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

2015-07-13 11:23大连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1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产学研关系

刘 爽 (大连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116000)



设计专业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

刘爽(大连艺术学院设计学院116000)

摘要: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是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设计是一门实践学科,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与科研才有方向,内容才更接近实际,也更充实。而今,“头重脚轻”的理论化教学内容、过度商业化服务性的设计实践以及“职称科研”,使得产学研的合作关系成了空话、言意相离,无法发挥其一体化在运行过程中的综合优势。因此,本文旨在将产学研三者放置于一个对等的关系平台上,解决并牵引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与转变,从而提供包括理论基础、设计实践以及研究成果在内的全方位的设计教育。

关键词:产学研;设计教育;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市场机制已进入了精神文化生产层面,这使得设计产业迅猛崛起,成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年间中国的设计教育处于不断地变化与转型之中。以就业为导向,顺应市场要求,设计教育从单一的美术教育中分离,形成了涵盖设计学、工艺美术、产品、视觉传达及环境设计等高度专业化的新专业,设计实践也从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的时代走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时代。但站在教育产业整体发展与行业经济利益的背后,我们能够看到高校设计专业发展存在这样的现象:扩招这场“群众运动”稀释了设计行业本身的“含金量”,年轻一代从事的教学实践大多是商业性、服务性的社会实践,科研的过度理论化使教师被现代社会关系拖进一种“碎片化”的职业生涯中……高校设计教育面临的时代背景、学术环境和学生素养已大为不同,以往的学识经验并不能帮助我们从容面对行业的发展。因此,厘清产学研三者的关系,能够有利于专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能够比较准确地确立教育者的学术身份,与行业发展相对应,为社会实践出谋划策,让大学成为企业的“智库”。

一、对产学研合作关系的理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里的产学研合作是指实施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三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产业、教学、科研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可以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其核心价值在于整合其行业领域内的有效资源,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素质。产是根本,“设计出来不做,等于零”1;产也是目的,无论是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还是科学理论与技能经验,都要通过实践(产)来巩固以形成经验,并与社会、政治的现实情况相适应,产生社会价值。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造就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也是设计学教育观的核心。“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实践学科,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教学与科研才有方向,内容才更接近实际,也更充实。没有实践基础的教学和科研都容易流于肤浅与空洞玄虚。”2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目前国内的多数大学仍将设计专业教学停留在理论教学和脱离社会需求的纯技术手段教学层面,因此设计只能存在于“务虚”的抽象阶段,设计成果无法物化,学校的专业教育出现了与社会行业应用要求无法对接的窘境。学是大学教育的中心内容,设计专业的教与学是以社会状况和政治状况为背景的,设计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电脑在10年内的快速发展使设计原有的绘画技能一夜间被摧毁、网络化条件下教师的教学体系和学术观念遭受空前的挑战,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评价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因此教育改革措施应同时兼顾空间与技术的革新,教学中不应再刻意鼓励某种风格或方法,而是鼓励学生在设计项目或作业中发展自己对社会、物质以及环境方面的理解和回应,从而使他们能自主、自信的姿态去解决问题,并了解作为设计师的重点责任,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3科研是大学的主体,设计研究是前瞻性的,能够引导专业发展方向的活动。但目前,高校内多数的设计研究是以发现“普遍规律”为目的的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通过设计作的基础性研究寥若晨星,这样的结果是大多数研究成果用在了论文发表,“正确而无用”,它们与教学相距遥远,与产业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设计无法实现物化、教学缺乏实践和过度的理论化,这样做的结局当然是产学研三者的分离。要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就应该将三者放置于一个对等的关系平台上,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软肋,修正上述问题,在考虑专业知识要求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专业植根的社会基础,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而非空谈。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难题及对策思考

“缺乏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正在成为中国商业推进中的关键缺陷,并且在商业现实中,商业组织和机构并不完全信任专业的价值。”4从上述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自己正处在专业性严重缺失的现实中,而更糟糕的是在不断加剧的粗放式的利益惯性中,并没有更多的商业组织意识到专业性缺失对于长远发展的危害。大学的地位在商业服务的这条利益链条中更是岌岌可危,每年千亿元的行业产值不能让我们“高看”自己,反而因经济上的成果愈发凸现自身在文化上的劣势。作为大学教师的我们必须承认,工作在设计实践第一线的一些设计师、施工人员和管理者,已经在文化视野、专业判断和思想深度上超越了许多专业教师。教师自然也可以抱怨是大学的管理模式限制了自身投身设计实践的机会和程度。那么,什么才是大学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呢?如果仅仅是社会性实践经验的总体平移,那么大学将失去其自身的存在价值。理论源于实践,大学的理论研究不等于书斋研究,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分析、理解和思考。站在这一平台之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设计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了:研究提供知识,研究本身也是一种置于商业产出基础上的设计,是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活动中的研究与实践实际是连续性的,是一体两面的。

第一,在未来的设计领域,研究是必需的,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我国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后的趋势。我们不可能再以“学院式设计”的方式介入到商业设计市场中了,而研究是我们介入设计领域的最佳方式;第二,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是大学设计研究板块的重点,这两个方面与设计实践(产)之间的关系更具体、更紧密也更直接。改变科研就是学术研究的误解,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的作用,让学术应用于更广阔范围的实践;第三,确立自己的学术身份,与行业发展相对应,某些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和学生在行业发展或具体项目运行中参与其中,用自身的学术素养和价值判断,为社会实践出谋划策,为行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三、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

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旨在提供包括理论基础、设计实践以及专业经验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密切关系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从课程设置、教授过程到学院教师与学生组织的关系。学院积极地鼓励并引导学生,使他们具备对社会、政治的强烈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和专业技能。

1.专业课程的设定。课程的设计必须是经过学院的教学机构深思熟虑后拟定的,特别是对于课程应该建立在什么样的文化基础上和课程的价值这两个问题应给予慎重的研究与思考。设计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单纯地塑造一个职业类型,所以培养的学生充满个性却缺乏深切的责任感。学生今后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他们更需要的是灵活的技能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而不是静止的价值观和传统的思维模式。

课程的设置应兼顾广度与深度,既充分考虑设计学所特有的涵盖从艺术到科学的广博,又特别关注其知识的深度。笔者认为,授课体系应该与工作室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授课体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传授一种思考方式,它从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工作室的方案设计,而工作室通过方案设计既强化了学生的设计艺术学基本技能,同时也着重培养了学生在设计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设计工作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思想理念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强制的传授僵化设计版式和式样的囹圄,因为一成不变、僵化的设计风格终将走向衰亡。在荷兰代尔伏特大学,学生设计的Senz雨伞,由于深入研究了空气动力学与结构力学,因此雨伞不会被风吹翻过来,也因此获得了2008年的红点设计奖,并作为大学的礼品销售。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知识最好最快的理解方法是使用知识,因此,专业课程的设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2.工作室里的活项目。所谓“活项目”,是指寻找带有实践和研究性质的真实项目,但这与重复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实践与科研无关,学生在“活项目”面对真实的客户,但并不意味着将教学沦为一种商业性、服务性的“行活儿”,而是在限定的设计期限内完成对实际项目从结构、工艺、材料、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思考与研究。通过工作室将其工作方式与实验性的拆解所获取的经验知识进行推广和分享。教师在这里的责任不在于理论的输出,而是设计教育最重要的:教授方法。

3.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它们通常被视为独立的两个部分,两者却是有本质联系的。实际上,设计教学活动既由科研引导,又以科研为基础。学院的科研引导教学,将科研的方法和技巧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将缜密的思考方式引入教与学的过程中,可以摆脱设计研究纯粹理论化的操作,同时也鼓励学生灵活地应用各种技巧,使其在日后的实践领域中大大受益。学生每个阶段的设计研究均围绕着教师的科研范围设定,更进一步体现了其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宗旨。最终,许多课题均可更加深入的研究,从而引领新的设计方向。

四、结语

设计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上走了近10年,随着我国产业发展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产学研合作必须重新审视其各自的身份、关系和位置,设计专业的“产”不该是服务性的,“学”不应是供应式的,“研”更不能无用的,大学的学术形象塑造需要站在三者协同发展的平台上,走在专业前列,且乐于和公司企业相策应,形成合力才能有利于学术领域的拓展和行业地位的提升。

注释:

1.杭间.传统与学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史访谈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8页.

2.郑曙旸等著.设计学之中国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408页.

3.康健.建筑教育—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教学体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页.

4.海军.专业主义.设计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页.

刘爽,大连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产学研关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