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的形式美感

2015-07-13 11:23王雪健孙博文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王雪健 孙博文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 100000)



浅谈苏绣的形式美感

王雪健孙博文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100000)

摘要: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在那小桥流水人家的花窗下,常会闪映出吴地女子的身影,她们是绣娘,飞舞着十指春风,一针一线穿行出的是淡雅和灵巧。苏州的灵山秀水与精细深厚的吴文化孕育了苏绣这朵中国工艺的奇葩。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传统风格,苏绣的诞生更是对艺术工艺精益求精的探索。苏绣艺人们精研画理丝理,以针代笔,以线为色,追求于“绣胜于画”的理念,在纤纤指间流淌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刺绣佳作。美在苏州,美在苏绣,本文以苏州刺绣为例,浅谈苏绣技艺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苏州刺绣;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一、苏绣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苏州人爱美,女子自幼就学做女红,刺绣(俗称:“做绷子”)是必学的功课,因此每家都有绣品,如:绣花枕头、被面、鞋面、肚兜、衣服等等,给苏州人的生活增添了美的色彩,也培育了苏州人对美的精神追求。据史料记载,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苏州时称)就己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东吴孙权的赵夫人曾绣出《山川地势图》,是我国记载最早的刺绣画幅,人称“针绝”;宋代苏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从虎丘塔、瑞光塔中出土发现的刺绣经袱,己能运用多种针法,针刺齐整;明代苏州吴门画派的出现,推动了苏绣的发展,苏绣已形成独特的风格,《姑苏志》中更是对其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记述。明、清时朝廷在苏州设立织造局,苏绣成为皇家贡品,同时民间兴办绣庄,大量绣品走向市场,清代苏州有3个刺绣行业公所,绣庄150多家。绣工十万余人,苏绣成为水乡人家的家庭副业。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创出新的针法,用仿真绣绣出《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于1911年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制造工艺赛会上获“卓绝奖”,这是苏绣首次在国际上争得殊荣,她所绣《耶稣像》获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等大奖章,并为慈禧七十寿辰绣像祝寿,深受慈禧赞赏,特书“寿、福”两字赐予。1954年成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汇集大批刺绣人才,为刺绣技艺不断发展创新做出了贡献。1956年苏绣工艺大师顾文霞赴英国伦敦现场表演苏绣“猫”,精美的技艺使西方人为之惊叹,由此苏绣被国际上誉为“东方的艺术明珠”。

二、苏绣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通过长期的实践,苏绣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技法,针法繁多,从其针法来分,主要以仿真绣、双面绣、乱针绣称著于世。

仿真绣:清未民初沈寿所创,她将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刺绣相结合,讲究物像的受光明暗和自然脉络,使绣品达到仿真传神的艺术效果。

双面绣:1955年苏绣高级工艺师李娥瑛、王祖识首次将此法用于苏绣制品。特点是一幅绣品,双面完全一样。

1966年,苏绣又创出双面异色绣,同一幅绣品上双面图像相同,色彩各异。

后再创出双面异色异样绣,如一面为查尔斯王子,一面为戴安娜王妃,技艺高超,饶有情趣,令人称绝。

1979年,苏绣在双面绣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双面三异绣,即在同一幅绣品上,双面的针法、色彩、图像完全不同,技艺要求非常之高,被称为刺绣中的奇葩,将苏绣技艺推上顶峰。

乱针绣:由20世纪30年代杨守玉所创,线条长短转折自如,似乱不乱,使作品轮廓清晰,色彩丰富,具立体感。杨守玉传人任嘒闲在乱针绣基础上又研制了虚实乱针绣,形如素描画,状若钢笔速写,以疏与密表现层次与明暗,绣品表现的空间更显深邃,宛如水墨江南,淡雅清新,叫人爱不释手,陶醉其间。千百年来,由于苏绣在绣工、绣娘们代代相传,探索创造中不断发展,现在苏绣几乎达到无所不能绣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民间工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苏州人也以此为荣,以此为豪。

苏绣是在丝绸上,以针引线,将多彩丝线绣成各种色彩图案的一种传统技艺。包括设计画稿、上绷、勾稿、刺绣、下绷、装裱等工艺过程,使绣品达到“平、光、齐、匀、和、顺、细、密”这八个字的艺术境界。平:就是绣面平服,熨贴如画;光:光彩眩目,色泽鲜明;齐:针脚齐整,轮廓清晰;匀:皮头均匀,疏密一致;和:色彩调和,浓淡合度;顺:丝缕合理,圆转自如;细:用针纤细,绣线精细;密:排列紧凑,不露针迹。色彩调和,浓淡合度。体现出了苏州人精、细、巧的特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现今,中国苏绣艺术家,国家级苏绣非遗传承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融中西画手法于一体,根据素材,在创意设计上进行大胆探索,创作出韵光绣(压光绣)针法,被誉为刺绣“皇后”。她突破以往苏绣“精、细、雅、洁”的风格,用针线作画,表现劳动人民饱经风霜的沧桑感,明暗层次与色彩生动多变,毫不匠气死板。十多年间,姚建萍创作出了一件件艺术价值极高的国宝级作品,奠定了她在苏绣行业领军旗手的地位。从兴趣到责任,从工作到事业,每一位苏绣艺术家责无旁贷地为刺绣事业做出贡献,用毕生去追求探索,为苏绣这门传统技艺献上自己的一片真情,使得苏绣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现代苏绣的发展和创新

从历史的发展上来看,最初的苏绣仅仅只是用于满足生活所需的手工业,深受人们所喜爱,逐渐成为满足大户人家千金用以消遣的闺阁绣,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再到成为统治阶级用以生产冕服和官服的宫廷绣,满足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对绣品的需求。如今,苏绣也开始着眼于国内市场,随着潮流应运而生出各式各样的绣种,并积极开拓国外的市场,生产刺绣被面、和服腰带、绣衣等产品,其中苏州刺绣厂产出的的绝大部分和服腰带出口日本,苏绣以日用品商品的面貌走进了人们的现代生活,为衣食住行提供了很多生活必需品,满足了社会需求,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从苏绣的生产方式来看,早期手工制作出的苏绣无法满足于庞大的市场。早期以缝纫机制作再到如今的计算机自动化生产。苏绣与科技的结合更为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解决了产量低,用时久的弊病,这一新方式更是满足了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苏绣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增添了浓厚的一笔。或许,我们看到的苏绣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改变了这项传统工艺原有的色彩,抛却了它原有的本质。但这更是一次对于原有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创新,让苏绣融于现代社会,为生活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文化的交融来看,早期苏绣的工艺水平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早在清末就诞生了的沈寿在油画和摄影等艺术之中,得到启发,创作出了以油画为刺绣稿的“仿真绣”,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以国画为模板的旧形式,使得刺绣的工艺水平取得突破性成果。由此,苏绣的发展需要结合新兴科技与新文化。与时俱进,去粗取精,不断吸收和学习,让苏绣这一门技艺发扬光大。

四、总结

智者乐水,太湖的一方山水造就了吴地人的精、细、巧,这是吴文化的精华。苏绣艺人们巧思妙想,精研画理丝理,以针代笔,以线为色,追求“绣胜于画”,创作了一幅幅令人惊叹的刺绣佳作。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在技艺高超的苏绣艺人手中,无不形神兼备。在西画、摄影传入中国后,苏绣艺术从中汲取营养,拓展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完美地表达了各种高难度的艺术作品。

苏绣艺术始终追求精细雅洁,至今日,苏绣艺人己经能够将细细的丝线劈为六十四分之一,甚至更细,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苏绣不断登上一个又一个艺术的颠峰。

苏绣艺术是美的追求、美的体现,美在苏州,美在苏绣!

王雪健,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本科生;孙博文,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本科生;周小儒,北京化工大学产品设计系教授。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艺术风格文化内涵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