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初开的律动
——浅谈舞蹈《鼓舞东方》的原始生命力

2015-07-13 06:49南京大学文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先民阴阳万物

范 舟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00)

天地初开的律动
——浅谈舞蹈《鼓舞东方》的原始生命力

范 舟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00)

2009年,江苏省文化馆文艺部主任、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爱国老师为苏州大学110年校庆编创的压台舞蹈作品《鼓舞东方》广受好评。此后,《鼓舞东方》又接连获得第三届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一等奖。该作品由苏州大学东吴艺术团舞蹈团的同学演绎,没有精湛的技巧和熟稔的舞台经验,却依然有着极强的震撼力,其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了舞蹈最初的原始生命力。本文从天地为鼓的原始力量,圆的造型的原始审美以及以道为主的原始信仰这三方面入手,领略《鼓舞东方》的原始生命力。

《鼓舞东方》;原始生命力;鼓;圆;道

自宋元以来,富饶的吴地给人留下了温文尔雅的如水印象。如此,江南舞蹈的创作大多以江南之水、江南之禾为题材,小桥、刺绣、巷子、微雨、旗袍、油纸伞则成为江南舞蹈的典型意象。《鼓舞东方》由江苏省文化馆文艺部主任、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爱国老师编导,由苏州大学东吴艺术团演出,却跳脱出典型的江南舞蹈框架,回到了舞蹈发源时的最初样态,让我们看到曾经太伯所奔的蛮荒小国,那崇武质朴的审美趣尚1。

一、天地为鼓的原始力量

伴随着隆隆鼓声,舞者敲响东方大地。鼓在先民的意识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中国先民亦如是。“鼓之舞之以尽神”2,原始先民以鼓舞祭祀天地。《鼓舞东方》选取“鼓”为最主要的意象,回到了天地初开之时最原始的生命律动,以“坎坎鼓我,蹲蹲舞我”3的质朴风格和原始节奏震撼观众。

《风俗通义》记载:“鼓者,郭也,春风之音,万物皆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又有《周礼》记:“凡冒鼓以启蛰之日”,郑玄注曰:“启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鼓在一年之春时雷动,震动万物生长,“其本乃万物之始耶”4。《鼓舞东方》以地平线上的一面大鼓为开场造型,随着鼓声渐强,舞者动作幅度加大,如同最原始的鼓一般,它使“万物含阳气而动”5,唤醒万物成长。不仅催生万物,鼓还极强的威慑力。《山海经》有记:“东海中有流波山,八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鼓舞东方》以鼓声伴奏贯穿始终,其势越酝越烈,以大群舞推上高潮,其威势震撼人心。

《鼓舞东方》以“鼓”为意象,却没有使用真实的道具“鼓”。舞者手持鼓槌,或敲天,或雷地,或击打四方。真实道具的缺席使得“鼓”的意象随舞者击打的方向而延伸至天地万物。“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6,在先民心中,天神地示,四方万物皆有神灵。《鼓舞东方》以天地万物为鼓,正符合了原始先民崇敬万物的心理。《汉上易传》云:“手执桴击之,鼓也”;《楚辞》又有“援玉枹兮击鸣鼓”之句,可以想见,早在先民的生活中,鼓槌常常比鼓面更加重要。

中国舞蹈乃至中国文化皆讲求虚实结合。将真实的道具隐去,以天地万物为鼓正符合了这一审美思维。没有道具的舞台更加灵动,富于变化。“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7。《鼓舞东方》很好地把握了虚实的尺度,使舞台成为“空白”而“灵动”的空间,内在的生命气韵由此而生。

《鼓舞东方》以“鼓”为主要创作素材,突显了“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8的原始之势。与此同时,舞蹈以天地万物为鼓,不局限于某一鼓面,虚实相生,使舞蹈在体现威慑力和震撼力更具流动之美。

二、圆的造型之原始审美

《鼓舞东方》依“鼓”编创,“圆”成为其主要造型元素,“圆中生万变,万变不离圆”,这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

人类之初便伴随舞蹈。原始的舞蹈不讲究技巧难度,而只是先民抒发内心情感的形体活动。如诗大序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自娱抒情性质的原始舞蹈使先民常常围圈而舞,牵手而歌。如此,圆的造型成为原始舞蹈最为常见的一种。

原始舞蹈多以圆为美,在吴越地区,更是如此,很大原因在于吴越多水。这一地理环境造就的文化心理影响着这一地区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影响着舞蹈审美的发展,水的蜿蜒灵动促使吴越地区的舞蹈以圆为美,《白纻舞》、《拂舞》等皆是如此。汉高祖刘邦的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唐代诗人李群玉有诗:“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宛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自苕。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廪风。堕珥时流盼,修裾欲朔空。唯秋捉不住,飞去逐惊鸿。”可以看见,中国古代舞蹈,尤其在南方一带,皆以圆形曲线为美。

《鼓舞东方》其编创者及表演者皆属江南之地,圆的造型极为符合这一区域的文化审美心理。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庸”、“圆融”为尚。因此,《鼓舞东方》以圆为主要造型,体现了中国舞蹈中正平和的审美特征。

除了实体造型和舞姿动律的“圆”,《鼓舞东方》在编排上亦符合了圈形循环的内在气质,体现原始先民圆的思维。舞蹈以男女领舞的击鼓开始,随着能量渐渐积累,以全体演员的大群舞托上高潮。高潮过后,大鹏运势飞翔,气氛渐趋平缓,直至男女领舞在一层层圆鼓上造型定格,舞蹈结束。整个舞蹈的内在能量如圆一样,上升后归于平缓,似有循环往复之感。

《鼓舞东方》不论外在形象或是内在气质皆是一种圆的造型,这符合了原始先民的舞蹈样态,更符合了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审美意趣。

三、以道为主的原始信仰

《鼓舞东方》以圆为美,不仅为了展现圆鼓的造型,更暗合了道家阴阳的原始信仰。它多次使用大鼓的造型,男女领舞演员在圆鼓中随鼓声跳动并来回交换位置。此时的鼓面已经抽象太极阴阳图的形象,男女群舞演员相错站立成为外圆,男女领舞演员的变换的路线则如同阴阳图的黑白两极,循环变更,彼此交融。

太极阴阳图之外,舞蹈还有多处体现了阴阳融合的原始情愫。开场造型以女演员为地平线,以男演员为鼓面。母性的大地上,一面大鼓运势而动。土地是万物之母,她支撑阳刚的大鼓,自身却具备了包容万物的阴柔之美。在男女双人舞舞段,男演员仰天锤鼓,女演员则敲打大地,且男演员的动作多为力量上的敲打,女演员的动作多为身体上的拧扭。这依然体现了男为天,女为地,天地合一,阴阳交融的原始情愫。

阴阳八卦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文化的体现,而在原始的吴越地区,道的思想信仰更是占据主流,其审美气质最终超越阴阳回归天地,如“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9。吴越先民同风同气,信巫崇神,崇拜鸟凤,游仙旨趣深入人心。

《吴越春秋》的记载:“天美禹德而劳其大功,使百鸟还,为民田”;又如《水经注》中言:“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有鸟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秽”。可以看见,除了阴阳观念,升天登仙亦是先民心目中原始的信仰,无垠的宇宙更是先民最终的追求。《鼓舞东方》在高潮过后,以庄子的《逍遥游》承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处不仅仅体现出编创者的豪迈之气,更暗含了吴越地区的原始信仰。女演员坐于舞台前部,男演员则拼凑起展翅翱翔的大鹏。女为水,男为鹏,大鹏依托于水,水助大鹏高飞。大鹏于水上高飞,先民阴阳交融的情愫和原始的游仙旨趣尽显其中,显示着道家对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的注重。

柔软莫过溪中水,不平之处声也响。在《鼓舞东方》中,女演员便是这样一种柔而带刚的形象,她们以包容的母性承载大鼓。与此对应,男演员不仅以蛮力雷震天地,亦用他们身体的拧扭以及与女性的呼应展现出刚中有柔的美感,更体现出道家“朴素而天下莫能争美”的最初魅力。

结语

由江苏省文化馆文艺部主任、江苏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王爱国老师编创的舞蹈《鼓舞东方》最初是苏州大学110年校庆之际的献礼之作。其蕴含着原始舞蹈质朴的生命律动,体现着天地为鼓的原始力量、圆的造型的原始审美和以道为主的原始信仰。其势不可挡的能量是对苏州大学的美好祝愿。

作为高校的舞蹈团体,其舞蹈技巧和难度远远无法达到专业水准。编创者巧妙地避开了因身体素质原因而无法传达的内容,更多地让大学生舞者成为文化的传递者,让舞蹈回归到人类本性中最初的样态。如闻一多所说,原始舞蹈是人类在其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鼓舞东方》不以叙事煽情,不以技巧见长,而是展现着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令人激动、震撼、敬畏和神秘的美。

注释:

1.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蛮荆,断发文身,示不可用。”

2.出自《周易·系辞》

3.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4.出自《白虎通义·礼乐》

5.出自《太平御览》引《大周正乐》

6.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7.出自《说岳飞传·序》

8.出自《风俗通义·祀典》

9.出自《庄子·应帝王》

范舟,南京大学文学院 2013级艺术硕士, 江苏苏州人。

猜你喜欢
先民阴阳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赛加城址先民的生产经营方式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