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清代民族民间木雕的特点及历史传承初探

2015-07-13 11:23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408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冉 毅 (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408000)



渝东南地区清代民族民间木雕的特点及历史传承初探

冉毅(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408000)

摘要:以木雕来传承历史是清代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的表达方式之一。本地区汉民族亦用木雕作为传承方法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

关键词:渝东南;木雕特点;历史传承

从传统区域划分来看,渝东南地区包括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石柱等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和武隆、涪陵等少数民族散居区。由于地处内陆,四川盆地边缘,历史上交通不便,相对闭塞。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的土家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内陆民族。苗族原先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后来因种种原因丢失。清代渝东南地区民族民间木雕既是本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以木雕作为表达传承的方法之一,也是汉族及各族人民融合表达传承的方法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

一、渝东南地区民族民间木雕的特点

(一)崇实尚用、诙谐乐观

渝东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欠发达。生活异常艰辛区域的民众绝大多数很难有财力、物力及时间来生产、把玩那些所谓的纯艺术品。所以本地区木雕艺术品大多为与普通人民大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居家之物和表达信仰崇拜鬼巫之物。他们根据自己对大千世界及人生感悟,虔诚而又充满自娱自乐的用一种充满活力、勇于进取的,在建筑构件、居家用品、傩戏面具造型上尽情施展,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譬如建筑物柱子支撑的梁架,一般分为三层,最低一层叫主梁,中间层叫三棱槽,雕花最多。槽纹与槽纹之间形成的四角形空间是槽隙是槽纹,在早期可能是空着的,后来才装饰为浮雕。整体相对整齐、一律对称的艺术结构在渝东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装饰木雕作品中普遍采用。“它的形状的规则性反映了它作为一个坚固耐用的保护工具的特殊功用,同时又反映了它作为一个人造的非有机的物体与大自然和人之间的根本区别。”1

(二)诡谲率真、虚实相生

渝东南地区民间自古崇鬼尚巫,木雕作品中保存着神秘的原始图腾文化,体现了浓郁的地方民俗色彩。虔诚的艺人将宗教、民俗与审美密切联系,将事物内在神韵通过对外部形象特征极力夸张的方式来满足装饰艺术对形象的描绘。形成诡谲率真、虚实相生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的艺术体系。在神秘、奇绝、荒诞与幽默之中呈现民族艺术智慧。

渝东南地区清代民居建筑物藤蔓装饰窗格,用二方连续透雕、浅浮雕装饰窗檐,梁架与柱子之间的直角雕花。点、面、线作为渝东南清代民间木雕基本的造型元素,最直接的体现在花朵呈点型,植物叶呈面型和藤的线形。构成一种新颖而别致的艺术结构样式,遵循了艺术创造得“多样统一”。同时讲究“意、工、趣”,造型大胆夸张,人大房小,有时家具也比房子大。颠覆了比例结构及透视关系的常规。本地区人们所创造的丰富而奇特的艺术结构显示了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蕴含了渝东南地区清代各民族内在的浪漫主义精神。

(三)立象尽意、意必吉祥

艺术品都是人们(艺人)情感的表达。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表达的。就像树子与树叶是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一样,原物形象与装饰形象同样不可分,物象是主旨的揭示物。人们通过丰富视觉想象,以实实在在的人物、场景、花草禽兽作载体,用谐音的手法、象征的手法、借代的手法,来美化生产工具、日常用品来祈福和表达情感。题材源于生活,形象内涵高于生活,强调“师法自然”。

二、渝东南地区清代民族民间木雕的传承

(一)渝东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

渝东南地处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四川盆地边沿山地区。这里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闭塞的地理环境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使得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自我圆融性。

同时,这一地区四季分明、雾多湿中、日照充分,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达的水系、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壤更为各族人民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木雕艺术提供了经济基础。明清在本地区广泛分布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丝楠木高贵典雅,树干通直、树姿优美是上等的用材树种。丰富的天然林木资源为木雕艺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二)人文因素

《华阳国志·校注》记载:“秦汉以后,濮人分布于西南各省,在四川的濮人多散居盆地西部,”2宋《太平寰宇》记载:“杂居溪洞,多是蛮僚”“多棚居崖处”,且聚族而居。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内陆少数民族的土家族,在宋代才被正式确认。彼时渝东南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少数民族才开始发展农耕生产。其他民族相继迁入也带来优于采集与狩猎的农业生产方式。据《酉阳州志》记载:“夔州转运判官范荪言:本路施黔(宋代称黔中郡)等州,地广人稀占田多者,须人耕垦,富之家,诱家户举时迁去。”

元末清初战争频繁,人口急剧减少。于是“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批外来人口因此移居渝东南。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施“改土归流”,废除“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禁令,鼓励移民入川垦殖。“自安朴陋,因鲜外人踪迹”的状况因移民的到来而改变,“攻石之工,攻金之工,团埴之工,设色之工”“一切匠作,莫不有会”。移民在迁徙的同时,也传播了先进的文化技术。除了自身发展的原因外,民族交流融合是促进与东南地区清代民间手工业制作技术提高的外因。直接奠定了渝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也传入了唐代由石、泥、木三匠组成的“三行会”使各行各业工匠“技术亦精”。移民文化和本地区固有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融合,使本地区民间木雕艺术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三、结论

渝东南地区清代民族民间木雕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艺术特色。题材来自民间,题材服从主题,主题服于格局,格局服从功能。在照顾民众审美习惯与情趣的同时也不失个性追求,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点,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和客观规律。

注释:

1.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商务印书馆.1979:70-71,192,192-193.

2.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志编撰委员会编.黔江县志[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583.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寇鹏程译.美学[M].江苏人民出版,2011.

[2]董洪全.明清民间木雕[M].万卷出版公司,2005.

冉毅,硕士,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重庆市雕塑学会会员,研究方向:雕塑艺术。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