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

2015-07-13 11:23李亚男暨南大学文学院5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

李亚男 (暨南大学文学院 510000)



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

李亚男(暨南大学文学院510000)

摘要:在传统山水画中,开境一般用分疆三叠两段的方式方法,以直幅画面为多。石涛用“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呈“平远”景致)诗句来说明来自客观的以自然景物自行分隔的境界构成的方式方法。此开境内含三叠或两段,但用自然分疆要以实际生活观察为依据,否则画山水画就像分割面积那样,一眼就能看出生硬的形式分界。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中国山水画构图的艺术与方法。希望通过构图来进一步提升大家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认知。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

构图就是运用审美的原则把景物形象在画面上加以组织安排,使整个画面构成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整体。简言之,构图就是作品的结构。构图作为绘画重要的艺术形式,决定画面的总体格局,是体现创作意图的具体措施,对表现主题与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一幅画的成败。它是学习山水画,特别是写生与创作不可回避的课题,历代画家都极为重视。

一、山水画构图规律

(一)立意

立意就是构思。“意”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是作品明确反映的思想内容与主题,也是作者作画之前对作品内容及形式因素的总体设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唐代王维指出,“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说明山水面创作首先要立意(构思),然后为象(构图),通过“意匠”,即艺术加工而完成。面对同一景色,由于作者的感受不同,思想感情不同,立意也会不同,因而创造出的意境也会不同。立意决定构图,构图要体现立意。

(二)取势开合

取势即安排景物的总体态势。构成大势,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足立意的大体体现。所谓“势”,即景物“往来顺逆”的运动感觉,是形势、气势的体现,是观画者视觉心理的感受。自然界各种景物形态不同,其势也不同。峰有崇高之势,峦有团转之势,岭有逶迤之势,泉、瀑有奔流向下之势,江河有迂回蜿蜒之势,平坡、沙洲有横伸之势,飞云有飘动之势等。将画面不同势态的景物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大势,是构图的首要任务,也是取势的本质内涵。古人所谓“置陈布势”,道理在此。大势已定,再以相应的笔墨语言表现出来,即为写势。构图取势必讲开合,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开,即把景物展开、铺开,造成一种大势。合,即衔接、合拢之意,把展开分散的各个景物相互衔接、组合起来,集中统一。开合往往通过“起、承、转、合”这几步得以体现,以便产生“内敛尚神,外张尚气”的视觉效果。如果画面松散凌乱,那是不知“合”而取神所致;如果画面死板、拘谨小气,其原因是由于不“开”而少势所致。故构图要讲究取势与开合,既有势又得神,以表现立意。一幅画的开合应根据画幅的大小、内容的多少而不同,有的只有一个开合,有的有两个以上的开合。有多个开合的要注意互相之问的联系,以保证画面的整体统一。

(三)取舍

取舍即剪裁。“取舍不由人”,是说自然形成的景物,由不得画家安排。“取舍可由人”,是说为了艺术美创造的需要,必须进行取舍,甚至夸张,否则就没有艺术。自然景物琐碎、繁杂,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全画出来,必须进行提炼和概括。从立意与主题表现的需要}n发,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典型的、美的、理想的景物入画,舍弃琐碎的、非典型的、丑的、与主题尢关的景物,以便为以后进一步艺术加工打下基础。

(四)呼应

在构图中呼应是指景物形象前后左右的相互关联与顾盼。“应”是“呼”的结果,是观者注目的焦点之所在。一幅画构图中的呼应关系常在景物之间进行,有的与款识呼应,也有的与画外呼应。多以大呼小、小应大的形式出现。

(五)虚实、黑白

虚是散淡、模糊不清的景物形象,实是明确、清晰的景物形象。虚实是互相依存、对比的结果。一幅画构图景物要有虚的,也要有实的,所谓“虚实相生”,才会使人既看懂画面的内容,又有想像、凹味的余地,从而进入再创作的过程,感悟和体验到诗一般的意境。黑是墨色浓重的景物形象,白是画面上的空白。白是灭,是水,是云雾,白中有物有情,以无胜有。白又可以扩大意境,所谓“计白当黑”是中国画构图的独到之处。黑白对比涉及画面的轻重关系,黑有重感,白有轻感,因此,务必要安排好黑白块面的对比,不可相等,要注意均衡。构图中因黑白对比强烈,常以中间墨色使之调和统一。

二、山水画透视

(一)传统山水画透视的特点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透视有着鲜明的特点,既遵循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基本规律,又不完全同于焦点透视。它是采取“以大观小”(把近景推远)、“以小观大”(把景物拉近)、“步步移”、“面面观”,动中取景的观察方法,可以集多个范围景物组合成同一幅画面。它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给画家取景构图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天地,有人称其为“散点透视”。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涛视方法,古人才创造出长卷中堂和条幅等构图形式。

(二)“二远法”透视

“二远法”是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是传统山水画的基本构图程式,也是重要的透视方法。,“三远法”的内容是:“自近而望其远日平远”,“自下而望其颠日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日深远”。平远透视构图有寥廓渺茫之感,如倪赞的《六君子图溯图);高远透视构图有巍然兀立之感,如沈周的《庐山高图》深远透视构图有幽深莫测之感,如王蒙的《具区林屋图激图》。

(三)“三叠两段”布局法

“三叠两段”为石涛《画语录》“境界章”中所提出的山水画布局法。三叠,即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可分远近。两段,即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作两段。古代山水画中,以“三叠两段”法构图的不少,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马远的《踏歌图》等。

三、构图处理的一般步骤

(一)几种基本的构图形式

利用几何形、字母或文字,极其简约、概括地体现构图的基本形式,具有某些启发意义。“由”字形构图即正三角形构图。“由”字形所分割的画面L窄下宽,如山冈和某些建筑物等,给人以沉着厚重、平正稳定的感觉。“甲”字形构图即倒三角形构图。所分割的画面上宽下窄,上重下轻,会让人产生不稳的感觉。为求均衡,可于下部以浓重之墨添加些活动着的人物。“申”字形构图主要景物安排在画面之中部。中堂幅式常采用“申”字形构图。“之”字形构图(“S”形构图)景物结构曲折,蜿蜒盘旋,有曲径通幽的感觉。对角线构图景物在对角线一带或一侧,呈斜势,给人一种斜向运动的感觉。垂直线构图景物大都与画幅底边垂直,产生直冲云天向上之势,有静寂、严肃、崇高之感。条幅多采取此式。水平线构图景物形象多横向展开,有开阔、平静的感觉。横幅多采用此式。圆形构图(“o”形构图)在画面中将景物排列组合成不甚规则的圆圈,产生圆转、滚动之势,给人以合围、内向、柔和的感觉。

以上几种构图形式可单用,也可穿插合用,以达到变化多端、自然生动的效果。古人与今人所创造的诸多构图程式,只可借鉴,不可生搬硬套。应遵循审美原则,运用“对比统一”的规律,努力创造出更新的构图形式。

(二)构图处理的具体步骤

1.立意定景

即根据立意,先确定景物的位置。古人论章法认为“画之总要”以“位置气象为第一”,说明立意定景的重要。具体方法步骤是先确定幅式,用木炭条以线、几何形或文字形极简约、概括地分割画面,大体定下不同景物的位置即可,不必画出景物的具体形象。要求所确定的基本结构要符合变化统一的构图法则,可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2.具体为象

即根据立意和景物所定的位置,将景物的大体形象再现出来。具体画法步骤是先以木炭条将说明主题、符合立意的素材和头脑中储存积累的形象大体地表现出来。要求注意主次、虚实、疏密、藏露、轻重等对比因素,使构图既有变化对比,又要均衡统一。

3.“意匠”定稿

即通过艺术加工,使构图及形象体现立意,定下稿子,便可落墨,古人称其为“九朽一罢”。此步骤主要是将景物形象取舍后,进行夸张,加强或减弱某些部分,使景物形象真实、自然而又生动。可对形象进行反复修改,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如果是小草稿还要放大、过稿,为落墨做好准备。

(三)历代名家作品赏析与临摹

1.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赏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通过临摹历代名家作品,掌握树石等景物的表现技法,吸取精华,用于创新。临前要认真读画,不要盲目动笔。临摹过程中,既要动脑,又要用心;既要有数量,更要讲质量。注意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以掌握表现景物的基本规律。要加深对意象造型的体会,重在取其笔意,练形与练笔相结合,准确体现出范作的艺术效果和风格特点。整幅画的临摹可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

2.名作赏析

《葑泾仿古图》董其昌明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等,今上海松江人,为明代“华亭派”之首,是著名书画家、理论家。此画取法黄公望、倪云林,但较黄严整、简略,较倪又略显繁密。以倪氏三层空间法布局,取势开合,均衡得当,疏密有致,变化统一。近景为树石、小丘、茅舍与坡岸,中景为溪流,远景为纵横山峦。近景成丛杂树以混点、垂叶点及“介”字夹叶点等点出。山石、小丘用披麻皴法,苍劲浑厚。中景空白,无中生有,生动地表现了溪水。远景层峦叠嶂,山势奇绝,树木稀少而简于枝柯,屋舍简约而与近景遥相呼应。此作构图得法,技巧纯熟,主题突出。董其昌作画追求笔墨韵味,其画秀逸潇洒,平淡天真,风格清润,意境深远。

总结

构图的根本法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处理画面景物时的正确运用。如何处理好画面上景物的开合、疏密、敲正、藏露、虚实、轻重等矛盾,使画面既有对比,又均衡;既有变化,又统一,让画面产生优美的节奏与韵律,是山水画构图所要研究的内容。掌握了中国山水画构图的方法是创作佳作的首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琪美.宋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研究[J].大舞台,2014(10).

[2]杨文文.从构图形式品读山水画之美[J].美术大观,2014(12).

[3]行卫东.浅析李唐山水画构图之变[J].美术大观,2014(2).

[4]马媛.浅论古今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传承与发展[J].美与时代(下),2014(2).

[5]周建文.浅议陶瓷山水画的构图与留白[J].景德镇陶瓷,2014(2).

[6]徐娇熔.浅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与形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7]唐升.论中国山水画构图与意境[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

[8]沈其旺.论中国山水画构图中的“以大观小”说[J].民族艺术,2013(6).

[9]孙玲.山水画的构图[J].艺术教育,2013(1).

[10]孙玲.山水画构图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J].艺术教育,2013(2).

[11]陈建英.浅谈景德镇粉彩雪景山水画构图[J].景德镇陶瓷,2013(2).

[12]杨桂琴.论山水画的构图章法[J].艺海,2013(6).

李亚男,学历:硕士,毕业院校:暨南大学文学院,现有职称:学生,研究方向:美学,单位名称:暨南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
纸的艺术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线条的民族性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