坤是中国“后意象主义诗派”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歌创作技巧,在诗歌的结构、构思以及技巧方面都有独特之处。通过对朱立坤诗歌意象的解读,考察诗歌意象的变迁,沉郁冷峻的笔调下,将其置于新诗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反思。从对朱立坤诗歌意象的浅析中,可以透过诗歌的语言和内容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和意蕴。

关键词:朱立坤;意象建构;生命意蕴

鉴赏朱立坤的很多好诗,心间每每生发出鼓荡之情,博取上进之思,对人间世事有了更为明澈的感悟。这份感动,并非由诗人明白晓畅的诉说,而是由于诗人刻画的意象、物象,在读者心中组合、重建、触动而发的结果。

一、“大树”的意象建构

我很欣赏朱立坤的代表作《向地底生长的大树》,他所表达的题旨是对生命回归最初本质的感慨。从诗题来看,这棵大树向往的是“地底”,是生命最初的本源,表达的是一种回归意识。朱立坤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是通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意象进行解构和重组,让读者在自行组合中感受、体味。诗人选取的某个意象并非某个具体的物象,而是某个意念的替代。如“母亲的子宫”,它已出离“子宫”本身,成为原始的孕育新生命场所的代称,而“母亲”则有强烈的回归意识。因而“母亲的子宫”已由具体物象变为涵盖更丰盈的意象。“泪滴”“果子”“衰老的形象”“熏脸的酒香”“死去的爱情”,这些典型的物象,在诗人心中涌动,感发出对历经苦难生命的爱的痛切,奠定了全诗悲伤忧郁的感情基调。“血液”“花蕾”“母亲的子宫”“一束高粱”“初恋的秘径”,这些象征生命本源的意象,最终还是接纳了经历生死轮回的物象。“多少微笑开出了花朵/多少猎枪变回了森林/多少岁月踏作了泥土/我的生命啊/又一次/鸟语花香”1,一切不美好的事物经历生命的轮回后,再一次得到洗礼,最终回归于生命美好的本质。

当然,朱立坤构筑的诗歌意象是繁复的、变幻的。但从意象出现的频次以及内在意义的指向上,我认为朱立坤诗歌的中心意象是“树木”,它涵括了自然、社会、心理、人文等多种因素,源于生命的热情而又抵达梦境,有理想的飞扬而又有现实的沉郁。在令人窒息的生活中找寻心灵的突围,在夜晚的寂静里聆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在苦难和坚忍中抚慰灵魂的忧伤。

树木向上生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地,向上就是生命的律动、勃发;叶落归根,树木的逆向生长回馈了给予它养分的土地。大树完成了它生命的一次交替、轮回。佛说:生命如车轮般周而复始,存于世间的一切生物无不在轮回之中。《向地底生长的大树》与佛学的轮回思想暗中契合,但是却超越了六道轮回以寻求解脱的目的。大树向往的是生命的涅槃重生和生生不息的传承。

二、“大树”意象之比较

朱立坤是中国后意象主义诗派代表性诗人之一,“后意象”是相对于新诗所形成的“新意象”而言。后意象主义既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五四”新诗和“朦胧诗”运动所形成的新意象元素的拓展与突进。朱立坤以逆向思维和反思考的理解来诠释《向地底生长的大树》。与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不同,舒婷宣扬的是平等独立、追求自由的爱情观。朱立坤瞩目的是超脱于人类狭隘情感观念的大宇宙、大生命观。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2舒婷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呼吁自由独立的命意。

三、“大树”的生命意蕴

在朱立坤的《生活中的某一天》中,“我突然回过头来/发现我的脚掌/就像是两棵/枝叶相连的大树/而我一生的足迹/仿佛是它们/开出的无数花朵……”3诗人以树自居,以树的口吻来诉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名中医,他对生命有独到的见解:行医与诗歌都是在叩问生命,都体现了对生命永恒的感受,摈弃了肉欲和情欲,强调生命的历史感、永恒性。

朱立坤在《离歌》中这样写道,“前山的树被人砍尽/不剩一点绿色/心中的森林却依旧传来/斑鸠的声音……”4眼前无树,心中有树的悲哀无人能感同身受,诗人化作保卫森林的圣斗士,想捍卫最后一抹绿色。在《月光下的夜晚》中,诗人让被伐断的树木“重新站回它们旧日的岗位”,而让挥舞着刀斧的伐木者们“被修剪成一节节木头整齐地码放”,看似逻辑颠倒,实则嘲讽了荒唐可笑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未来的忧虑和思索,极富讽刺意味。

关于树的意象,朱立坤抒写的较多的是“枳壳树”“老榕树”“红杏树”和“樱桃树”等等。枳壳树以其果实入药而成为药材树,在南方地区广为种植。在《百年之后》中,诗人写道,“一棵/穿过喉咙的/枳壳树/代替我/衰败的躯体/继续呼吸/在它上边/一群熟睡的斑鸠/放大了今夜/歌唱的寂寞……”5枳壳树不再是单纯的药材,而是生命的传承和接力,它注入了诗人灵魂的血液,是“我”生命的延续,继续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末日》中,诗人写道,“当人类将他的基因/注入到一棵枳壳树的时候/一株枳壳树开始砍伐另一棵枳壳树/并将在它头上筑巢的鸟儿计入自己的财产清单”6诗人以反讽的语调揭露了人们面对自然的丑陋嘴脸,有力地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丑恶行径。不同于其他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讴歌,朱立坤经常运用冷峻的笔法、沉重的语调去书写生命的残酷和无情,在朴实平淡的语言下,掩盖不住平实、近乎冷漠的态度。

《一棵被人伐断的老榕树》用极为悲伤,甚至于嘲弄的语调诉说诗人内心的苦痛,被人伐断的老榕树在永久的“睡梦”中,“悄悄藏起伐木者的斧头”“为失巢的鸟儿又一次站岗守夜”“将伐木者的身影搬出森林”,却还“不声不响地收拾了人类的春天”。其实,人类的春天随着被伐断的老榕树已不会再有了,末尾这句话极富讽刺意味,给无知的人类敲响了生命的警钟,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生命中最真实的回音》中,诗人写道,“一棵樱桃树/在遥远的明天/为我祈祷/落叶的宁谧”7,诗人实际回答了生命中的某种隐秘而又最真实的欲念,企盼安详静谧的生活。“一颗樱桃树结满了/红红的樱桃/樱桃树后面站着的人啊/你为谁结满了一树红红的樱桃”8,樱桃树不懂得人类的需要,只知道完成自己开花结果的使命。这就是生命最原始纯粹的意义。“是否该给那些樱桃树/装上一对翅膀/只要它们愿意/都飞来我的心上栖停/是否该给那些樱桃树/以及躲在它们背后的一千张嘴唇/安上一种鸟儿的名字/如果它们兴起/都飞来我的头顶筑巢……”9诗人自诩为樱桃树,站在树的立场,为飞鸟提供栖息、筑巢、生活的场所,这样,“我的一生/硕果满枝”,人生价值也得以圆满实现,生命的意蕴也得到完整丰富。

有时候,诗人幻想成红杏树的形象来思考,“我在什么时候/在哪里/站成过一棵/神秘的红杏树/我那些思考的手指/此刻正在/落英无声/悄然结出/一个个/你”10。以红杏树开花这种自然的生命现象比喻成生命思想的升华,以树的花朵比喻为思想的结晶。从红杏树的角度探讨人生的意义,思索生命的意义。

在《回首》中,诗人“曾用一把折断的琴”演奏生活,“曾用许多错误的字”书写青春,“曾在一条无水的河边”垂钓自己,“曾于一片欲望的森林”砍伐他人。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回顾过去,也许,他在生活中有过迷惘彷徨、自暴自弃,甚至伤害到旁人。有意也好,无心也罢,诗人能够反省自己,从过去的失意迷茫中走出,获得人生的启迪。

四、诗歌特质及其生命意蕴

朱立坤的诗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善于通过意象的营造,使他的诗歌不流于平面化,具有思想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他摆脱了正面的叙述、说明和描绘,而着眼于题旨,寻找一种物质承载体,即情感的意象化。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灌注于诗歌中,保持着冷峻批判的写作态度和理性反思的书写精神,朱立坤的诗歌体现了大宇宙、大生命的生命意蕴。

朱立坤继承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优秀诗人的品质,保持着理性的批判态度和反思精神,他呈现了宏大的境界和坚定的意志,他的眼界是宽阔的、眼力是深邃的。朱立坤是勤于实践和勇于攀登的,他不可能满足于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而是对诗歌有着矢志不渝的探索、追求突破的勇气,实在难能可贵。我们期待能够读到他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期待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有新的探索和更大的作为!

注释:

1.朱立坤.《朱立坤的诗》.载《新诗》,2012(2):13.

2.舒婷.《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4.

3.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122.

4.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117.

5.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71.

6.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108.

7.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115.

8.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99.

9.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100.

10.朱立坤等.《中年生活》.银河出版社,2013:98.

彭修芸,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