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外教育儿童琵琶教学

2015-07-13 11:23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文艺部510091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音阶器乐琵琶

吴 璇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文艺部 510091)



浅谈校外教育儿童琵琶教学

吴璇(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文艺部510091)

琵琶目前来说是一项“较冷门”的艺术课程,它不比古筝、钢琴这类热门乐器备受孩子们追捧。所以学习琵琶的孩子有一种“物以稀为贵”的优越感。本人现是一名专职琵琶教师,从事校外教育有近十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得出了一点对琵琶教学的见解,分享与各位同僚。

琵琶毕竟是乐器课程,所以一般采用小组课教学形式,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安排在8人左右。我主张亲子同课,提倡家长跟孩子一起学习乐器。这种学习模式有很多优势:其一,可以更好地建立学习氛围,带动孩子学琴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上课的内容家长都在旁听并一起学习,老师的要求都很清晰,以便更好地督促孩子回家练习。其三,家长与孩子之间可以互动学习,相互交流;在亲子同学、亲子同台(表演)、亲子同乐中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觉得父母是时刻关注自己学习,重视自己成长的;因此,亲子课堂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学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琴热情。

在教学课堂上,每周要进行回课检查,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单独进行弹奏。为了更有效的进行作业检查,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交替完成:比如表演法、互评法、接龙法、合奏法、齐奏法等。第一,表演法:随机选取部分孩子独立在课堂上弹奏老师布置的练习或乐曲,老师可以单独给予点评,让孩子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不足以便下次得以修正。提升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并能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指出学生弹奏存在的问题。独奏表演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胆量,还可以给孩子自我展现的机会,增强自信,为以后舞台表演做铺垫。第二,互评法:学生完成独奏表演后,除了老师给予适时的评价,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点评,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能说出正确的做法,避免自己在练习中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相互评价让每个孩子都有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自己争做课堂的“小主人”;既活跃了思维又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课堂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弹奏较好的孩子还可以适时做出榜样,起表率作用,带动班里其他的同学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第三,接龙法:把一首乐曲分成几个不同的段落,让孩子分段进行接龙弹奏。这种方法随机性比较大,要求每个孩子需要仔细聆听前面一位同学的弹奏,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对训练孩子的课堂专注力是很有帮助的。又或者跳过乐曲的前面部分,选择其中的某一段,让孩子随机弹奏,要求学生遇到这种突发情况,也能沉稳的应付自如。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反应及临场对乐曲的应变能力,此类方法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跳跃性,比较适用于比赛和考级。第四,合奏法: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弹奏,让乐曲的演奏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增强孩子对乐曲的感受,训练孩子的团队合奏,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最后,齐奏法:学生对乐曲已经非常熟练的掌握,能完整的把整个乐段清晰的演绎出来。齐奏的练习在气势上更优越于独奏,可以增强孩子对乐曲弹奏的激情,节奏的把控,团队合作的能力及音乐的感染力。

通过这个多维教学法,让枯燥的器乐教学课堂增加了一些灵气,提升其活跃度,化被动为主动,让孩子愿意进课堂,愿意接受器乐的学习。

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琵琶的入门课程难度并不大,但孩子的年龄并不平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比如说左手按音,要求左手用指尖按于品上方,四根手指依次按弦;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我们在教学的语言上面更需要符合孩子的心性,可以把技术要求简化成一首小儿歌跟孩子讲:四根手指很规矩,排队上车不插队,指尖弯弯都站好,比比看谁立的好。

琵琶左手的按音技巧我建议首先从音阶开始学习,一首乐曲也是由高低不同的几个音符组合起来的,主要是“1 2 3 4 5 6 7”七个音。这七个音是按一定的音高关系顺序排列起来的,称为音阶。我们在学习音阶时,可以这么跟孩子讲:“音阶就像是在爬楼梯,一步一步走上来”,让孩子对音阶有一个基础概念,并强调音阶的重要性。

完整地演奏一首乐曲,首先要通过音阶的学习,让孩子准确记住每个音的位置并能熟练地随机找到不同的音。为了加深孩子们的记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做个“小音符捉迷藏”的游戏:打乱音阶的顺序,让孩子快速找音。比一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之间相互比赛竞争,强化了孩子对音位的掌握,同时也训练了大脑的反应能力,既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

换把的技巧也是琵琶演奏中的难点,很多孩子在练习中总是出现换把停顿,从而导致节奏不稳定,乐曲出现间断的现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跟孩子讲:换把就好像小朋友们去公园玩滑滑梯,滑梯滑下来的时候,两只手轻轻扶着滑梯两边,保持平衡不会摔跤。小朋友的左手大指和食指就像是你们的两只手一样,轻轻的扶着琴身和琴弦,放松滑到下一个把位。这样一说,孩子对换把的概念就比较容易接受,在练习时想像老师说的话就会觉得换把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激发孩子不断尝试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说到琵琶的轮指,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用以形容琵琶轮指的特点是再恰当不过了。但是要学好轮指并非易事,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轮指的手型是相当重要的。初学轮指,先从手型开始:右手呈半握型,其余四个手指依次触弦打开,大指自然弯曲缓缓下移,最后挑出。拇指班长缓缓下移依次对四位同学进行观察,最后发现同学们表现很好并要给予一定奖励,于是,一声令下随即挑出,四位同学(四根手指)同时收回,最后还原成半握型,完成了轮指手型的基本动作。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轮指的手型,把枯燥的基本功转化为富有活力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到轮指其实是很“好玩”的一种技巧。真正让孩子体会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的新颖的教学模式,给传统、单一、枯燥的器乐教学注入一丝活力。

校外教育的器乐教学一直都是以特长培养,提高综合艺术素质为目标,它不同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性,所以随意性也比较大,可以说,孩子感兴趣,就坚持学习。兴趣转移了,学习也就中断了;这场“持久战”能够坚持走到底的孩子还是占少数的,而且器乐类本身就是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内容也相对枯燥,要求孩子一定要静下心,慢慢的磨练。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无疑是一种严酷的挑战。作为老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要力求完美,器乐教学的课堂也应该多下功夫,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力求把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化,语言更加多样化,更接近儿童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的把被动的灌输式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趣味性的学习。同时希望民乐能够得到社会市场的更多支持与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力,把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精髓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音阶器乐琵琶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琵琶老店琵琶声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琵琶”和“枇杷”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