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技法创新的启示

2015-07-13 06:33苑文卉怀化学院音乐舞蹈系418008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
关键词:琵琶技法创作

苑文卉 (怀化学院 音乐舞蹈系 418008)

刘德海技法创新的启示

苑文卉 (怀化学院 音乐舞蹈系 418008)

刘德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他为琵琶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刘德海对琵琶艺术的创新不但带给我们的是技术上的财富,而且更是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系统的整理、学习这些新的演奏技法,并予以合理运用,更要透过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巧的发展创新,得到思想上深层次的启迪。

刘德海;琵琶;新技法;启示

琵琶的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多种不同的演奏技法的运用,使它产生出多姿多彩的音响效果。或柔或刚,或浑厚或纤细,或粗犷或甜美,或松驰或紧张,或明亮或暗淡。历代琵琶大师都对琵琶技法的挖掘和创新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刘德海便是这众多琵琶大师中功勋卓著的一员,他在秉承“老祖宗精髓”的基础上,凭借他的博学,独特的艺术观和扎实的琵琶演奏功底,创造出一批新的演奏技法。这些新技法不但丰富了琵琶的音响大大增强了现代琵琶演奏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与作品融为一体,更好地诠释了乐曲所需表达的意境,使得刘德海的作品别具一番韵味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传习。

一、刘德海艺术创作理念对技法创新的指导作用

刘德海在他发表的《凿河篇》“情理”一节中谈到:“每位音乐家在奏乐前,皆须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思一一用甚么样情感去宣扬甚么样理念,用甚么样音响去抒发甚么样情感,用甚么样技法制造甚么样音响,‘技’受‘情’‘理’所支配,‘情’受‘理’所制约,并求得‘技’‘情’‘理’三者协调统一——殆为百家‘同归’之道欤。”1在这里,刘德海深刻的阐述了“技”“情”“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这一关系来看,琵琶作品中的新技法是因“情”而创的,更是因“理”而生的。这一点,从刘德海的大量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刘德海创作《人生篇》的动机主要源自于他提出的音乐需直接表达人生的艺术思想。刘德海认为:“音乐、绘画、文学等归根结底是人学,都要返回到对人自身的看法,人的价值,人的存在。而且人应该讲一点超越,无哀、无愁、无伤、无怨、给人希望,催人奋进。”2所以“人生篇”的乐曲充满了人生张力,表现了作者对一种积极人生态度的追求。如《老童》生动刻画了一个历经坎坷却仍执着进取、乐观向上的老童形象。乐曲中刘德海通过带附点节奏下出轮,传神地模仿出一个醉酒后步伐摇摆不定,手舞足蹈的“老顽童”形象。并以右拳砸面板与左手“抹”“带”的技法组合,描绘了老童酒醒后稳重、坚定的步伐声。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人群体价值的体现,是国魂,是一种力量。刘德海通过乐曲《秦俑》展现出一幅雄伟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画面从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气势和群体的强大力量。乐曲采用了大量的创新技法如:离品绞线、按品绞线、复合泛音等表现出了兵马俑壮观宏大的场面,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刘德海《宗教篇》以宗教音乐为素材,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他创作《宗教篇》其中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在琵琶上创造最美最动听的“中和之声”也就是音响的“大和谐”。刘德海认为:“一切音响的冲突都是以大和谐为标准,做人做事弹琴皆以‘中’为起点,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不刚不柔……,追求和谐和美的最佳状态。”3如“宗教篇”中《滴水观音》《喜庆罗汉》等乐曲音乐优美清净、平和安详,抒发了作者对无冲突,无压迫,无斗争的宗教和谐美的迫切追求。在“中和”思想的支配下,刘德海“宗教篇”中运用大量正反弹组合演奏各种和谐动听的和弦旋律;《喜庆罗汉》在传统武扫的基础上创造了弱扫,具有刚柔相济的效果;三四空弦上双带音将纯四度音程与指肉音色融合;挑外弦轮里弦,里弦的柔和旋律配合外弦滴水般的点缀;左手拨泛音和右手木鱼声,刘德海通过运用这些琵琶演奏技法演奏出了美丽动听的“中和之声”。

从上述作品中可以明确的看到,琵琶作品中所运用或所创作的技法都是受作品的“情”“理”支配的。“情”就是作品需表达的情感,“理”就是作品创作应遵循的理念。因为“情”也是受“理”制约的,所以,艺术创作理念才是艺术创作的首脑,作品就是在它的指导下创作的,作品中的技法也是在它的指导下运用或者创新的。艺术创作理念对技法创新的指导作用也就由此可见了。

在刘德海看来,“‘技’‘情’‘理’三者协调统一——殆为百家‘同归’之道欤。”4这说明,“情”“技”“理”三者的关系不仅是刘德海先生一家认同,众多音乐家也认同这个理;也不仅在刘德海一家作品中体现,在其他音乐家的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可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即或是将来,任何作家的音乐作品都必然的受到他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制约,音乐家的创作都必须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今后创作音乐作品,或者欣赏音乐作品,或者演奏音乐作品,或者创作新技法,都必须首先要具备自己的正确的艺术创作理念。

二、深厚的传统根基与时代结合的原则

有关如何创新,刘德海在论述他的“金三角”思想时强调说:“外来的东西要吸收(洋);传统的东西要继承(古),但必须在传统背景与民族气质的制约下,着力于探求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创新(今)。”5可见,如果对传统的东西如果尚未真正掌握,没具备较为全面的继承传统的功底与水平,就来谈创新,这样的创新缺乏传统的能量,是一座没有根基的建筑,即使外表装修得再华丽,稍一推敲就会倒塌。如果只是一味对传统的东西生搬硬套,而没有融于时代的特色,那么这些传统的东西必然会因为不符和现代的审美而被慢慢淘汰。所以说创新既不能背弃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之背景,不能失去中华民族之根与魂,而且还必须在传统文化上有所升华,具有时代性。

刘德海在琵琶艺术创新道路上始终秉承着传统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原则。从刘德海琵琶新技巧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许多新技巧都是通过对某些传统演奏技法地提炼、钩沉,或变其音色,或改其速度,或调其节奏独创而成。都是将传统表现手法与当代音乐创作元素相结合而发展创新的。

例如,“反弹”法,琵琶传统演奏技法早有之,像摭分、大指遥指、勾搭等都纷纷采用过这种技法,但这种技法都为同音演奏,是一种单线条旋律,而刘德海却将此技法专门提炼出来,发展为反正弹技巧系统,同时他还借鉴吉他演奏技法于琵琶的反正弹技巧,分别用大指、中指、食指的依次反弹来演奏琵琶乐曲中的分解和弦,这一技法发展了传统反弹技法所奏出的单线旋律,其产生的和弦旋律让音乐立体化。如《天鹅》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大量反正弹来演奏分解和弦旋律,丰富了音乐织体。琵琶传统摭分一般演奏的都是和音而不是西方的音程,多为中速,节奏型都比较平均而且音量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刘德海在传统摭分的速度、节奏、音层、力度变化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春蚕》中的摭分要求在速度上比传统技法要快的多,而且音色浑厚,节奏感强,尽情地展现出青年男儿们粗犷而刚劲有力的舞蹈音乐形象,还有《天鹅》中的快速摭分明显的强弱对比,描写了天鹅扑扇翅膀即将展翅飞翔的动态美。这些力度、速度等元素的强烈对比是现代音乐创作的特色之一。

勾搭、凤点头是传统的琵琶演奏技法,琵琶武曲《十面埋伏》中就成运用过,但不知什么原因在现代琵琶音乐的创作中这一技法很少被用到。在它即将被历史掩埋时,刘德海用极高的音乐修养和胆识将它们从历史的海洋中深掘出来,并用它们来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动态。如《天鹅》中用凤点头和勾搭奏出的那段紧打慢唱旋律,寓意人们历经艰难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用这两种技法所奏出的旋律完全符合现代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种人生状态。

刘德海将现代音乐元素,现代人的审美观与传统技法完美结合后所产生的新演奏技法,是传统与时代结合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刘德海的琵琶技法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离开传统的现代也没有离开现代的传统,任何脱离传统谈发展,脱离发展保传统的做法都极端不科学的,势必会成为琵琶未来快速发展的绊脚石。我们要想在琵琶艺术创作实践有所收获,不仅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还必须打下琵琶传统艺术的坚实基础。

三、挖掘自我,坚持自我

刘德海不仅在创作琵琶艺术作品方面为现代琵琶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的艺术生涯也给予我们许多重要启迪。

刘德海把自己喻为艺术的爬坡人,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的在琵琶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努力的探索,不断的充实完善自我。在演奏上,他从学习板鼓中拈出乐器训练的普通规律,肌肉的‘紧”与“松”;从京剧锣鼓引申出节奏运用的基本规律,“稳定与不稳定;他过去揉弦一直采用的是大提琴的大幅度揉弦方法,而小幅度的揉弦方法,是在他二十七八岁时,受王范地老师在琵琶上运用二胡揉弦启发才学会的;他的遥指技术则是在他三十五六岁时,将月琴的弹奏方法运用在琵琶演奏上逐渐成形完善的。在创作上,刘德海首先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根基,积累了多年舞台表演实践经验,从小到大,从移植到改编,然后又对中西方哲学、宗教以及其他学术领域进行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因此他所创作作品不但旋律优美动听,结构严谨,具有高雅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作品中还蕴含着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观和审美观,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现在的刘德海已经是一位获得丰硕成果的琵琶大师,他的成果远不止他的琵琶作品,更有值得我们重视的应该是他的艺术思想、他的审美观和他的人格魅力。他是在不断创作琵琶作品的同时不断的成就了自我。

刘德海在自己的艺术生涯里不仅在不断的完善自我,同时也在大胆的坚持自我。

刘德海琵琶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与创新,他承古而不泥古,他勇于突破,善于尝试各种改革。然而新事物的出现必会引来一定的争论。刘德海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也免不了会遭到外界的质疑,可是他以非一般的毅力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刘德海在《流派篇》中说道“明知忠实‘原版’安全而不那样做,深感改革试验如走钢丝有险而偏要去走,实践证明,没有撞击不会有真正的艺术。几十年一直背着“否定传统、否定老师”的“罪名”在弦上苦苦打捞自由。”6正因为刘德海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如此的坚定不移,才使他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琵琶艺术道路。如今他发展创新的琵琶技法已被众多作曲家采用,他创作的琵琶乐曲已成为了琵琶学习者的必学曲目,他的教学思想也被琵琶教学者广泛接受。这就是刘德海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敢于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之必然所获。

从刘德海的作品和他的创作经历,我们看到艺术创新与做人是有必然关联的。一个音乐者,他的艺术成就的取得必须以他的艺术功底、文化功底和思想功底做条件。我们固然要认真学习刘德海先生的琵琶艺术,更要认真学习他的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学习他的做人,学习他不断完善自我,坚持自我,追求艺术的执着精神。

本文从艺术思想和人生观、审美观的高度对刘德海先生的艺术创新作了分析探讨,这不仅使我们能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刘德海先生的艺术创新,也使我们能受到高度的思想启迪。艺术创作理念是一切艺术创作的灵魂;艺术创作必须要遵循传统和时代结合的原则;艺术道路的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人格魅力。可以说刘德海先生的琵琶艺术以及艺术创新是划时代的,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注释:

1.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

2.方季年.《美学观念的反省—刘德海谈民乐表演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03).

3.刘德海.《刘德海琵琶作品集》——“一字篇”.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60.

4.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

5.何昌林.《音响颗粒中的华夏魂魄与东方文明——与刘德海的两次畅谈》.人民音乐,1986(04).

6.刘德海.《流派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1).

[1]《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1.

[2]刘德海.《凿河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01).

[3]刘德海.《旅程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1).

[4]刘德海.《流派篇》.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1).

[5]刘德海.《一字篇》.《中国音乐》,2001(01).

[6]刘德海著.《刘德海琵琶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何昌林.《音响颗粒中的华夏魂魄与东方文明——与刘德海的两次畅谈.《人民音乐》,1986(04).

[8]朱践耳.《关于玉的创作构想》.《音乐创作》,1998(04).

[9]王研研.《<溪山琴况>“和”的思想在刘德海琵琶艺术中的体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02).

苑文卉(1985—)女,湖南怀化人,湖南省怀化学院音乐舞蹈系助教,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从事琵琶演奏与教育。

猜你喜欢
琵琶技法创作
水彩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实践
手绘技法表现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创作随笔
“琵琶”和“枇杷”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