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篇添妙笔 巧笔点灵思

2015-07-16 19:05陶云季雪娟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5期

陶云 季雪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文章刻画人物、再现情节、抒发情感的直接载体,语言是否生动优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档次。语言是否有文采,与关键词句是否精彩关系密切。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文章的开头结尾,段间过渡句,在写作时要仔细斟酌,尽量让语句精彩,使句式整齐,增强节奏感,抒情议论内涵深刻、意蕴隽永。叙述事件、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语言画面感。

一、抒情议论画龙点睛

我们要学会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抒情和议论表达我们对事件和人物的观点和情感,最终点明整篇文章的主旨。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运用好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技能,有利于渲染气氛、深化凸现主题,使感情升华,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或事件进行分析与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或态度。在记叙文中使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深化文章主题。记叙文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抒发和表达出来。

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

1.卒章显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2.画龙点睛: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我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3.首尾呼应:主要表现为首尾呼应,结尾与文题呼应。这种方法使用熟了,也可以用于段与段之间的呼应。

4.游龙穿珠: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个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也要避免滥发议论,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议论。

题目

成长的过程就是迈上一个个台阶、不断进步的过程,或许实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终极愿望,或许路途中经历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请以“台阶”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记录你成长过程中的感悟。

解析

“台阶”是需要一级级攀登的,以“台阶”为主题,需要在行文中表现主人公努力的过程,攀登过程中的感悟,取得的进步和收获。可以因为有不足而不断改变,也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文章应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表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学生例文

文学之阶

人大附中初二 邓逸雯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阶梯,成长就是迈上一级级台阶的历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云端、向着完美的自我攀登。

小时候,“文学”还是个模糊的概念,直到有一天我读了一本书,那本书讲述了一个战争年代生死不渝的故事。当我如饥似渴地读完整本书后,眼泪止不住流下来:想不到还有这样美丽的魔法,能在白纸上绘出唯美的画,以神灵的力量抓住心魄!我被文字感动、震撼、吸引。从那时起,我走上了文学的第一级台阶。

之后我徜徉书海。书中文字似絮絮低语,引领我走人未知的世界:和三毛一起穿越大漠,奔向自由的远方;与卡勒德并肩站在爱琴海岸,看浪花翻滚奔腾;同席慕蓉一起感受四季,体会花开花落的忧伤、感受五彩斑斓的广阔世界……我站在文学之梯上,俯瞰文学大地,就像找到了另一半灵魂,内心充实而快乐。

我仿写名篇中的好词好句。当夜在窗外睡熟的时候,窗前的灯依然醒着。我选一本书,选一条前人的路,留下我的足迹。寂静的房间里,我屏息凝神,模仿前辈,抒发感悟,站在前人的舞台上自己布景,横撇竖捺描绘自己的作品。我思索着,文字的力量从何而来?无人回答。我惊喜地发现,它就在这里,在我的血液中奔流,在记忆中絮语,在灵魂中滋长,我攀登文学之梯时陪伴在我身边,跟随着我一级一级地向前迈进。

此后,我不再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记录同学之间的温暖瞬间,抒发感慨,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我不再简单模仿,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文学的阶梯上,我一级一级攀登,向着更高更远的云端,不断进步、不断向前,曾经遥远的山巅已出现在眼前!笔尖在纸上滑动,散发着墨香,我仿佛看见西天的光芒安静热烈,浓浓淡淡的云装点天空,我乘着月光飞翔,掠过浩瀚星海,追逐流星的光。

回望来时的足迹,那一级级攀登过的阶梯,留下的是我阅读、仿写、自由写作的曲折的足迹。现在的我虽早已远离山脚,但文学的阶梯是无限的,我怀揣着攀登到顶峰的梦想,继续努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进发!

教师点评

作者首先在开头揭示台阶的含义,点明主题:“成长就是迈上一级级台阶的历程。”在行文中,作者对每一次迈上台阶的收获和成长进行议论:“我站在文学之梯上,俯瞰文学大地,就像找到了另一半灵魂,内心充实而快乐”,文字的力量“在我的血液中奔流,在记忆中絮语,在灵魂中滋长……”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满含深情地回顾攀登的足迹,并评价了文学对成长的重要影响。文章首尾呼应并结合游龙穿珠般的抒情议论,让读者跟随作者一路走来,感受作者的成长过程,感悟文学的魅力。

(季雪娟)

题目

我的快乐之旅

解析

快乐是一种愉悦的心理。快乐应是多角度多层次展现的,有旅游之乐、有读书之乐、有成功之乐……同学们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充分展示快乐的过程,才能突出中心,给人深刻印象。另外要深入思考,通过议论抒情挖掘快乐的内涵,这样才能写出主题深刻的文章。

我的快乐之旅

人大附中初二 简睿坤

我喜欢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阅读;我喜欢打开书时闻到清新的墨香;我喜欢书页摩擦时的“哗哗”声;我在书中旅行,一个人的旅行带给我快乐。

每本书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读书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在作者心灵深处旅行,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就像静谧的清晨,朦胧雾气中草尖上的甘露,散发着馨香。情感碰撞,静静思索,温暖潜入心底,酸甜苦辣都将化为成长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有书相伴、有情相伴,快乐不曾离开。

在漫漫旅程中,最令我心动的有两次。

一次是遇到了龙应台。她是一个女儿,也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长大了,他们的想法有天壤之别,分别时,儿子的背影潇洒利索地消失,连儿子留恋地回首都成了奢望。这时的她猛然想起了父亲的背影……他开着小货车把她送到学校门口,为女儿失了面子而自责,黯然离去。十几年后,苍老的父亲坐在轮椅上,每周她匆匆地来,离开时将轮椅交给护士,而后匆匆离去,短暂得让人感到不真切。当时父亲的心情一定和此时的她相同吧,苍老、悲伤、无助……如今父亲已经不在了……那次的旅程很漫长,回来后的我慢慢地、慢慢地懂得了珍惜爱护身边的亲人。进家门时的一声问候、晚餐时的微笑……我懂得了为工作辛苦的母亲分忧,站在窗口向漆黑的夜幕下张望,看见长长的街道里一个小小的灰点时,会悄然松口气,感觉幸福温暖。有你们,真好。有牵挂,也是一种快乐吧。生命的守望并不久远,那么就趁现在,珍惜与你们相伴的分分秒秒,以后将不会有遗憾。

而另一次遇到了林清玄。他是著名的台湾散文家,一心向佛,文章充满淡泊、朴素与博爱的情怀。一句话、一段文字、一首小诗,淳朴与自然的气息穿越心灵。他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细节,他追忆无法倒流的过去,他用心灵感受自然万物的多姿多彩。这次旅行就像漫步在两旁长满藤蔓的小径上,枝叶舒展着,身披金色的阳光,也给我的心灵增添了一抹阳光。像他那样关注身边小事,拥有博大的胸怀,去欣赏、去热爱这个世界。多思考、多观察这个不一样的世界,这就是他告诉我的。我喜欢林清玄的文字,因为他把万物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让我关注周围忽视的美丽,在浮躁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快乐。

读书,又像在深海中潜行,游得越深,越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读书的旅途不会结束,每次旅途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我在一次次旅途中,探索、发现、学习、成长,这些最珍贵的收获给予我力量、支持我前行,这是读书带给我灵魂的快乐。

教师点评

作者在开篇以饱含深情的三个“我喜欢”来渲染自己对阅读由衷的喜爱。接着详细描述阅读带来的种种快乐——“这种心情就像静谧的清晨,朦胧雾气中草尖上的甘露,散发着馨香”。在接下来两次印象深刻的阅读情境中,作者真诚抒发了阅读之后对亲情的珍惜、对宁静的追求;在结尾,再次阐述读书带来的收获、带给自己灵魂的快乐,深化了文章主题。

(季雪娟)

我的快乐之旅

人大附中初三 吴初蕾

我看到了一张照片,那是青海湖,那是一片纯粹得没有尽头的蓝。那一刻,我几乎忘记了呼吸,像三毛看到撒哈拉沙漠一样,我感到了前世的乡愁。我决定到祖国的大西北去。

去年暑假,我同家人毫不犹豫地出发了。坐在飞驰的高铁列车上西进,我看着窗外的农田由小麦变成了玉米,平原渐渐变成山川……过秦岭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在车窗上划出道道斜线。葱茏的山更绿了,好像滴进我的眼。列车不断地穿越隧道,一个接一个,我沉浸在黑暗中,感受着大山的心跳,兀自激动着。我的大西北,脑际中始终徘徊着的故乡,离我越来越近了,这隆隆雷声不正是它的脉搏吗?我的耳边,似乎回响起了粗犷高亢的秦腔。

到了西安这个闻名遐迩的古城,夜已阑珊,我想到了白居易“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的惆怅。但这个古城之夜似乎有一种轻松自在的现代活力,路旁的小吃街飘着阵阵香味,腊汁肉夹馍、西安凉皮、羊肉泡馍……这些在北京就已耳熟能详的美味在它的故乡才能得到真正的诠释。可以说,它们到了北京后全部变了味道;也可以说,它们回到了故乡,才找到真正的自己。

西安不但是美食之都,还是不夜城。华清池、古城墙、未央宫在夜色中雄伟壮观的身影不是明信片上严肃厚重的历史,而是西安市民的娱乐宝地。这些古建筑周围的广场上,跳跃着热烈的广场舞,洋溢着愉快的笑声。西安真是个神奇的城,在这儿,那些沉重的沧桑可以和欢快热闹的幸福和谐共存;在这儿,我明白了古城真正的魅力;以至于我现在想起长安城来,眼前不会浮现出恢弘的兵马俑,而是那个夜晚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静与动、旧与新完美结合的平衡感,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

我以前在《平凡的世界》里看到过对窑洞极细致的描写,也理解一个西北农民对坚固的窑洞的深深渴望,所以,我要去见见窑洞,去见见大西北的魂。吉普车开过尘土飞扬的路,眼前模模糊糊地出现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一排排窑洞若隐若现地显现出来。我的心跳加速了,我已置身黄河流域的高地上,闯入小说里的真实场景,走进大西北的灵魂深处……

找到一家窑洞修得比较好的家庭拜访。家里有一对老夫妇,还有他们的小孙子。三孔窑洞箍得很整齐,里面的陈设简单老旧,墙皮有些剥落。我们唠着嗑,得知老人的儿子在西安城里上班。“想进城不?”“不想,我舍不得这几把黄土,舍不得那几棵枣树,更舍不得这高高的坡啊!”那一刻,我被这真诚朴实的回答深深打动了。一个从小生在西北、长在西北的农民,对西北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啊!是对母亲的依恋,更是对故土的责任与坚守!耳边似乎回荡着豪迈的信天游,这与我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心中涌起不知从哪儿来的豪情,我哼唱起来。在黄土高坡那碧蓝的天空下,在那一层一层似浪翻涌的黄土上,我也成了西北人。

终于来到了青海,那带给我乡愁的素未谋面的地方。凌晨坐晚班飞机到达,早晨顾不上倦意便直驱青海湖。高速公路旁的群山渐渐隐没,最终消逝在一望无际的绿海里。我看到远方成片的羊群盖在大地上,像云一样;我看到遍地的格桑花、无垠的青稞地,像坠落凡间的群星。洁白的帐篷上,出现了鹰的影子。草原!草原!你的宁静,你的热烈,是否隐藏着最圣洁的灵魂!

慢慢地,慢慢地,在草原的尽头——草原与天交接的地方,不动声色地出现了一条灰蓝色的带子,波光浮动。渐渐地,渐渐地,带子悄悄地变宽再变宽,变成一条湖蓝色的哈达。一眼望去,碧透的湖蓝色与明艳的天蓝色溶化在一起,被大草原紧紧拖住,好一条光洁的锦缎!这,就是我梦中的颜色;这,就是我梦中的青海湖!

我无法形容青海湖的蓝色。那是世上最深沉、最鲜亮、最内敛、最温柔的存在。那是凡人无法调配出的蓝。青海湖太大了,以至于它出现在地平线上,它的蓝浸透到天空中。青海湖,青海湖,你染蓝了姑娘们的梦,染蓝了高原稀薄的空气,你赋予它们活力,赋予它们纯洁,赋予它们朴素的灵魂。

走在白色石块堆积成的河滩上,同行的姚叔叔说:“我在青海当了13年的兵,今天还是头一回见到青海湖呢!我们平时太忙了,甚至连在青海待了40多年的军区参谋长都没来过。不过,我们忙一些能换来藏区的太平,再苦再累也值了!”听着他的感慨,我的眼前依旧是那片蓝,深处似乎有一块怎么也不会融化的坚冰,那里或许有高原最纯洁的东西。我忽然明白了,青海湖千万年来守护着什么。那是一种爱,像姚叔叔,像那些皮肤黝黑的藏民们对高原、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总是止于唇齿、掩于岁月,但始终是一种最忠诚、最纯洁、最坚定的挚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富强的祖国,这正是我这次旅行的快乐本真。

这次西北之旅是一次快乐的旅行,但它没有排解我的乡愁,反而让我更加思念这个千里之外和我没有任何亲缘的故乡。在那儿,安放着我内心最深处的纯真与热爱!我决定,以后还要回到我的大西北看看。

教师点评

一张青海湖的照片引出了小作者的一次快乐的西北之旅。文章开篇直接入题,接着通过三个片段展开全文。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小作者不惜笔墨地表达了对大西北的喜爱:沧桑与欢快热闹和谐共存的西安古城;对故土的责任与坚守的西北农民;最忠诚、最纯洁、最坚定的挚爱故土的西北人;美丽的青海湖……这些都让她感到震撼,让她的西北之旅收获颇丰,心灵充满愉悦。文章结尾,作者把对西北的情感浓缩在议论抒情之中:“它没有排解我的乡愁,反而让我更加思念这个千里之外和我没有任何亲缘的故乡。在那儿,安放着我内心最深处的纯真与热爱!”全文的抒情议论紧扣主题,揭示了快乐的本真。

(陶云)

二、景物描写 身临其境

茅盾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通过描述一定环境中给人某种强烈感觉的景象,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有时候一处细小的景物描述是为了给即将发生的事情做铺垫。有时,景物的描绘也可以暗示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心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融于景、景中有情是景物描写应当追求的目标。

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多,下面这几种是我们比较常用的:

1.感官描摹

写景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但如果视、听、嗅、味、触多种感觉相互配合,将会产生立体化的效果,使环境更加逼真。

2.串联景物

在文章各个段落多次进行景物描写,可以把每个地点串联起来,使文章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3.寓情于景

“情积于内而发之于景”,把内心的“情”渗透到外在的景物中,使景更加真实生动,使情更加真挚感人。

题目

生活中,总有些场景,总有些画面让我们难忘,这些画面有时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闪现在眼前、铭记在心间,让我们快乐、感动、震撼……请以“画面”为题写一篇作文,记录这些需要铭记的美好。

解析

“画面”是一个镜头感很强的词语。在行文中,需要聚焦事件的精彩部分,浓墨重彩地加以描写渲染,凸显这个画面在心里留下的深刻印记。那个人、那件事,铭记在心间,哪一个瞬间最打动你?把握这个关键之后,调动各种感官,使用各种描写手法,再现那些动人的瞬间。

学生例文

画面

人大附中初二 党雯馨

人生犹如一幅幅画面拼接而成,有意思的是当你把其中一幅抽离出来,看到的是相似又不同的画面,这是行走,也是成长。

第一幅画面是风景,是那次登山时留下的:山林之中,青翠为魂,溪涧潺潺,百鸟啁啾。景虽美,却显单调呆板,仿佛失了灵气。登山之劳苦为了赏美景,美景就在眼前,可疲惫之感丝毫没有减弱。

正准备休息时,不远处传来悠扬的歌声,循声望去,一队老年游客正从远处向这里走来,他们笑容灿烂,歌声嘹亮,身体随着节奏晃动,步伐坚定沉稳,不慌不忙。橙黄色的阳光透过叶隙,映在他们身上,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他们与我们擦肩而过,青春的气息迎面而来;他们走远了,那意气风发的背影印在我的脑海中,汇聚成第二幅充满灵气的画面。

我追随着他们,也像他们一样迈着不疾不缓的步子,也哼唱着那蕴藏着魔力的曲调,心绪渐渐平缓,身体的疲惫也随着歌声与美景神奇般地消散了。侧耳聆听,歌声里,蝴蝶扇动翅膀,松鼠在枝丫问摘取松果,树上的鸟儿也一下下啄食香甜的果子。

第三幅画面中,一个女孩蹦跳着,大声欢笑,就像一团跃动的火焰,燃烧着青春与激情。整个画面和谐自然,与山林融为一体,是这幅画中最生动的一笔。

林海如涛涌,在阳光下散发着朦胧雾气,好似瑶台仙境。如此美景衬托着女孩的心,而那女孩又装饰了谁的画卷?

人生也如此,从单调的自然景观美到融入身心,从看风景的人到成为别人心中的风景,画面依旧,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

我们的相册就这样嵌入了一幅幅画面。在画面中,我们寻找美丽,寻求改变,最终走入自己的画面里、自己的人生里、自己的心里。

漫漫人生路,铭记如斯画面。

教师点评

本文以“画面”为题,开门见山将“人生”比喻为“画面”,将画面与人生结合。全文围绕题目“画面”描绘三幅图景,以自然风景为开端,描写山林之美,作者于细微之处见不同:山林虽美却缺少灵气。以此作为开头既奠定了全文唯美的基调,又为描写下面两幅画面做铺垫,顺势引出了第二幅、第三幅画面,“橙黄色的阳光透过叶隙,映在他们身上,浑身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将人的灵气融入画面,人景合一。“林海如涛涌,在阳光下散发着朦胧雾气”“一个女孩蹦跳着,大声欢笑,像是一团跃动的火焰,燃烧着青春与激情”,使第三幅画面充满灵气,更具激情。三幅画面层层递进,景中含情,意味隽永。

(季雪娟)

画面

人大附中初二 陈庚嶷

赤橙的阳光透过洁净的玻璃窗,照在一株株绿色植物上,闪着柔和的光。一阵风吹来,一片绿色随风荡漾,远远望去,好似一片绿色的海洋,几朵白色的小花如同碧波上的帆船,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是傍晚时家里阳台的一角,一个生机勃勃的空间。我喜欢在这里阅读,潇洒地关上阳台门,这里就是我的世外桃源,一个可以静心阅读的空间。

我喜欢捧一本书躺在阳台的摇椅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清风拂面,心灵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阅读的快乐。多少个傍晚,伴着夕阳的余晖,我在《简·爱》中感叹世事无常;在《狼图腾》中感受人类与动物的真挚感情;在《目送》中体会亲情的朴素……在阅读的王国里,我就是主宰者,可以随意对书中人物褒贬评论,可以把大赤包冠晓荷骂得狗血喷头,也可以问问小豆豆巴学园里的故事,或与老舍促膝长谈,顺便问问牛天赐过得是否还好……书中的画面,让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狭窄的视野变得开阔宽广。书是虚幻的,它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书又是真实的,它再现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充实阅读者的思想。每当我走进书中的一个个画面,内心总是特别充实和宁静。

或许时间紧张,或许不方便携带,又或许厌倦了传统模式,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人类的精神伙伴——书,取而代之的是方便讨巧的手机。公交车或地铁上,鲜少能见到捧书阅读的画面,坐在地铁车厢里,左边的长发女郎正打开朋友圈刷得不亦乐乎,右边的中年大叔也掏出手机饶有兴致地摆弄着小方块儿凑出2048,在指尖的滑动中,游戏放松,与朋友交流,浏览新闻……这样的画面随处可见!他们认为这是在阅读、在了解世界,其实这不过在收集支离破碎的信息罢了。电子产品挤占了人们的阅读空间,谁感觉到了这种沉迷的危害?人有了阅读的空间,才会有思考的动力,思想才会变得有深度。请不要忘记,阅读是精神的食粮,是灵魂的慰藉,是人类心灵的空间。

请在你的生活中留出阅读的时间吧,我们的心灵需要在阅读中栖息,在字里行间体会生活的千姿百态。当你在繁忙的生活中疲惫不堪时,不妨拿起一本书,在宁静丰富的空间里充实自己,让心灵汲取更多的养分,在现实中才能坦然面对困难。书中一个个美好的画面吸引着我们,而少年静心阅读的画面,不更是美好的风景吗?

教师点评

“赤橙的阳光”“洁净的玻璃窗”“柔和的光”“绿色荡漾”和“淡淡的清香”构筑的空间环境让人感到舒适愉悦。这种快乐正如阅读给人带来的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将阅读的美好感受以最直接的画面呈现给读者,如身临其境。美好的阅读体验如“温暖的阳光”“清风拂面”;缺乏阅读的感受正如处在“左边刷朋友圈,右边玩2048"的场景中,浮躁又无聊。作者通过对比将阅读的美好情感融于环境里,带给人更清晰的感受,使阅读的画面更形象生动。

(季雪娟)

画面

人大附中初二 卢嘉祺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从小就背诵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今天终于迎来了我的泰山之旅。这次旅行,在我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画面。

过了中天门,山外一切乏味的景象突然不见了。中天门仿佛一道屏风,把世俗与聒噪拒之门外,又不舍得把里面的宁静匀出一点来,就这样让外面长久喧闹着,独自享受平和安静。也许经年累月的沧桑,使泰山多了一份生命的厚度、岁月的凝重。

匆匆登山,所有的景观一瞥而过,一处石壁却让我立刻停下脚步:一道宽大的伸展开的孤崖在这里高高地突兀出来,如屏风般巍然屹立。如果仅是山崖,也不足为奇,而那石壁上竟然刻着满满当当的字。

泰山,最不乏石刻,浓郁的墨香犹在,飘逸的墨韵尚存。静观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抚摸无言的字,仿佛触摸到先贤们跳动的脉搏,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屏风般展开的石崖上,笔力各异的字迹豪迈大气地显示给游客。字是繁多的,论年代,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有;论字体,楷体、隶书、魏碑,不一而足。这些字想必历经风雨,依然苍劲明晰,清晰可辨,异常精美。它们疏密有序,各自端居一隅,共同构成这幅宏伟的画面。

渐渐地,我想到那些不同朝代、不同年龄的匠人。依稀看到他们一笔一画雕刻的,辛勤不辍的背影……石壁上静默的文字一下子鲜活起来。墨色笔画组成无数光与影交织的画面。我看见那些单薄的身影,攀附在巨大的石壁上,慢慢地、稳稳地,凿开坚硬的石块。春夏秋冬,时光轮转,从三千青丝,到两鬓斑白;从风华年少,到老年垂暮。这些历朝历代的匠人,以手中的刻刀为笔、生命为墨,挥洒造就泰山浓厚的墨韵。他们渺小如尘埃,不曾留下只言片语,但他们又伟大如山岳,用一生诠释了不朽。

这些亘古不变的文字,正是生命的宣言啊!

生命确实很渺小,但可以孕育出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冰冷的石壁披上光彩,任风雨冲刷,岁月侵蚀,光彩依旧。

那块刻满文字的山崖,饱含着生命的震撼与感动,在我内心留下难以忘却的画面。

教师点评

文章开头,把中天门比作一道屏风,拒绝世俗与聒噪,把平和安静留存,为下文被文化底蕴浓厚的石刻震撼铺垫了特殊的情感氛围。心灵宁静方能感受那份不寻常的美好,浮躁的心灵是体会不到的。而后对于孤崖的描写也非常传神:“宽大的伸展开的孤崖在这里高高地突兀出来,如屏风般巍然屹立。”这孤崖便是石刻之所在,孤崖之奇便为石刻之奇推波助澜,让读者叹为观止。

(季雪娟)

作文素材 名言妙句

1.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查尔斯·史考伯

2.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培根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白哲特

4.流水在碰到低处时才会释放活力。

——歌德

5.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

——莎士比亚

6.多数人都拥有自己不了解的能力和机会,都有可能做到未曾梦想的事情。

——戴尔·卡耐基

7.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

——美华纳

8.苦难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

9.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

10.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

作文素材 景物描写

1.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盈盈而照,温柔若水。恍惚问,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扑萤。

——《小扇轻摇的时光》丁立梅

2.我一直在夜里走到天亮,看到一轮金光乱射的太阳从两幢大楼的夹缝中向天空蹦跃出来,有另一群老人穿着雪白的运动衫在路的一边做早操,到处是人从黎明起开始蠕动的姿势,到处是人们开门拉窗的声音,阳光从每一个窗子射进。

——《月光下的喇叭手》林清玄

3.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青山不老》梁衡

4.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目送》龙应台

5.现在,太阳升上来,雾渐渐散去,原野上一片浓绿,看起来绵软软的,让我觉得即使我不小心,从这山上摔了下去,也不会擦伤一块皮的,顶多被弹两下,沾上一袜子洗不掉的绿罢了。还有那条绕着山脚的小河,也泛出绿色,那是另外一种绿,明晃晃的,像是掺了油似的,至于山,仍是绿色,却是一堆浓郁郁的黛绿,让人觉得,无论从哪里下手,都不能拨开一道缝儿的,让人觉得,即使刨开它两层下来,它的绿仍然不会减色的。此外,我的纱窗也是绿的,极浅极浅的绿,被太阳一照,当真就像古美人的纱裙一样飘缈了。

——《绿色书简》张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