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歌的地域性差异——以湘桂为例

2015-07-13 11:23曹丽萍广西贺州学院音乐学院5428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曹丽萍 (广西贺州学院音乐学院 542800)



蝴蝶歌的地域性差异——以湘桂为例

曹丽萍(广西贺州学院音乐学院542800)

摘要:瑶歌反映了瑶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中,笔者就将以瑶族二声部民歌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江华和广西贺州两个地区较为流行的蝴蝶歌作为范本,从曲式结构、旋律旋法、节拍速度、歌词等方面对湘桂蝴蝶歌的地域性展开分析,旨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瑶歌这一璀璨的民族艺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瑶歌;湘桂;蝴蝶歌

本文为贺州学院校级课题《瑶族蝴蝶歌艺术特征的地域性差异——以湘桂为例》研究成果。

“蝴蝶歌”是瑶族人民经过长期锤炼和艺术实践而形成的瑶族土语民歌,它广泛流行于我国湘桂地区,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蝴蝶歌多在瑶族歌会等场合中传唱,是瑶族青年男女结识和交往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瑶族音乐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音乐形态独特,曲调优美、歌词柔丽、易学易唱,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蝴蝶歌还会依据地域的不同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变化,传达出丰富的地域风格。下面,笔者就以湘桂两省流行的蝴蝶歌为例,从曲式结构、旋律、节拍速度、歌词等方面分析其地域差异。

一、节拍速度方面的差异性

从节奏节拍上看,湖南江华“蝴蝶歌”的节奏节拍较为简单,常以2/4拍或3/4拍的形式出现,并多以重复或变化重复手法为主,总体风格上较为单纯、质朴。如笔者走访的大祖脚村传唱的“蝴蝶歌”,其节拍为2/4拍,中间有顿衬,句间还有“嘿”“呦”等衬词打节拍,总体来讲较为平缓、优美。广西梧州“蝴蝶歌”由于旋律较为多变,其主要节奏节拍类型也较为丰富,主要有非周期性匀整节拍和自由性节奏节拍两种。其中,非周期性匀整节拍是指强拍、弱拍不受小节周期限制的节拍,或以节奏重音划分小节的节拍;自由性节奏节拍则是指拍子分节不受限制,组合较为自由的节拍。无论是上述何种形式的节拍其旋律节奏都是匀整的,非常易学易唱。从速度上讲,湖南江华“蝴蝶歌”速度稍慢,其大概每分钟有136拍,广西梧州“蝴蝶歌”的演唱速度稍快,大约为每分钟160拍左右。但相比于其他民族的民歌来讲,瑶歌双声歌的总体速度仍较快,这同瑶族土语语速习惯以及瑶族人民爽朗的个性密不可分。

二、曲式结构方面的差异性

虽然同属于瑶族民歌,但不同地域的“蝴蝶歌”在曲式结构方面仍然存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如广西“蝴蝶歌”与湖南“蝴蝶歌”在曲式结构方面就存有一些不同。湖南“蝴蝶歌”的曲式结构较为统一严谨,其曲式结构一般遵循A A1 A2 A3的结构范式,其中第一个乐句与第三个乐句为短句结构,第二、四个乐句为长句结构形式。在此曲式结构影响之下,不同声部也常常形成大二度、三度或是四度等的和声音程,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为利用大二度不和谐音程借助上、下滑音以及创腔的手法,将协和主音的尾腔扩展为湘“蝴蝶歌”所特有的二声部特征。而广西“蝴蝶歌”的曲式结构则相对来说较为自由、形式也多种多样,虽然其也由四个段落组成,但其属于套式结构中的变奏体。广西蝴蝶歌段式排序为:主题段、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后边三个段式是对一个段式的变奏,且每一段式都不尽相同。其中,第一段和第四段结构较为相似,衬词以及旋律也较为一致;第三段式则与之大不相同,运用到了较多的衬词,有“长蝴蝶歌”与“短蝴蝶歌”之分,每一个歌句的长短也不刻板,具有较大的发展变奏空间和灵活变动性,从而形成了“转”“变”的曲式结构特征。总之,受不同地域文化影响,湘桂两地的“蝴蝶歌”在曲式结构方面也存有一定的差异,一个善“静”(湖南蝴蝶歌),一个善“动”(广西蝴蝶歌),各自具有各自不同的曲式结构特征。

三、歌词方面的差异性

湖南江华和广西梧州“蝴蝶歌”的歌词均为七言四句结构。但在衬词和吐字上,二者又有所区别。具体来讲,湖南江华“蝴蝶歌”在演唱时,歌唱者会根据场合、心情对衬词技能加工、创造,力求通过即兴发挥来表现蝴蝶歌腔调的丰富感。如在第一句、第三句唱完后,加入瑶族土语“留西啦咧”作为固定衬词,或是在第二句、第四局唱完后加入“黄的呀蜂”“蝴的呀蝶”等衬词。这些衬词能够使歌词变得更为密集,听起来亲切、富有民族韵味。而广西梧州“蝴蝶歌”中则多以衬词来划分曲调结构或以衬词命名,较少作为临场发挥之用,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加入歌头衬词用于打招呼或起唱词。从歌词内容上讲,湘桂地区“蝴蝶歌”大多为情歌,如湖南江华蝴蝶歌《千言万语讲不尽》《百年偕老永齐眉》、广西梧州瑶歌《桃郎传》《陪嫁歌》等。但从题材选取上看,广西梧州瑶歌更广。除了同湖南瑶歌一样,以情歌为主题外,梧州瑶歌中还融入了大量教化、说理内容。如梧州蝴蝶歌《莫赌钱》《莫吹烟》等等。这些歌曲规劝年轻人走正途、明事理,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四、旋律旋法方面的差异性

湖南瑶族民歌“蝴蝶歌”的主要旋律音域为do到sol,且整体旋律起伏不大,旋律音程多集中在五度音以内,do音出现频率较高,上下和声都是在较为平缓的五度内进行的,从而使歌曲呈现出平缓、稳定的旋律特征。因此,湖南地方的“蝴蝶歌”在演唱过程中也较为和谐安逸,体现出了当地人民自然逍遥的心理状态。与湖南地方“蝴蝶歌”相比较而言,广西地区的“蝴蝶歌”在旋律旋法方面就相对跳跃一些,其主要以级进的旋法为主,同时也会伴有四、五度的跳进,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构成了不同的旋律音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呈现方式:其一,do re mi及其变体旋法构成;其二,re mi sol及其变体旋法构成;其三,do mi sol及其变体旋法构成;其四,由上述三种旋法结构组合延伸而成的sol mi re do的四音列旋法构成。总之,广西地区“蝴蝶歌”的旋律旋法充满了级进性以及跳进性的特征,形成了包括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在内的密集型音程旋律旋法。这种旋律与民歌语言紧密结合,在充满欢乐、跳跃与亲切之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细腻性,与“蝴蝶歌”的音乐内容紧密相连,因而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综上所述,湘桂不同地区“蝴蝶歌”在总的旋律进行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在具体细节之处存有较大的不同,一个相对平缓、一个相对跳跃,两者都将“蝴蝶歌”的内容、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蝴蝶歌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艺术魅力,在中外音乐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不同的方面对湘桂两地蝴蝶歌的地域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让我们了解到了不同地方蝴蝶歌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有利于蝴蝶歌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芳,王琴纳.中国世界音乐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8.

[2]周红.江华瑶族《盘王大歌》的艺术特征研究[D].河南人学,2011.

[3]覃亚敏.土家歌谣语言文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4]覃德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壮族民歌传统与诗性思维的文明史价值[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