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秋颂》中济慈的生态观

2015-07-13 11:23邹天雨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524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生态观济慈生态批评

邹天雨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524000)



解读《秋颂》中济慈的生态观

邹天雨(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524000)

摘要: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学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本文旨在应用生态批评的相关理论,从有机自然观、生态整体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对济慈在《秋颂》中反映出的生态观进行分析和阐释,剖析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探究诗人的生态观。

关键词:生态批评;《秋颂》;济慈;生态观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理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1978年,生态批评家威廉•鲁克尔特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把“文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是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和文化,探讨作品和文化中体现的生态意识及其带来的影响,挖掘人类与自然的交往模式及后果,继而从全新的角度对人类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进行评估,实现人们对“自然”的价值重建。它力图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去“人类中心化”,建立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生态批评思潮有着天然的联系,它们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与生态批评的主张相契合。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济慈在诗中把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秋颂》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的浓浓深情,但它并不止于对自然的赞美,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态度以及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

二、有机论自然观

《秋颂》描绘了秋日植物成熟、大地丰收的愉悦景象,也传达了秋日黄昏的静谧、悠闲和动听。在第一节中,济慈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秋日和太阳共同促进万物成熟的自然场景。在这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中,动植物都散发出浓厚的生命力,诗人把它们看成和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而不仅仅是为人提供生活资料的对象。秋日和太阳则被诗人视为大自然秩序的引导者,是他们的“密谋”使得大地迎来丰收。自然界俨然是一个有智慧的庞大生命体,是一个充满理性与感性的动物。这样的思想在第三节也得以彰显,在此节中,万物合奏秋日的和谐乐章,每种动物各司其职,井井有条。似乎这一切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其权威和精确通过每个细小的生物体现出来。这凸显了诗人的“泛神论”思想,可见诗人的生态观和有机论自然观是一脉相承的。有机论自然观的要义是“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不仅是一个自身有灵魂或生命的巨大动物,而且是一个自身有心灵的理性动物。”在诗句中,自然的美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自身的法则之下慢慢达成。作为一个自成的有机体,自然拥有自我调节、自我产出和自我消耗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自然的智慧和灵性。

三、生态整体观

蕾切尔•卡逊曾写到:“如果我们还想将自然界生命的气息留给下一代人,就一定要学会尊重这个精细而又十分脆弱的自然生命网,以及这个网上的每一个结点。”现代生态观意识到生态的整体性。整个世界是由完整的生物链组成的,各个物种的均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而济慈善于调动各种感官去展现大自然的全景,给予读者全方位的审美体验。勃兰兑斯写到:“济慈……能看见、听见、感觉、尝到和吸入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灿烂的色彩、歌声、丝一样的质地、水果的香甜和花的芬芳。”在《秋颂》中,济慈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方面来呈现秋日景色,而且诗中包含了各种生物,突出了诗人看待自然的整体视角。在他的诗中,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现代生态批评主张不仅仅要关照单个审美对象,还要将它放到自然系统中,去考察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视角之下,《秋颂》是一篇近乎完美的作品。在第一节中,秋日到来,各植物的步调一致,都在迅速走向成熟丰硕,呈现出一幅共存亡、同兴衰的景象。《秋颂》的第三节则表现了万物的合作精神,整个自然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组成的,他们与周围的一切和谐共鸣。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态观认为,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人,更不能试图去征服自然,只有把自己摆在正确的位置才有利于生态和人类的长远发展。而济慈显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在《秋颂》的第二节中,诗人把秋比喻成在丰收大地上悠闲劳作并且享受秋日的人,“秋”恣意倘佯在大地上,微风轻抚她的发梢,罂粟花香阵阵袭来,偶尔她轻松的坐在一旁,偶尔她沉醉在迷人的花香,偶尔她灵巧的越过溪流,偶尔她安静地凝视酒浆的滴落。这些画面也正是劳动人民在丰收时节的真实写照,他们打麦、收割、劳动间隙在花香中休憩、拾穗、运送谷子、榨汁,构成了一幅赏心悦目的农家秋收图。人文景观谷仓、耕作后的田垄和花畦、榨果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和谐同拍,体现了人类最古老的农业活动与大自然的美妙融合。“秋”与人类一起耕作、收获、呼吸、享受丰收的喜悦,他们合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此诗中,只有第二节依稀暗示了人类的存在,第一第三节都着重描写自然界其他生物,这说明济慈对自然怀着谦卑之心,他对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的认识比同代人要先进。

文学生态批评除了针对“外部自然”,还针对“内部自然”,既人的精神状态。对于济慈来说,自然的馈赠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济慈在1818年患上了肺结核,但患病期间却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秋颂》写于1819年,济慈在给友人的信中解释了此诗的灵感来源:“现在这季节真美——空气好极了,爽利而适度。……布满茬儿的田野给人以温暖感,就像有些绘画看上去给人以温暖感一样。这在我星期天早晨散步时给了我以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写下了它。”诗人的健康状况堪忧,他在自然中寻找寄托和慰藉,那天良好的天气直接促成了这篇名作的完成。自然还改变了他的人生观,这集中体现在他对死亡的态度上,由初始的恐惧到之后的接受,直至最后的安然无畏。在第三节诗中,“将逝”和“残梗散碎”通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但是全诗并未转向哀痛和恐惧。此时万物齐鸣,生命的气息依然久久盘旋,似乎暗示着个体的生命虽然就要消亡,但世间万物还会延续下去。这对病中的济慈是巨大的安慰,也体现了人与自然智慧的交融互助。

五、结语

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使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现代生活隔离了人与自然,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济慈的生态观念源于他对自然最直接的体验,既是朴素的,又是先进的。他不仅意识到自然界的整体性,秩序性,还实现了与自然最原始、最诗意的沟通,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文良.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M].人民出版社,2009:23.

[2]Carson Rachel.Silent Spring[M].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62(64).

[3]勃兰兑斯,徐士谷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英国的自然主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6).

[4]王佐良,李赋宁编.英国文学名著选注[M].商务印书馆,1983:854.

邹天雨,英美文学硕士,现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生态观济慈生态批评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学生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培养
读者的不同思维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