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民族情怀

2015-07-13 11:23黄鹏川云南民族大学65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少数民族云南

黄鹏川 (云南民族大学 650000)



漫谈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民族情怀

黄鹏川(云南民族大学650000)

摘要:云南是我国民族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和资源大省,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但同时它也属于我国的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方面还需要大力的提升。笔者常年在此教学工作,对在民族地区如何发展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有一些浅显的想法,借此以民族情怀为题,希望籍此得到志同道合者的指点。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情怀

在艺术设计领域中,从民族文化、民间工艺中寻找设计元素,汲取设计灵感,已是一种普遍而行的设计方向。这种趋势既能够弘扬中华特色文化,也能够顺势打开一座灵感的宝库,无论是对于设计师们,还是对于国内的设计行业,无疑都是有益处的。笔者的工作经历从直辖市重庆到深入三峡腹地,后又辗转来到云南的民族大学,长期都和少数民族文化打交道。深感我国多样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对设计教育来说大有可学习、借鉴、挖掘之处,在此阐述一二。

一、借天时地利人和,设计教学充分吸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云南作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省份,26个世居少数民族,从佤族到傣族,从白族到傈僳族,都是有悠久历史和特色的民族。如此丰富的资源可说是各个设计院校用之不竭的取材宝库。例如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云南艺术学院,历年毕业展的主题从“创意寻甸”到“创意个旧”“创意鹤庆”,再到“创意云南”,其中有很多既具备独特民族文化魅力又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的设计作品,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深入挖掘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而笔者所处的民族大学是少数民族文化昌盛之地,来源于不同的民族地区的师生汇聚一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习俗,校园里更是常年不断的各种民族节日、庆典。在其中工作、学习,有很多深入接触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主动积极地吸取、提炼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过去几年来,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围绕着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到民族地区采风、考察,进行创作,涌现出不少民族性格鲜明、风格表现独特的作品,也顺势举办了大规模作品展览,并将优秀作品结集出版,这些鲜活的民族原创设计在社会上得到了不错的反响,引起了不少关注的目光。此微薄成果给予我们很大的鼓励,可以说,市场的回馈和反映,指引了民族院校发展艺术设计的前进方向。

二、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考察,研习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和生活用品

少数民族的文化,归根结底还是扎根于他们生长的土地之中,要想真正了解还是需要亲身实地考察。在民族院校进行教学工作,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考察,从来都是收获颇丰。从滇中神奇的乌铜走银,会泽特有的斑铜,到滇西楚雄灿烂的彝族刺绣,大理周城粗犷的白族扎染、鹤庆新华村火红的银饰、剑川精湛的木雕工艺,以及腾冲精美的玉雕,再到滇南小镇建水的独特紫陶,个旧的斑锡工艺,西双版纳精巧的傣家竹编,到滇西北香格里拉的藏族黑陶……数不胜数的传统工艺向学生敞开大门。另外,云南本身地形地貌多样,高原、平原、高山、草甸、丘陵、河谷等俱全,散落其中的各个民族也因地制宜,创造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品。例如白族服饰中的“风花雪月”,以符号化的方式涵盖了大理地区的四大美景;纳西族的七星披肩,既是特色服饰,也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的勤劳;至今仍在使用的傈僳族弩弓,只是功能由狩猎更多地转变为旅游纪念。这些代表地域特点,蕴含历史文化的生活用品,设计巧妙、造型独特美观、色彩搭配也极具特点,自然成了设计专业教学的素材宝库和灵感源泉。我校设计专业由此也开设了《云南少数民族图案》《云南少数民族元素创意》《云南少数民族建筑造型设计》等代表性专业课程,今后也会继续延续开拓,引入更多的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的课程,引导学生源源不断地从种类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和生活用品中开拓思路和眼界,汲取民族文化的传统经验和养分。另外,我校也正在建立和完善“民族民间设计作品陈列室”,力所能及地从民族地区去收集一些有特点的民间工艺品、生活用品,把这些散落的民族文化结晶带到课堂上,展示出来,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便利、系统地去了解和学习。

三、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进行特色化教学

前文所提到的少数民族工艺和生活用品固然是构思奇巧,工艺精湛,但毕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大踏步前进,过去的设计品在今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很有可能不再适应人的使用,因此失去了实用价值。而一个合格的设计品应该具备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所以设计归根到底是为市场服务的现代产物。所以,完备的现代设计体系训练依然是设计教学的基础,市场适应性依然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未来的设计师首先需要掌握的是设计基本的技能,应该着重对其策划观念、原创性、设计思维、造型能力、色彩搭配、材料选择转换、软件学习等方面进行训练。但大学本科教育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职业训练,一个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脚踏实地的谋生技能,也需要有仰望星空的觉悟和探索新领域的勇气。因此在云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设计教育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围绕丰富而又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特色化教育,进行设计新领域开拓,新风格的拓展,也不失为丰富学生创作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和表现能力的一种好的手段。如此方式成长起来的设计师,既会站在市场角度进行实用性的考虑,又能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满足现代人审美需要,也能结合云南地域、民族特色的作品。甚至看得更远,开创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探索和开发。例如,云南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策划的大型舞蹈剧“云南印象”“孔雀”,以及后来的“云南的声响”,根源于云南少数民族的舞蹈和音乐,但在设计、策划上很注重现实性,立足于市场。在目前云南旅游热的大背景下,满足城市人群,特别是工作生活压力大但经济收入较高的都市白领,对于云南这片“世外桃源”逃避生存压力,找寻自我灵魂解放遐想;满足厌倦了普遍的西方都市文化影响,想要回归转而把中国遗存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新时尚的人群的好奇和标榜个性的需要。在设计、包装、宣传上,和世界接轨、和时尚接轨,导致产生了巨大的品牌升华效应。不仅仅是表演,而实际上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对外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和一种象征。

四、校企合作,促进教学和市场的更好结合

设计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说它是直接面对市场,面对消费者的。而如何培养学生和市场接轨的能力,一直是我国各地大多数设计专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但由于传统观念、学习方式、软硬件条件、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制约,很多院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光有一些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和经验,一般需要在工作中学习锻炼几年才能够真正立足。而另一方面,市场上却大量需要有创新设计思考能力和较成熟的设计执行、制作能力的设计师。例如云南省作为旅游大省,有着旖旎多样的风光和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有着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至于现在各大媒体、舆论,包括网络论坛、博客上,甚至是影视作品、流行歌曲中都关于云南风光、古镇,民族风情旅游的推崇、吹捧、响应等等,以至于产生此生非到云南一次不可这样的印象。按理说被誉为“无烟工业”的旅游可以大大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我们印象中的旅游天堂。但尴尬的是,云南并没有从中获利太多。从2015年上半年的统计来看,其旅游总收入只有336.17亿元,远远不及周边四川、贵州等省份,尤其和贵州的差距是以倍数计。这种只打雷不下雨的情况,出乎我们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旅游产生经济价值,一部分源于景区门票、游客食宿、交通费用等,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旅游产品的收入,比如歌舞表演类的文化产品,或者当地特产、旅游纪念品等。就第二部分来说,云南省目前的旅游产业链并不完善,缺乏系列化、规模化的运作开发,尤其缺乏高附加值的衍生产品。实际上,就云南的丰富物产来说有很多值得开发的好产品,例如食品中的小锤牛肉、火烧干巴,饰品类的串珠、玉器、彩宝,乐器类的葫芦丝、巴乌,中药材方面的三七、天麻、虫草、玛咖等,其中很多是云南所独有的产品,具备很好的市场潜力。但由于在品牌意识、包装意识上的缺失,销售方式的落后,使得这些产品更多地是以土特产的面貌出现,售卖地点也往往在外地人不易涉足的乡镇老店、菜市场、花鸟市场等地点,既不便于宣传促销购买,也难也提升产品的价格和知名度。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云南本土的设计力量还在成长之中,还需要更多有着更广阔视野和紧跟国际、国内潮流走向的设计师的出现和加盟,帮助云南的产品蝶变,变得更知名、更亲民、更方便购买和携带。例如,市场上也有像鲜花饼那样通过设计介入改善的例子。据调查,在各种鲜花饼充斥的云南市场上,外地游客往往会趋向于购买嘉华牌鲜花饼。究其原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嘉华鲜花饼的大力宣传和包装经营。它首先提出“最云南,伴手礼”的口号,并采用个性化的品牌包装和商业宣传,使用连锁店的经营模式。这样的产品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本土烙印和气息,具有产源地的优势。再加上宣传得力,包装精美,方便携带,可以给第一次购买的人留下足够深的印象,占得先机。连锁经营和网络销售也很容易拓展销售触角,且不易被其它品牌所取代和假冒。游客带到外地后,很适合做为带有云南气息的礼品赠送他人。游客本人或者被他带动的外地消费者也很方便通过网络邮购等方式再次购买。上述案例也启发了我们在教学中,嘉华鲜花饼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的成功,而市场的成功离不开设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有机会就和企业合作,通过企业的产品,争取把市场引入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在实践中学习锻炼,依托云南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创作,让学生逐渐成长为既有专业素养又能够与市场接轨的设计师;而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的较深的文化修养和设计专业技能,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和发掘,提升云南产品的价值层次,打造具有云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品牌形象,包装完善云南的优良产品,寻找更多更有效率的营销方式。这样的合作方式无疑是双赢的。

上面四点只是笔者在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对于如何学习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设计更好地融合互助,能够培养出既接地气又具备民族情怀、更具创新精神的新一代设计师,共同努力打造、完善云南这个旅游大省的品牌形象、视觉提升、产品的开发和包装,这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集思广益,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福泉,段玉明,郭净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陈劲松,张勇编著.《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少数民族云南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