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红美
——中国传统荷包设计文化浅析

2015-07-13 02:08葛芳
艺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腰间荷包刺绣

葛芳

荷香红美
——中国传统荷包设计文化浅析

葛芳

数千年来,我国独特的服装样式多以系带或束腰来加以固定,因此系在腰间的林林总总的佩饰即成为服装样式中千百年来所承袭的传统,而荷包作为我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一种服装配件,其外形大多玲珑可爱、制作精美,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民俗联系紧密。文章从传统刺绣荷包的造型及其装饰纹样特征,制作材料与刺绣工艺等方面着手,分析我国自古以来丰富的荷包设计文化,荷包技艺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经远远超出了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我们感悟更多的是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对幸福的渴求和对生命的赞美。

民间荷包 图案纹样 制作工艺 设计文化

荷包,又称香囊、香袋、香包、香缨、佩韦等,指随身携带的可供佩挂纳物的刺绣小品,大多佩于腰间,曾是我国传统服饰中常见的一种服装配件。由于我国传统服装样式中没有口袋,因此,荷包、香囊、玉佩等配饰挂在腰带上,既装饰了服装,又便于使用。荷包外形玲珑可爱、制作精美,尤其是荷包上各种独特而精湛的刺绣工艺、丰富多变且寓意深刻的装饰图案,一直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近代以来,随着荷包使用功能的逐步消失,目前大多仅作为工艺品来欣赏,刺绣工艺制作也日趋简单且工业化痕迹明显,失去了原有的精细雅致气息,时至今日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及日常生活。

一、独特的服装发展史孕育了中国丰富的荷包文化

纵观中国整个传统服装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的服装样式无论是早期战国时的直裾短衣、曲裾深衣,还是后来的广袖袍服、短襦长裙,直至近代的旗袍长衫,皆未见服装中有任何一种用以装纳随身小物品口袋的出现。所以,最初携带的物品只能放在宽大的袖内或藏在怀中,极为不便,而我国长久以来的服装皆以系带或束腰来加以固定,因此系在腰间的林林总总的佩饰即成为服装样式中千百年来所承袭的传统。

荷包最初出现的时间尚未可知,但是从已有的实物及文献资料来看,唐代妇女佩挂香囊的图像在已经出土的壁画和石刻中多有出见。如在唐代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壁画上手执如意的女官的腰间就佩有一种扁圆形的抽口小囊,唐代称为“承露囊”,即我们所说的荷包。陕西西安南里王村韦泂墓中的石刻线画,线刻中有多个穿窄袖圆领长袍,腰带配有香囊的侍女,且佩挂者大多身穿胡服,腰束革带,打扮成西域妇女的模样。(图一)此时的荷包形制与现代的基本相同,大多为圆形,在素色缎面上刺绣有不同寓意的纹样。由于用丝绸缝制的香囊外形精巧可爱,随着佩带之人的脚步移动,所到之处散发出沁人的芳香。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即有丰富的香料文化,且很多的香料来自异域,皆属贵族阶层所独有,因而这种幽香的气味还能够显示出佩者的尊贵身份。自古以来,在贵族男女的日常生活中,无论狩猎出行、游玩会友,都喜欢将荷包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图二)

图一 着胡服佩承露囊之唐代侍女装束。(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 308页)

图二 着素色长袍、腰间佩香荷包等装饰物的清代官员

二、形制各异的传统荷包及其装饰

荷包因使用功能的不同,形制也较为纷繁多样,通常可分为钱荷包、香荷包、褡裢荷包、抱肚荷包、烟荷包、眼镜袋、扇袋等。任何一件精美的荷包,从形制纹样、绣工到配线、布色,都经过了精心构思与施艺,倾注了制作者的情感和心血。在佩戴时,因性别与年龄的差异不同,荷包所佩戴的位置也会有所差异。一般妇女儿童大多挂于大襟嘴上或衣袍领襟之间,往往还配些小物品,如小怀镜、香串之类。男子多挂于腰带的两侧,有时还配些解食刀、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袋、烟草等。同时,几乎每件荷包均有各类配饰,或配以系带、编出百结,或饰以彩珠、流苏,便于佩挂,使其整体显得玲珑精致,小巧可人。本文根据传统荷包的造型特征、使用功能及附丽其上的装饰刺绣纹样,择其颇具代表性的类别进行个案分析。

图三 清代缂丝刺绣荷包

图四 唐代臂鹰、腰间系有香囊等配饰的、带猎具的猎人装束。(宋人摹唐《西岳降灵图》),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 270页

图五 "打虎救父 "纹带盖方形荷包(采自《中国传统刺绣》第 152页)

案例之一:清代缂丝刺绣荷包

这件清代缂丝荷包表面所刺绣的图案精美,绣工细致,可说是刺绣荷包中的精品。(图三)图案主体为我国民间传统的吉祥纹样——蝈蝈,其脚下方还有铜钱纹样,因“蝈”为“官”谐音,铜钱为财富的象征,所以荷包的寓意当是大富大贵之意。纹样中还点缀有部分花卉图案和缠绕枝蔓,如梅花,其在传统纹样中也同样蕴含有喜庆的意义。该荷包整体构图疏朗有致,简洁生动,且仅就配色方面而言,素色深蓝缂丝缎料与相对明亮的黄绿色、红白色丝线的色彩搭配,总体感觉丰富而雅致。此外,采用打籽绣与辫子绣的刺绣技法所绣的纹样不仅细腻精美且具有立体感,这和光滑平整的缂丝缎料相比在质料上即产生了一定的材质对比美感,可见设计制作者之巧妙用心。

图六 清代陈枚所绘《月曼清游图》之 "文阁刺绣 "图。

图七 清乾隆时期腰间系有烟荷包的壮族男子。(采自《皇清职贡图》)

图八 鱼戏莲纹满族烟荷包(采自《中国传统刺绣》第 165页)

图九 "麒麟送子 "如意形荷包(采自《民间荷包》第 79页)

该荷包为清代所制,做工考究、图案设计精美,其用途为盛放小件物品或清气洁身的香料,由里外两层缂丝面料加工而成,表面用打籽绣、辫子绣刺绣技法绣有装饰纹样,上口穿有可供抽紧拉松的丝绳,丝绳左右两端各有一编结而成的百结(又称百吉),并以流苏、料珠为装饰。荷包整体为椭圆形,宽度约为 15厘米,高约 12厘米左右。该荷包的结构较为简洁实用,通常分为囊口(又称荷包嘴)、囊面、囊里、丝绳及附加装饰物组成。本案例荷包主体由囊面及囊里制成双层,且表面装饰有各式刺绣图案。荷包的整体形状为椭圆形,近似动物的腰子,因此又叫“腰圆荷包”,这种外形通常可以容纳更多的细软等物品。同时,其体积也较为精致小巧,便于随身携带。在荷包囊口分布着很多大小距离相等的细褶,距囊口上沿约3厘米处的细褶上,有等距小孔若干,以供丝绳从中穿过用于抽紧囊口,防止物品从荷包中掉落丢失。荷包两端装饰有丝绳编结而成的百结,其功用除了美化之外,兼具驱利避邪之心理需求。(图四)

图十 刺绣所用丝线线架

图十一 "打籽绣 "针法图示及其 "打籽绣 "刺绣图案细部。

案例之二:“打虎救父”纹带盖方形荷包(图五)

方形荷包方正实用,也是荷包形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其可容纳的物品较少,故多用于装香料,佩戴在身上以供熏香驱秽之用,同时也是挂在身上的装饰品。该荷包表面用刺绣工艺中平针绣的技法制作而成,其结构通常由荷包盖、荷包及绣边等组成。尤其是荷包盖上刺绣的“打虎救父”的故事,使其除了观赏性之外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打虎救父为《二十四孝》中的一段故事,讲的是杨香与父亲一起上山砍柴,林中突遇猛虎向其父猛扑过来,杨香心存孝顺之心丝毫不畏惧于虎的危险,在和老虎的打斗中,他勇猛的骑上老虎的背上,经过一场激烈的打斗后,杨香成功的打跑了老虎救了自己的父亲。

在我国的传统刺绣荷包工艺中,以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为创作题材的占有不小比例,而蕴于其中的伦理道德、礼教纲常也成为古代女性受教育所必修的一门技艺,使其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女红作为女子品性体现的载体,两千年来成为女子受教育最典型的学习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女子端庄、娴静、细腻的品性。(图六)

案例之三:鱼戏莲纹烟荷包(满族)

烟荷包俗称烟袋,其使用对象多为男性。烟荷包约盛于清代,主要佩戴在男性的腰间用来盛放烟末。烟荷包也分为有盖与无盖两种,本案例为无盖形,圆形袋口,在烟袋口上沿装有一根细绳,可以拉紧抽口防止烟丝从中遗漏,同时还能保护烟叶味道的纯正使之不易散味或者受潮。(图七)

烟荷包的颜色通常为了防脏而采用较深的粗布缝制,而底部的装饰物却制作的极为考究,色彩鲜艳活泼,做工近乎繁缛,体现了制作女子的细密心思。该荷包上的装饰图案为传统纹样中常见的莲花形、蝴蝶形与鱼形。鱼戏莲是生殖繁衍的主题,图案为鱼在荷花丛中游戏,鱼产籽隐喻为男性,莲花隐喻为女性,莲蓬因其果实多,也象征多子。在绣花烟荷包中,常有以鱼与莲为主题的刺绣作品,在荷包底部还配有飘逸的流苏,既具有实用性又装饰性十足。(图八)在我国传统的服饰文化中,刺绣荷包艺术可说是传统吉祥祈福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作为千百年来女红技艺的一个代表,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态与品格。如这件“麒麟送子”如意形荷包,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刺绣纹样上而言皆堪称精品。(图九)

图十二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中发现的龙凤虎纹彩绣纹样

图十三 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石刻画像中腰间佩虎头的武士像江苏

三、传统荷包的制作工艺分析

在传统的荷包制作工艺中,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荷包表面那些精彩纷呈的传统刺绣图案了。这些纹样大多为吉祥图案和神仙、戏曲人物,装饰性极强。在我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中,制作荷包的过程大致可将其简单归纳为三个步骤:其一,选择材料;其二,描绘或裁剪纹样;其三,进行最终的刺绣。荷包的用料品类较为丰富,一般多以上等的绸缎、薄纱、织金等作绣地,再配以各色劈绒线、双股捻丝线、捻金银线等绣制花纹。(图十)而绣制荷包所用的材质通常可分为软质与硬质两种:硬质荷包大多是将几层布料用稀释之后的糨糊层层相叠制成袼褙,也就是质地较硬的绣板,之后将刺绣用的缎料与绣板进行粘合,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描样施绣。用这种方法所制作出的荷包造型挺括,棱角分明,尤其是制作不规则形制的异形荷包,大多使用此法。

图十四 唐末五代时期佩韋占韘带的回鹘贵族进香人画像(高昌壁画)

图十五 敦煌壁画中佩 "韋占韘七事 "的西夏进香贵族(采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 361页。)

图十六 清代 "暗八仙纹 "刺绣纹样

图十七 清代卖各式荷包的货郎画像(采自《十九世纪中国市井风情·三百六十行》第 27页)

如前文提到的清代缂丝刺绣荷包囊面及囊里均为深蓝素色缂丝绸缎加工制作而成,缂丝为丝绸面料中质地较硬的一种,可以适当延长荷包的使用时间。该荷包为软质缎料制作,整个加工绣制过程相对也较为简单,即先由绣好绣面的缎面与一层同等面料的绸缎里子缝合而成,在荷包口约3厘米处,将荷包口进行掐腰或穿绳索,将绳索拽紧后,荷包肩口处自然收紧,同时会产生很多褶皱,整体造型简洁美观。

该荷包中所用的古代传统刺绣技艺主要为打籽绣及辫子绣两种:打籽绣,被认为是古老锁绣的发展。(图十一)最早见于蒙古诺因乌拉东汉墓出土的绣品上,绣时将绣线套在针尖上,绕成粒状小圈,抽紧使每线绣出一籽子来。绣制顺序一般由外向内沿边进行,籽与籽之间排列均匀,多用来绣花心或果实;辫子绣,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刺绣绣法,自商代至唐代中期,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因外观形成一串串的圆圈,呈辫子形,故俗称“辫子股针”、“锁绣”。其运针方法如下:第一针在纹样根端起针,落针于起针近旁,落针时将线兜成圈形。第二针在线圈中间起针,两针之间距离约半市分,随即将第一圈拉紧,以此类推。辫子绣法早在战国时期应用就很普遍,在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中发现的绣品中,其针法即用辫子股针法刺绣而成,在素色丝绸之上绣有精美的龙凤、瑞虎等图案,通体感觉线条绵延流畅、配色素雅清丽、针脚干净整齐、动物形象自然生动,显示出了高超的刺绣工艺和审美品味。(图十二)

四、蕴含丰富的荷包设计文化

荷包可说是古代腰间垂挂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做为佩囊中的一种,其佩戴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记载周代礼仪的《礼记·内则》中所述:“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也就是指先秦未成年的男女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以便洁身驱邪。这种“衿缨”大概是最早形态的香囊了。

在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石刻画像中,有一系绶、佩剑的武士形象,腰间系有一制作精美虎头形状的汉代囊。(图十六)汉代因官阶等级的不同,各官员所着衣冠都有严格区分,而腰间所系垂绶区别更加明显。绶为约 10厘米宽织有丙丁纹的丝条,用颜色和绪头来区分等级官阶,与官印一起由朝廷来统一发放,通称“印绶”。在《晋书·舆服志》中即有相关记载:“汉世著囊者,侧在腰间。或谓傍囊,然则以紫囊盛绶也,或盛或散,各有其时。”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的武士人物形象,其腰间用于贮绶的绶囊即为“囊”,其制作材料为皮质,佩于腰间,这可算是荷包早期的形象资料了。

到清代时腰佩绣荷包之风开始盛行。最初还仅有帝王贵臣束腰系佩,尤其是韋占韘带的出现有力促进了我国腰间垂挂制度形成。(图十七)古时腰带按材质分两种:大带,丝帛为之,系束外衣;革带,又称韦带,用于系佩。蔽膝、組绶、印章、囊袋、刀剑大挂革带上,笏板插两带间。韋占韘带由胡人的腰束发展而来,特点是腰带上衔接着小环和皮条,专门系佩饰物,至北朝还发展出九环带和十三环带,使其在实用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部分装饰的功能(图十八)。九环带、乌纱帽、六合靴可称官服典范。由于胡人常年秣马厉兵游走草原,刀、针、手巾、砺石、火石都配在腰间,即我们常说到的“韋占韘七事”。唐代起,腰带裹上丝帛,皮革裸在外面的情况就很少了。至清,帝王贵臣的腰带已经轻便许多,原先革带上的刀剑印绶与韋占韘带上的小家什被组合成如下样式:绣有满文的荷包三、压金蝠寿纹火镰盒一、红宝石牙签盒一、镀金嵌松石短刀鞘一。革带垂荷成为系佩方式之一,后逐渐演化为官员乃至百姓的服饰传统。

从民俗方面而言,荷包在我国服饰文化中除了具有一定装饰与实用功能之外,作为我国女红技艺的物化形式之一,早期应受古老的“男耕女织”的习俗影响,因为荷包是将实用与装饰合为一体的服装佩饰,又是男女定情的信物,所以在图案设计上非常讲究,无论是纹样布局还是色彩搭配都呈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面貌。但其形式如何变化多样,内容中反映最多的还是对吉祥、平安、祝福的一种期盼与表达。在众多的荷包图案中,有一半以上都是由祥云纹、万字纹、如意纹、龙凤纹或以百花、百兽等各种纹样组合起来的吉祥图案。这种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艺术于清初在民间开始大为盛行,其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除动植物外还有“ 八仙”、“八宝”、“八吉祥”等。八仙还分明八仙暗八仙,明八仙是指八仙中的八位仙人,暗八仙是指八仙每人手中的法器,即汉钟离的扇、吕洞宾的剑、铁拐李的葫芦、曹国舅的玉板、蓝采和的花篮、张国老的鱼鼓、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八宝”是指八种宝物:即宝珠、方脱玉磐、犀角、古钱、珊瑚、银锭、如意等。这些图案在清代的纺织品、瓷器、铜器、硬木家具等凡是可以装饰的地方随处可见,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吉祥如意的希冀和企盼。

刺绣荷包也是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从而与民俗联系紧密。那些用于民俗节日衬托喜庆,传情达意的绣荷包具有稚拙、粗犷、浑厚、朴实的风格,蕴涵着先民驱害避恶、祈祥迎瑞、寄托夙愿的美好愿望。绣荷包的图案、色彩和式样体现了民俗的观念和心理,祈福求寿、平安富贵等民众最朴实、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特别是那些做为定情之物的荷包,不仅表现了女子的精巧手艺,更是民俗观念的物化形式和载体。绣荷包的题材中,包括提倡仁义礼孝的神话故事,代表吉利祥瑞的天地众神和希冀祈福攘灾的动植物形象,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荷包的使用者从宫廷皇族、达官贵人至平民百姓,其应用范围之广、传播年代之久、吉祥图案之丰富,是任何一种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它理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播者之一。同时,荷包技艺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刺绣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我们所感悟的是那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类对幸福的渴求和对生命的赞美。

图十八 妇女采办公绣的场景(采自大可堂版《点石斋画报》)

[1]【清】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宦绣谱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明】文 震 亨 著 ,海 军 ,田 君 注 释 .长 物 志 图 说 [M].山 东 画 报 出 版 社 ,2004.

[3]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美】黄时鉴,沙进.19世纪中国市井风情 360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耿默,段改芳.民间荷包[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6]蓝先琳,李友友.中国传统刺绣[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7]杭海.妆匣遗珍[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8]宫楚涵.品味女红之巧手绣荷包[J].美术,2007.

[9]金琳.中国古代织绣囊袋[J].南方文物,1999(2).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腰间荷包刺绣
剪下个荷包样
快把动物放进冰箱
绣荷包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戴荷包
背起你的“行李箱”
清新唯美的刺绣
忆儿时《地道战》观后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