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2015-07-15 03:32天津王艳玲
名作欣赏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息

天津 王艳玲

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天津 王艳玲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时代”等新鲜词语的出炉,“碎片化阅读”也成为研究界面经常弹出的词汇,且往往与经典阅读“相得益彰”,并被当作经典的“克星”遭遇口诛笔伐。似乎“碎片化阅读”就等同于浅阅读、浅思考。其实,“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大众阅读的“碎片化”不可逆转,甚至“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有效阅读的主流,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一个快捷、有效的渠道。

碎片化阅读 经典阅读 新媒体 传播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时代”等新鲜字眼的出炉,“碎片化阅读”也成为研究界面经常弹出的词汇,且往往与经典阅读“相得益彰”,并被当作经典的克星遭遇口诛笔伐。似乎“碎片化阅读”就等同于浅阅读、浅思考,“使人们阅读的分量变轻,甚至让真正的深度阅读变得困难重重”。其实,“碎片化阅读”是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碎片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关于“碎片化”一词,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为:源于英文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碎为诸多零碎状(也有人将“碎片化”译为片断化),最早见于上世纪80年代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文献当中。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理论家杰姆逊曾有言:“如今,各个社会层面成了‘文化移入’,在这个充满奇观、形象或海市蜃楼的社会里,一切都终于成了文化的——上至上层建筑的各个平面,下至经济基础的各种机制……‘文化’本体的制品已成了日常生活随意偶然的经验本身。”①他还进一步指出,后现代文化包括电视、电影、广告、建筑、小说等在内的多种文化现象,其首要特征就是碎片化、零散化。之后该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管理以及人文学科等多个领域。在当下,“碎片化”已经成为大众社会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所说:“‘碎片化’表现在传播领域:一方面传统媒介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体的勃兴,媒介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及表达意见的多元——这便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临的语境。”②即“碎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融入、多元利益和意见的产生,并不只是简单的、深与浅的范畴争论,那只是人们从字面上对概念本身的误读与理解有所偏差。

“碎片化阅读”作为当下新媒体融合语境下比较突出的一种阅读形式,人们主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形式,即在纸质媒介独领风骚时期,人们利用上下班乘车、餐前饭后、休闲娱乐之余的碎片化时间,通过报纸、期刊、杂志所进行的“碎片化内容”的阅读习惯;二是特指人们通过手机浏览新闻信息及各种资讯,或者通过微信朋友圈中的内容分享、订阅感兴趣的公众号话题以及下载一些阅读类APP、购买电子图书等所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当下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解读,则取后者之意。据资料统计,我国四十九周岁以下群体超过九成有数字化阅读的行为,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其中,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2012年的16.52分钟增加了5.18分钟。毕竟现代社会生活的飞速节奏已经压得人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很少有闲暇时间能够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书,所以就只能“忙中偷闲”地利用各种便捷的工具、在零碎的时间里进行速食式快餐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形式的碎片化又加速了碎片化阅读的演化。”于是,人们在碎片化时间中的“弥补”阅读,由以往那种相对较为轻松的阅读习惯(闲暇时还能够潜心通读完整的文本典籍)渐渐演变成了近乎彻底碎片化的阅读方式。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必然,不可逆转

即便如此,对于大众的“碎片化阅读”不要忧心忡忡,更不必大惊小怪,它只是科学技术和媒介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的一种必然和正常现象。至此,我援引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的一句话——如果朱自清活在21世纪,走到荷塘边,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在朋友圈或微博中写下“今天的荷塘很美”就结束了,那么《荷塘月色》就没了,散文就没了,“技术就是这样把文学干掉的”。此说法虽未免有些夸大和言辞过激,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容不得也等不及你的缓慢脚步与理性思考。况且科技的进步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又必然地使原来事物的旧有形态要么融入、适应、调节与改变,要么“式微”、风光不再,乃至被最终淘汰,这是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大势所趋。

传统文学艺术经典在当下社会的境遇也是如此,在新技术新媒体环境下只能被动地选择或更新,或华丽转身,或成为“博物馆艺术”。作家聂震宁就对“碎片化阅读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培养”持有保留意见。他认为,《论语》就是碎片,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碎片主义,报纸、杂志也不例外。碎片化阅读是民族进入“全民阅读的一个通道,一个载体,这也是未可预料的事情”③。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十八至七十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比如网络的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I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十八至七十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而人均阅读电子书相比2011年增幅达65.5%。这些数据已清晰地表明,“碎片化阅读”的多元路径与渠道使得全民阅读量持续飙升。

尤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裹挟着无以计数的海量信息,加之网络的超文本链接功能又将花样翻新的信息碎片连接在一起,甚或以秒杀的速度不停地更新,不只使人们在各种良莠不齐的资讯面前无所适从,更导致了人们的注意力也只能是片刻的、即时的、转瞬即逝的。互联网“超文本链接使得网络传播的内容不再完整,而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这种非线性的信息结构,使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信息的最主要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受众获取信息的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④。这种“碎片化阅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碎片化的方式,传播着碎片化的内容,随之带来的是资讯、信息的成倍增值。

当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则又为“移动阅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与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机移动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抓住“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来进行传播活动,这样的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传者随时随地的表达欲望,也满足了受众可以抓住空闲时间即时方便地接收信息的信息需求,这样就使得传播环境的时空进一步碎片化”⑤。加之手机客户端的微博、微信组成的特殊“网络社群”,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爱好兴趣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数量庞大、规模较小的群体,但受众群体更为细分,信息的传递更加高效、精准,更加富有价值。即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回应了社会和受众对信息传播的诉求,碎片化也将成为传播者从事信息传播活动的必要依据”⑥。这样看来,碎片化阅读对于人们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乃至于经典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未尝不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它是媒介社会技术发展进程当中的必然结果。大众阅读的“碎片化”不可逆转,甚至“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有效阅读的主流。

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导读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下在“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之际,也有人因其对经典“支离破碎”的阅读表示不满。其实不然,“碎片化阅读”往往使经典的影响力得以广泛普及与提升,甚至成为经典导读的一个快捷、有效的渠道。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的经、史、子、集包括诸子百家在内,因其内涵丰盈、博大精深,除了那些专门从事研究的相关学者与专家能够潜心地大量阅读原著之外,一般读者往往碍于学识、水平、阅历等,只能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但内心又渴望了解一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各种典籍,哪怕是其中的一部分精髓。于是,借助于互联网、手机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以及订阅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等,相关人员对各种经典进行主要观点摘要、深入浅出地诠释等,这种类似“导读”的形式就不只满足了一些文化层次相对不高人群对国学经典的仰慕与知识诉求,更是让一直以来高居于金字塔塔尖的传统经典,以图文并茂、花样翻新、通俗易懂的形式“接了地气”,即传统经典以“碎片化”阅读的方式反而进一步走近了公众的生活。比如“国学堂”网站的“一张图让你看懂什么是国学”“老子《道德经》白话浅解”,“百科全书” 的“四十八张图了解四十八种主义”,“乾元国学”的“儒家传统身心修养的智慧及意义”,“古典新风尚”的“一篇短文了解诸子百家”,“古典书城”的“微信《千字文》”以及人民网的“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文化中国”的“中华五千年古语中精练的十大智慧”等,可谓不胜枚举、比比皆是。此外,“国学正能量”“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新儒苑”“经典短篇阅读”“新国学新儒家”等,均以各种提示音、添加背景音乐、弹出窗口、图标、可视化等手段,转载和推介传统经典。无形当中,人们增加了对传统国学以及经典的了解,哪怕只是片断。

当然,人们不可能仅通过一张图就看懂国学,也不可能仅以一篇短文就了解诸子百家,但因其在微信朋友圈、知识背景相近组成的“网络社群”,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以超级链接的分享摘要和精选了一些知识点的精华部分,就会刺激和提醒人们对经典的进一步深入或重新解读。这种“导读”作用对经典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弘扬,无疑是不可忽略甚至是不可估量的。这就像经典名著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一样,人们经常担心改编会曲解甚或歪曲原著,或者成为对原著的亵渎。事实上,人们并没有仅仅通过电影、电视剧去解读原著。就有人坦言,对萧红知之不多,看过电影《黄金时代》之后,又把其相关作品通读一遍,并与改编之后的影像作品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既加深了对作家萧红的理解,也深化了对作品本身的阅读质量。而且,影视的改编于无形之中提升了作家、原著的知名度。换言之,这种分众、细化的个性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不只拓展了接收海量信息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开阔了人们各种知识储备的视野,还有效地催化了人们之间广泛的信息联动与有效互动。

新媒体不单单是传统纸媒模式的简单复制,更是对传统碎片化阅读的发展。“人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讨论,让自己的观点、意见成为新闻事件的延续;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地阅读,增强对新闻的了解等。”⑦这就是数字化、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也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和实现的功能。

“碎片化阅读”虽以其独特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并以导读的形式成为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但其片断化、零散化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不容小视。诚如一位网友所希冀的那样:在很难完全摆脱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我们还是不应忘记经典著作和沉浸式阅读,有时间不妨静下心来重拾书香,感受更多美好。

①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1页。

②喻国明:《“碎片化”语境下传播力量的构建》,《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4期。

③《碎片化阅读成主流 习大大的“书单”您读了多少?》,泉州网:http://www.qzwb.com/gb/content/ 2014-10/20/content_4968975.htm,2014-10-20.

④⑤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1-11/14/c_122267383.htm,2011-11-14.

⑥刘政序:《“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析》,《今传媒》2013年第4期。

⑦《碎片化阅读带给传统媒体的编采反思》,http:// www.xzbu.com/2/view-6177608.htm.

作 者:王艳玲,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