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雷州半岛文化遗存保存现状的一点认识

2015-07-13 11:2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徐闻遗存文化

王 欢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10000)



对雷州半岛文化遗存保存现状的一点认识

王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510000)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南与海南岛隔琼州海峡相望。雷州半岛西北角以九洲江入海口处的廉江安铺镇为界,东北隅是以鉴江入海口的吴川吴阳镇为界,南北长约180km,东西宽70-80km,面积8067k㎡。半岛三面环海,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雷州半岛包括遂溪县、雷州市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的赤坎、霞山、开发、麻章及坡头等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廉江市、吴川市部分地区也在其中。在特殊的地理空间和地理环境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

雷州半岛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遂溪鲤鱼墩一期文化,年代距今8000年以上。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雷州半岛先秦时期为百越杂居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入象郡,开始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徐闻县属合浦郡”。雷州半岛划入中央政治版图之后虽名称历代有所变动,但行政区划一直较稳定,整个半岛始终归属一个辖区,为文化区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 。历史时期,在政权更替、政治动荡之时,都会有大量北人南迁至此避难;而政治安定期间,国家会加强管理以保障对边缘地区的统治。南朝至隋唐时期发展出以冼夫人为领袖的地方族群。他们具有独特文化:喜山居、住干栏、好铜鼓、饭稻羹鱼、葛织卉服、陶器特殊、刻木以为符契、说鸟语、鼻饮椎髻、凿齿、跣足文身、鸡卜、船形墓、瓮棺葬等。唐开始就有大量闽人移入雷州,主要来自闽南兴化、泉州和漳州等地。至此闽人成为雷州半岛人口构成的主体。不同人群带来的文化于上千年的时间里,在这一地区碰撞并融合,最终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文化”。

地方文化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角度,如通过文献记载、人类学、民族学等一系列的方法可以研究文化的源流、内涵、表现等。而考古学会为研究当时人政治、文化、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考古调查在雷州半岛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南朝至唐时期的遗存,其以表面刻划水波纹、弦纹,烧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而呈青灰色的陶片为代表,器形有水波纹罐、钵、盆等,遗存区别于中原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即为当时俚人的文化遗存。

一种地方文化的形成必然有其特殊的地理、历史原因,分析文化的构成因素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近年来,为配合环雷州半岛一级公路、湛徐公路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在雷州半岛东、南、西部临海地区及徐闻南北中轴线附近做了考古调查,新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宋代遗址、遗物点达41处,其中3处为墓地。对地表保存状态较好的16处做了进一步勘探,与地表大量遗物分布的状况相反,发现文化层堆积的仅有9处,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多。这种地表遗物丰富,地层堆积情况较差的现象,可能与雷州半岛特殊地质条件有关。

雷州半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在更新世经历了两次火山期,喷发的玄武岩在整个雷州半岛广泛分布。在气候温暖潮湿,干湿季节变化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玄武岩快速风化分解及红土化,进而形成残积红土。其中深度风化,较成熟的即为砖红壤性红色土。雷州半岛地表即为此类玄武岩残积土。其性质空间变化较大,天然状态下,虽然土的结构疏松,但土颗粒间的联结力仍较强,具有较优的力学特性。但是对水敏感,抗水性差,遇水湿化进而强度迅速降低。玄武岩残积土较差的抗水性也导致其具有严重的崩解性,外力扰动会扩大崩解程度与崩解速率,而温度、湿度循环作用亦会加速崩解。雷州半岛遗址保存状况不理想应与高温多雨的天气和广泛分布的玄武岩风化土有很大关系,两种条件的叠加也使水土流失相较其他地区严重,这对遗址的保存也是极为不利的。

近年来随着雷州半岛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发现了大量的汉代遗存,尤以徐闻地区数量众多的汉代墓葬为特色。墓葬以砖室墓为主,少量砖石合构、石室和土坑墓。墓砖有楔形砖和长方砖两种形制,小而薄,砖体轻而质脆,烧制火候较低,绝大多数呈红色、橙红色,极少量灰色。一般长22-27厘米,宽11-14厘米,厚2-3厘米。与广州、始兴、佛山甚至广西昭平等地区汉墓墓砖相比明显具有尺寸小、质量差的特点。从雷州半岛发现的大量汉代遗存来看,其文化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也不乏与其他地区交流频繁的证据,墓砖质量较差不可能是烧造技术水平的问题,而可能与墓砖原地取土制作有关,因受制于玄武岩风化土的特性而无法烧出更为优质的砖。为了弥补黏土砖的不足,徐闻地区汉墓部分使用了珊瑚石砌筑。地质研究表明,在距今7000~8000年前这里曾发生海侵,在海平面达到的地方生长了珊瑚,现主要分布在徐闻西南部。这为珊瑚石砌筑墓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成为徐闻汉墓的特色。

第四纪末次冰期后,在距今9500-7500年的时期全球气候变暖,在根据北欧沼泽沉积层中的植物化石及孢粉研究建立的冰后期气候分期中将这一时期称为北方期。研究者根据雷州半岛地区多个钻孔资料、室内测试与野外调查,认为雷州半岛地区在距今7000-8000年前的全新世中期发生大海侵。引起海侵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气温升高。雷州半岛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化就是遂溪鲤鱼墩一期文化,根据地层及器物特征推测,年代应为距今8000年以上。也就是从这一特殊的气候温暖时期开始鲤鱼墩遗址有了人类居住。在国内其他地区也发现大量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如黄河流域的甘肃秦安大地湾、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以及长江流域的河南舞阳贾湖、湖南澧县彭头山、浙江萧山跨湖桥、河姆渡遗址等。这些遗址所反映的生业模式都具有农业的因素,是史前农业的确立阶段。鲤鱼墩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其先民以海生类作为主要食物来源,陆生食物居次要地位。遗址处于淡水和海水交汇地,目前其南约200米处还有淡水河自东南向西北流入北部湾,附近的海蚀崖表明当时的海平面比现代海平面高25米。也就是说,鲤鱼墩先民获取海洋、陆生资源都非常容易,地理位置和优异的资源环境决定了鲤鱼墩先民采集为主的生业模式。

考古遗存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同样在埋藏后也会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2014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徐闻南山镇凸岭仔的1座东汉砖室墓进行了清理,发现墓顶塌陷,墓门内拱变形,墓葬底部不平,有明显凸起,应是至少4.5级以上地震造成的破坏。雷州半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上,从最早记录地震的明成化二年(1466 )至1949年,共发生较大地震12次,其中明朝5次,清朝3次,民国4次,1949年以来小震时有发生。可见此墓葬应经历了多次的地震,虽然还不能确认对遗存造成损害的具体时间,其反映的地质灾害信息也为本地区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遗存从形成、发展、废弃、埋藏、破坏至发现都会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而地质条件也不是一成不变,会受到人类不断的改造。所以地质条件与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复杂。雷州半岛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方面的特殊性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雷州文化。对于其文化因素及形成原因需要进一步多角度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建生.雷州半岛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J].海洋科学,1990(2).

[2]林国平、邱季端.福建移民史[M].方志出版社,2005.

[3]刘俊杰.雷州半岛自然灾害类型特征及减灾对策[J].广东史志,2010(3).

[4]司徒尚纪.雷州文化研究新视阈—《雷州文化概论》创作缘由与主旨解读[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4).

[5]李庆逵等.中国红壤的化学性质[J].土壤学报,1957(1).

[6]张先伟等.雷州半岛玄武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5).

[7]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徐闻东汉墓—兼论汉代徐闻的地理位置和海上交通[J].考古,1977(4).

[8]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遂溪鲤鱼墩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15(7).

[9]张居中等.中国农业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思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1).

[10]胡耀武等.广东湛江鲤鱼墩遗址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华南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方式初探[J].人类学学报,2015(3).

猜你喜欢
徐闻遗存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工业遗存的活化——叁伍壹壹的时光与鲜花
年味里的“虎文化”
醉在徐闻的冬雨里
济南张马屯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助农亩均增产200多斤!徐闻和安镇公港村供销社携手广东恒兴共促虾农长效增产增收
“曹灿杯”湛江展区终极展示暨颁奖典礼在徐闻举行
湛江市文艺骨干 “四力”培训班在徐闻举行
谁远谁近?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