丕且莫新生

2015-07-13 09:48
中国扶贫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玉溪市易地村民

丕且莫是彝语,原意是厚皮树下的村子,指的是只有耐旱的厚皮树才能生长的地方。丕且莫村曾是云南省117个重点扶贫村和玉溪市24个少数民族特困村之一。

从扬武镇出发,沿着崎岖陡峭的矿山土路,踏着漫天飞扬的灰尘,开车约50分钟,我们来到了丕且莫村的旧址。这里已经没有村民居住,只剩下一个稍具当代气息的村委会和一间间废弃的土木房。这些房子有的三层,有的两层。镇上工作人员形象地介绍说:“一楼是畜牧局(养家畜),二楼是人事局(人居住),三楼是粮食局(晒粮食)。”

昔日丕且莫

丕且莫村委会旧址位于玉溪市新平县扬武镇以东的鲁奎山山顶,距镇政府驻地21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44户941人,耕地面积1092亩,人均耕地1.16亩。境内最高海拔2389米,最低海拔750米,相对高差达1639米,年平均气温仅12℃,年降雨量不足700毫米。丕且莫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无法留住地表水,即使是雨季,洼地里的积水也会很快渗漏到地下,全年有3至4个月的人畜饮水靠车辆运输供给。

全村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粮食生产以种植包谷、洋芋、荞子、杂粮为主,人均产粮不足300公斤,养殖以饲养猪、鸡、黄牛和山羊为主,无农业支柱产业,群众收入主要来自零星的捡矿收入。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元,与全镇平均水平5158元相差4007元,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条件差,人多耕地少的高寒冷凉特困村。陡峭的山坡、寒冷的气候、极度匮乏的水资源、脆弱的环境,成为制约丕且莫村生存和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

由于连续干旱和矿山开采,鲁奎山上水资源逐渐枯竭,生存条件更加恶化,一直居住在鲁奎山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仍没有彻底改变,部分村民开始自发搬迁到扬武镇等地,有的购房居住,有的则在当地租房。自发搬迁农户一方面依靠矿山、企业打工,一方面依靠租种搬迁地村组田地发展生产和打零工,居住条件和家庭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了,眼界也开阔了。留在山上的群众要求搬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易地获新生

2012年,通过新平县政府和扬武镇政府协调和组织,搬迁土地得以落实。然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入大,资金是一个难题。

“为减轻群众和县级财政负担,玉溪市把易地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有机整合起来,按照群众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800多万元,专项用于搬迁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也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体,其他项目配套资金为补充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资金整合、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扶贫搬迁新路子。”玉溪市扶贫办党组书记刘应华说。

2014年春节,丕且莫村整体搬迁到了阿金咪、鲁奎新村两个安置点,老百姓的愿望变为了现实,当地党委政府也了却了多年来的一块心病。这两个安置点均位于扬武镇规划区内,老国道213线旁,交通便利,生产生活条件优越。

在安置点上我们看到,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新居坐落在新修的水泥路两旁,清澈干净的自来水通到家家户户,一台台新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在房顶上矗立,彝族传统文化习俗宣传画遍布新居的墙上。

扬武镇党委书记杨文举介绍说:“此次搬迁安居房的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在全面完成197套安居房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实施了水电路、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场所建设、特色民居改造等后续工程,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交通便利了,住房美观了,环境卫生了,就医安全了,上学方便了,搬迁农户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在搬迁户张文学家,我们一起聊起了他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张文学的新房自筹了3万元,目前只盖了一层,但留出了加盖二层的空间。在张文学的记忆中,旧村缺水是一个大问题。“过去每年四五月间,山泉水几乎干涸,全部村民都得到别的地方挑水,来回一趟得要三四个小时,即便是壮劳力一天也只能挑上一趟水。一家人用一盆水洗脸、洗脚,最后还留着喂牲口,洗澡更是奢侈的愿望。”张文学说,“现在自来水直接通到了家里,还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生活太方便了。”张文学因为有病在家待着,他的妻子和儿子在镇上打工,每个月差不多各有2000元的收入,日子逐渐过得红火起来。他说,用不了多久自己家的二楼就能盖起来了。

丕且莫,一个曾近乎陷入绝望的村庄,因易地扶贫搬迁挪出了穷窝,获得了新生,如今已成为扬武镇高速路旁一道靓丽的风景。

多源谋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才是扶贫搬迁的最终目的,也是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持续发展的源泉。

为让搬迁点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扬武镇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扶贫部门对群众进行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务工;积极协调镇域内14家企业实施帮扶,使搬迁群众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被招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林权流转机制,引进种植、养殖大户承包经营土地、林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紫洋芋、三七种植,规模养殖猪牛羊,重振鲁奎山紫洋芋、腊肉等生态特色品牌,加快发展三七、重楼等生态高效种植业。通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规划、精心指导,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种养业、开展劳务输出等,进一步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搬迁群众纷纷表示,现在日子越过越好,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丕且莫村支部书记范文学说:“现在村里18?45岁的村民基本在工厂上班,月均工资1800元,还有各种保险,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后,迁出区土地流转得到快速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群众思想观念迅速更新、市场意识显著增强、劳动技能逐步提高、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下山才一年,胜过几十年的历史性跨越。”

猜你喜欢
玉溪市易地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作品展示
碧玉清溪 墨韵飘香——玉溪市老年大学书画系发展侧记
玉溪市粮食局 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取得实效
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宣传部专题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