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成长,品悟人生

2015-07-16 19:07李睿张峰
作文通讯·初中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爸爸母亲妈妈

李睿 张峰

芽尖萌发,枝丫伸展,花苞初绽,是成长;追逐梦想,磨炼勇气,升华情感,也是成长。

因为阳光的温暖,因为雨露的滋润,因为狂风的击打,在呵护、滋养、磨难中,我们“被”成长;因为我要发芽,因为我要开花,因为我要结果,在执着的信念与艰苦跋涉中,我们在成长。

成长,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是说写作要回归生活,接上“地气”,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丰富,每篇课文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悉心洞察,是心灵与生活的真切对话,它们是情感、智慧与生活共同调制的佳酿,给我们为人处世以可贵的启迪,也给我们写作以有效的借鉴。

引源头活水,叙事“接地气”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黄蓓佳《心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毫无疑义,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才有清波潋滟的池塘,才能滋养出数不清的“虾儿”“鱼儿”“蟹儿”,一网撒下去,何愁收获不丰?写作时,来源于生活的丰富素材自然任我们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因此,要写好作文,我们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体验,积极参与生活、细致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

拿成长话题来说:我们常常因为某种外力或内力的因素,得到某方面的锻炼或成长。只有经历过、体验过、用心感受过,我们才能交代清楚成长的原因和经过,才能细致入微地揭示心灵成长的历程,才能准确表达成长中的我们不同凡响的表现,让读者感同身受。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一次挨打的经历,让英子不再迟到;一次单独寄钞票的经历,使英子体验到闯练的喜悦并敢于独立办事;而痛失亲人的变故,更让英子变得镇定、坚强、有担当。黄蓓佳《心声》中,父母关爱的缺失与乡下爷爷的疼爱形成对比,让京京格外渴望亲情,当京京与凡卡的情感产生共鸣,他倔强、执着的个性就被激发出来。哪怕被拒绝过、被嘲笑过,即使可能再次遭到拒绝,京京还是举起右手,争取读《凡卡》的机会,借读《凡卡》倾诉心声、宣泄感情。这股执着的性格,就是成长的证明。以上列举的作品,能“接地气”地叙事,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展示成长,描写真切细腻,给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知其情之感。

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用心体察生活,不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我们的素材仓库。有了生活的源头活水,何愁写不出“接地气”、生活化的习作?

品酸甜苦辣,抒情“接地气”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油麻地的许多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注:原文为“许多油麻地的孩子”。此句有歧义,属于病句,故调整)

(曹文轩《孤独之旅》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我虽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着头皮去——这是爸爸说的,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闯练,闯练,英子。”我临去时爸爸还这样叮嘱我。

我手里捏紧一卷钞票,心情紧张地到银行去。等到从最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

(都德《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征于色,发于声,声色举止就是解读情感的密码;因为发乎于心,践之于行,情感总是渗透到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作时,我们除了如实描述所见所闻,还应融入我们最真实的感情,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字里行间。技法上,我们不仅可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以情寓于事、叙中含情,还可以恰到好处地直抒胸臆,让情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接上“地气”,既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将情游离于事件之外。曹文轩《孤独之旅》中融情于景写杜小康激战暴风雨后的喜悦感;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自然而然交代爸爸要求“我”闯练时,“我”的畏难害怕情绪,交代开始闯练时的紧张感以及亲历闯练之后的成就感、喜悦感;都德《最后一课》,在叙事过程中流露叙事主人公的情感。这些文章抒情与生活实际糅合得非常自然。

悟人生真谛,明理“接地气”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都德《最后一课》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生活经过情感的发酵,再经过思辨的熔炼,才能升华为阅历、沉淀出真金。优秀的文章往往透过琐碎的生活,提炼出理趣,发掘出人生真谛。

曹文轩《孤独之旅》讲述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荒僻的地方养鸭,在孤独的磨砺中、在激战暴风雨的考验中成长,藉此告诉我们磨难教育的重要。

以生活故事来启迪读者感悟磨练使人成长这个旨意,让明理“接地气”,远比空洞的说教令人信服。

都德《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通过对母语的忠诚,真实反映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篇小说把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熔铸于小学校的一堂法文课上,从而使这堂法文课的意义得到了升华,使我们感到这不是一般的课堂教学,而是一次声讨普鲁士侵略者的集会,是阿尔萨斯人民向祖国语言告别的仪式。这样,就给小小的场景和平平常常的情节赋予了深刻的内容。连一个爱逃学的顽童都如此留恋祖国的语言,都如此憎恶普鲁士侵略者,那么,热爱祖国、不愿做奴隶的成年人的感情更是不言而喻的了。”(摘自《唐山师专学报》作者:赵朕)不直陈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和谴责,而是通过描写具体的场景、叙述完整的情节、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这也是写作时的“接地气”。

总而言之,写作接上生活的“地气”,才能催化出最真挚的感情,引起读者共鸣并打动心灵,才能升华出最独特的感悟,高于生活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成长,是很容易“接地气”的话题。所谓成长,就是由脆弱到坚强,由幼稚到成熟,由迷茫到坚定,由胆怯到勇敢的过程……它伴随着情感、思想的明显改变,并支配着行为的改变。我们所选的几篇例文,都笼罩着沉重、忧伤的阴云:是亡国之痛,是失去亲人之悲,是亲情缺失的忧伤,是孤独与担当的磨砺,锻炼主人公的身心,使之走向成长。

不一定是黑夜才给我们一双追求光明的眼睛;不一定是跌倒才让我们懂得爬起;不一定因风雨淋湿理想才学会烘干潮湿的心灵;不一定需要经历苦痛才锤炼出坚韧的性情。生活中的阳光、清风、坦途、掌声、关爱……同样是成长的元素或营养,它们同样让我们学会思考,获取成长的力量。写作时,我们要全面扫描成长之路,从生活的素材库搜寻并筛选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成长脚印。

阅人间百态,品酸甜苦辣,长经验智慧,悟人生真谛,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接地气”的成长。回眸成长,精选并提炼素材,有序组材行文。组材成文技法上,我们亦可以借鉴这几篇例文,清楚交代记叙的各个要素、有序表达成长时光轴,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心理来突出成长,也可以运用对比技法展示成长,运用以小见大技法揭示成长,还可以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表达成长中的真切感受,可以表明观点看法,阐述成长中的独特领悟。

学生例文

多么痛的领悟

湖北钟祥市胡集二中九年级 包梦哲

“啪!”

我正收拾旧物,一本封面有些磨损的软面抄滑落下来,躺在地上。

这是上初一时的周记本。我俯身拾起,翻到第一页——黑的少红的多。那黑的,自然是我写的,字迹潦草,字体歪斜,就像一只只风干的蚊蝇。那红的,当然是你的,一板一眼,工工整整,俨然一列列接受检阅的士兵。

我坐下来,想读一读过往,回望来时路。可是当初写的字,现在自己都难辨认。有一行文字被你用带圈的波浪线标示出来,旁边还写着:“好!敢于坚持独立人格,思考有深度,感悟有意蕴!巧用反诘句,发人深思。”我费力地辨识被你赞赏的句子,总算认出来:“若你总是扶着我不肯放手,又如何知晓我能否自己走?”

哦,想起来了。当初分明只是胡诌几句完成任务,没想到其中的这句话被你在周记讲评课上夸奖。

翻开第二页,勉强读下去。是的,勉强,因为那些字勉强能认出来:“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次写的日记在作文课上被当做范文,也是第一次想要开始做文章了。对了,这还是第一次认真听课呢!好惊讶。明明只是敷衍,明明毫不在意。可是就这个表扬,度过了第一个不难熬的作文课……”

这到处是语病的一段话,不是前言不搭后语,就是重复哕嗦或丢三落四,亏得你耐心辨认,还字斟句酌,将它们一一理顺,连“当作”的“做”这个不太显眼的别字,也没漏网。这乱七八糟的几句话,竞得到你的肯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期待你能在兴趣‘老师的牵引下一步步攀登,领略文字带给我们的旖旎风光!”

继续翻下去,我的周记仍然那么随心所欲,你的评语仍然那么热情洋溢:“能写真情实感”“又有新突破,作文有故事核啦!这样内容才充实,文章才更具可读性,真情的抒发也就更自然”……现在看来,我最初的周记和作文,无非是语无伦次的情绪碎片,即便后来某次有了“故事核”,也不过是敷衍时无意中迈出叙事的第一步呀。

返校迟到、早晨赖床、晚上躲在被子里偷吃……我慢慢读着,一点点翻捡往事,十二岁,贪玩、傻瓜般的我的形象也慢慢清晰起来。只是,这样难看的字体,这样潦草的字迹,你每次是如何耐着性子看完,又是如何细心地一句句批注的呢?这些稚嫩的文字,值得你如此款待吗?何况,那时的我何等顽劣,你却用“活泼”“灵秀”“可爱”这样的词语夸我,它们在哪里,我怎么看不出来?

恍惚有些明白:我一定不是你说的那样优秀。像我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放弃啊,就像隔壁班如我一样顽劣、又自由散漫的孩子。可我幸运地遇见你,幸运地告别幼稚的过去。现在,我才懂得你的一番苦心,看清你如何一手捧着鲜花,一手牵着、拽着、推着我这个贪玩又傻乎乎的孩子,一步步往前走、往上攀。我该谢谢你吧,你是茫茫星河中那颗明亮的北斗星啊。可当时的我,情感和智慧的触觉那样迟钝麻木,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我是不是该幸福地笑,可是我没有,我只是怔怔想着你的背影,给你我遥远的感激祝福……”此时,这尘封在杂物堆、掉落在脚下又被拾起的周记本,这拙劣的字迹,这曾一次次被当作范文来朗读的周记,竟如此刺眼,刺痛我一直沉默的泪腺。雾气一点点聚集、升腾,又凝成一滴滴泪珠,簌簌落下。

你调走已经两年了。当初满园荆棘,你默默辛劳,如今山花烂漫,你是不是在远处含笑?一路走来,有几个人,看清我们身后你托举的双手?有几个人,在沐浴阳光恩泽时能送来一个感激的回眸?

多么痛的领悟!我花了三年时间才察觉,是不是有些晚了,我的老师?

教师点评

润物细无声。一位可敬的老师,用满腔的责任感与爱心,催开孩子们的自信之花,浇灌孩子们的希望,在这滋养呵护中,孩子们“被”托举、“被”成长。

往往拥有时,我们不曾察觉;察觉时,却不再拥有。或因某一次回眸,我们蓦然发现过去未曾感知的一切,在一种震撼、一番顿悟中,我们得到思想的跨越,获得心灵的成长。

习作叙议结合,结尾的抒情议论很好地升华了感情,深化了感恩、成长的主题。

(李睿)

重温那一声称呼,重拾那一句道别

湖北钟祥市胡集二中九年级 杨柳

指导教师 李凡

又是周末。我在村口徘徊了一阵,才拖着沉重的步履慢腾腾地回家。

家里静得可怕,正在厨房做饭的母亲听到响声探出头来,阴沉着脸瞅瞅我,又一声不吭地缩回去。

这是落叶纷飞的季节,秋高气爽,我们家却是沉闷得快窒息、潮湿得可拧出水来的梅雨季节:家里一直不宽裕,又逢灾年田地歉收,偏偏父亲也失了业,一个多月还找不到工作。上周回来,从母亲的絮叨中,我得知父亲报考汽车教练员,出门考试去了。父亲是个老司机,车开得不错,不过,父亲那手机短信都玩不转的学渣料……这个想法刚一闪现,我就赶紧责备自己,不敢胡思乱想。今天看到母亲的脸色,那个思绪“呼啦”一下飞了出来,占据整个心房。

“你爸考试没过。”吃晚饭时,母亲终于沉不住气,打破了沉默。一阵酸楚袭来,我木然地嚼着饭,一言不发。很久以来,母亲和我的交流就是她絮叨、她责备、她呵斥,我侧耳、我聆听,“沉默是金”。连有什么事情向她请示或汇报,我也是“言简意赅”,不肯多说一个字,渐渐地,连一声“妈”也省去了。

“交了好几千呢,还学习了一个星期,结果第一轮都没过……”母亲喃喃道,“家里就这几千块钱了……你爸和没考过的人去求考官了,看能不能补考。”

我默默听着,铅块一样沉重的心仿佛又被加上一个个砝码,一点点沉下去。

第二天黄昏,父亲才打电话回来。

“有多少人没过,你们不是说一起去求考官吗?可不可以重考?什么时候重考?”电话一接通,母亲的话就像打机关枪。

“有几个人。不过有些人可以重考,我说尽好话,考官就是不让我今年重考。那题,实在太难了,考官嫌我的分太低。”电话扬声器里传来的声音有些颓唐、有些哽咽,而且越来越低沉。父亲八成是落泪了。我还从未见过父亲流泪,一时间心儿似乎被一只巨手紧紧攫住。

“真是废物!谁叫你不好好看书,活该烧钱。”母亲提高嗓门,语气咄咄逼人,极像平时责备考试没考好的我。

电话那边沉默了。

“好了好了,”母亲高门大嗓地继续说,又仿佛意识到什么似的,竭力降低嗓门,“你先找个便宜的招待所吃个饭睡个觉,回来再想办法。活人还能叫尿憋死啊!”她说话,一如既往地令我反感。换作平时,我表面不动声色,内心会嘀咕一句“真俗不可耐”,然后厌烦地走开。可是今天我挪不开步子。

“我在往火车站走呢,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明天的车票,买张票剩下的钱够买几个馍馍……今晚,只能睡车站了。”父亲的声音沉重又沮丧,我仿佛看到父亲筋疲力尽地走在昏暗的街头,在瑟瑟的寒风中悄悄流泪。

“这些……你就别跟柳儿唠叨了,别让她知道,烦心……”电话沉寂了一会儿,又传来父亲那颓唐的声音。

“哦?哦,好好……”母亲不安地瞥了我一眼,关掉扬声器,走到院子外继续唠叨。

我呆呆地站着,仿佛透视了父亲的无助与茫然、透视了母亲的焦急与无奈,也仿佛看透了我从未关注过的父母的内心、看透了自己自以为是的浅薄。一种意识在我心中萌发,我很想为父母做些什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除了洗洗涮涮,尽力学习,我还能做什么?

周日的午饭后,父亲仍然没回来。我将所有房间的地又拖了一遍,然后准备上学。

“该交下个月的生活费了吧?”母亲打开边角有些破损的皮夹,抽出仅剩的三张大钞,又从薄薄的零钞中数出一张十元、两张五元的钞票,塞进我手里,唠叨着:“一定要拿好。一到学校就把生活费交给老师,别弄丢了。”母亲的手凉凉的,那手,骨节粗大,指甲已经变形,指甲缝里还塞着泥土,手指和手背的皮肤就像老松树皮一样皲裂着。很久没有这么认真地打量母亲了,我握着沉甸甸的钱,心里一阵疼痛。唉,什么时候母亲的手沧桑成这样,我怎么没注意到呢?以前,我还抱怨她给我的生活费和零花钱太少,总是心安理得地将它们放在口袋里呢。

我犹豫了一会儿,将十元钱还给母亲:“十块就够了。”

母亲惊讶地皱起眉头:“你是不是烧糊涂了?来去坐车就要花十块,万一有什么要用钱的地方,怎么办啊?拿着,收好。”

我还想再说些什么,母亲厉声说:“嘴硬什么啊,还不快收好!”我拗不过母亲,默默地把钱放好。

“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没本事,走到哪儿都没饭吃!”母亲的嗓门还是那么大,这些粗糙的、土得掉渣儿的唠叨早让我耳朵起茧。可是今天,我竟然没有任何不满与反感。母亲还在喋喋不休:“你爸教练证没考过,一时找不到工作,家里很困难,你千万不能乱花钱。但并不是要你多省,该花的你就花,不用担心家里,我和你爸会去挣……”我注视着她,默默地听着,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样心平气和地听过母亲唠叨,我甚至惊讶地发现,这些粗糙的叮嘱与生硬的教训,何尝缺少细腻与柔情?

我强忍泪水低声说:“我去一下卫生间。”一进卫生间,我泪如雨下,紧紧咬着嘴唇,待了会儿,我抹去眼泪洗完脸,按下抽水马桶,走出来背起书包平静地对母亲说:“妈,我上学去了。”

长久以来,我省略了对母亲的称呼,上学前的告别更遗忘了很久。

今天,我轻轻将它们拾起。

教师点评

成长,可能只是生活中不经意中的一次发现,也可能只是刻意而为的一点改变。

“什么时候母亲的手沧桑成这样,我怎么没注意到呢”“粗糙的叮嘱与生硬的教训,何尝缺少细腻与柔情”——我们在发现,我们在反思;面对父母给的生活费和零花钱,以前“总是心安理得地将它们放在口袋里”,现在却“将十元钱还给母亲”“长久以来,我省略了对母亲的称呼,上学前的告别更遗忘了很久”“今天,我轻轻将它们拾起”——我们在改变,我们在行动……酸甜苦辣悟人生,看似不经意的渲染,看似不动声色的体贴,看似蜻蜓点水式的议论,都含蓄地揭示了心灵的成长。

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注重心理描写、情感起伏自然,也是本文的亮点。

(李睿)

折翼之翔

湖北钟祥市胡集二中九年级 吴瑞文

听奶奶说,那天,天塌了,大人们沉浸在深深的悲恸中,唯有我笑着,用手指着西方问:爸爸是不是坐车去那里了?

爸爸是患肝癌离开我们的,那时我四岁。

从那天起,我好久没问起爸爸;别人聊起爸爸,我一声不吭。爸爸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飞出我的世界,越飞越远……似乎没留下痕迹。可我知道:我将爸爸驮着我骑大马,他用有力的双手一次次把我抛向空中逗我玩的记忆,默默锁在心底。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妈妈交代:“不要哭,你是一个小男子汉。”看着妈妈离开的背影,我没哭。过了一会儿,班上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很多都是爸爸牵着来甚至抱着来的。看着小朋友们在爸爸面前撒娇,我想起爸爸驮着我骑大马,抛起我玩耍的场面,一股酸楚冲开闸门,奔泻出来——我哭了,哭得撕心裂肺,谁也劝不住。后来,我想起妈妈的话,慢慢停止哭泣:我是一个小男子汉呢!

上小学,这道坎我还是过不去。一次,老师问我们知不知道爸爸的特点,我的心一下子被敲得生疼。恰好老师点到我,我站起来低声地挤出一句:“我爸爸,不在了。”之后鼻子一酸,眼泪不由自主地滚落下来。我默默地趴在课桌上看着窗外,心想爸爸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带走爸爸?我又想起妈妈的话:你是一个男子汉,记住流血流汗不流泪啊。我是一个男子汉,我是一个男子汉,我在心里不停地喊,终于赶走悲伤,慢慢将爸爸和那些零星记忆关进心门。

虽然折断父爱之翼,但我并不缺失爱。爷爷奶奶宠着我,妈妈和姐姐耐心教导我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姐姐告诉我:“我们要自己长大,没有人能帮助我们一辈子。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学着待人接物,学着拿主意,一板一眼,俨然一个小大人;在学校,老师信任我,将班长的重任交给我。我逐渐走出父爱折翼的阴影,不再哭泣,学着担当,因为我是男子汉呢。

几年后,继父走进我们的生活,父爱之翼又延续起来。姐姐上大学后,家里的经济有些紧张,妈妈和继父无奈之下远赴重庆打工。走之前,妈妈交代我说:“你现在已经是家里的大男子汉了,要学会照顾好爷爷奶奶,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你就多担待啦。”

留守少年的生活,并没有因姐姐、妈妈与继父的远离而灰暗。我一如既往地开心学习、开心生活。我是一个男子汉,只有做得更好,我才能自豪地向爸爸妈妈汇报啊!

暑假,我和姐姐到重庆探望妈妈和继父。看见他们,我骄傲地呈上自己的素质教育报告手册。妈妈和继父翻看着手册,脸上笑开了花。我心里甜滋滋的,趁机提出自己“蓄谋已久”的要求:“爸妈,我和姐姐可以在这里打暑假工吗?”继父瞪大眼睛审视了我一会儿,就微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到一块儿,眯缝着双眼溢满了喜悦:“打工不是新鲜好玩,是锻炼,也是吃苦,你不怕?”我认真地说:“我不怕,我想看看自己行不行。”“好小子,有志气。”在继父和妈妈的支持下,我和姐姐找到工作。忙碌和艰辛中,我学会了坚持;一次记错账给店老板带来损失的经历,让我变得细心了;店老板安慰我,我又感到宽容的力量……就这样,我得到一次宝贵的历练机会,在成长的阶梯上又跨出一步。

现在,爷爷奶奶和老师常把拿主意的事情交给我,越来越多的人好奇地问我为什么那么懂事、稳重、干练。我想,踉跄着一路走到现在,脚步越来越快越来越稳,就叫成长吧;那些累积在生命中的伤与痛、渗透在生活中的情与爱,都是成长的元素吧。人生就是这样,在风雨中前行,你会逐渐坚强;在泥路上滚爬,你不再畏惧磕碰。当父爱折翼,我懂得了什么是疼痛与渴望;当身边充满关爱呵护,我明白了什么叫幸福与珍惜;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我品味到什么叫甜蜜,什么是担当。

没有人替你成长,除非你自己;也没有什么能打败你,除非你自己。爱之翼折断一只翅膀,别悲伤,还有另一只爱的翅膀。只要不折断自己的奋飞之翼,只要在不断翱翔,我们就有冲上蓝天的希望!

教师点评

看过这样一段文字:为什么成功的路上永远不拥挤?因为不懂感恩消失一批,胆小怕事掉队一批,心态不好病倒一批,没有主见迷失一批,亲人打击消沉一批,朋友嘲笑退缩一批,自己乱做阵亡一批,不去学习淘汰一批,学了不用滞留一批,自以为是作废一批。结局:剩者为王!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才能拥有别人不能拥有的!

小作者的经历很好地诠释了这段话。当至亲遭遇生命的暮钟,当生命写满疼痛,当日子迷雾重重……我们不能“病倒”,不能“消沉”,不能“退缩”,不能“消失”,不能“掉队”。当我们面向阳光,当我们充满向往,当我们汲取爱的雨露与营养,当我们张开奋飞的翅膀……我们能坚强,我们能微笑,我们能追寻,我们能搏击——我们是在“不能”与“能”的坚持中,奏响成长的乐章,并最终奏响成功的强音。

“没有人替你成长,除非你自己;也没有什么能打败你,除非你自己”“只要不折断自己的奋飞之翼,只要在不断翱翔,我们就有冲上蓝天的希望”,但愿我们能从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领悟中得到启迪。

(李睿)

愿时光待你安好

湖北荆门市龙泉北校九年级 张婉怡

指导教师王清效

就算成长的路上时时穿越疼痛,我也仍然祈求:愿时光待你安好!

——题记

我只是个青涩懵懂的初中生,以早出晚归的方式消费自己的青春。虽然将最美好的时光埋没在习题中,可如果日子能够一直这么重复下去,身边的人一直不变不老不散,纵使周而复始地度过这枯燥忙碌的生活,也满心欢喜。

可不知何时,最爱我的那个人变了。

像往常一样,放学后回到家,我同她打了个招呼。看见的,依然是那张阴云密布的脸:她不再美丽,头发披散零乱,面容疲惫憔悴,眼圈有青黑的暗影,对我绽开的笑容也不再热烈。她淡淡回应我一声,就扭头回房了——我的妈妈啊,俨然一副毫无牵挂临近崩溃的模样。我的心骤然一紧——实际上,每次回家见她,心都疼得一阵抽搐。

是不是每个妈妈都有这样不可理喻的变化?是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穿越这番痛楚?

踌躇片刻,我走过去给她最温暖的拥抱,撒起娇:“妈妈又做了什么美食?婉怡饿了!”可是,另一种声音撞得我的心生疼:“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变回来?”

她依然一副恍惚的模样。她仍旧疼我,但岁月的魔术刀在她身上刻出了衰老。她明显瘦了,身材有些走样;她的身体遍布疼痛的种子,那是她年轻时落下的病根;她开始胡乱发脾气,作息也无规律;她学会了刺耳的怒吼和放声大哭,嗓音中带着嘶哑和不可遏制的烦躁;她……有时候她真让我感到害怕,随后我又为自己的害怕而羞耻,她是我的妈妈!多年来一直为我操劳以至于苍老的皱纹在她脸上纵横交错,如今我竟嫌她丑!她对我的好,和她孑身一人遭受的艰难与折磨,就像胡适先生写的那般一“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我曾在日记中提到:“宁可肌体饿死,也不愿精神死亡。”现在看来,妈妈的境况就好像精神死亡了一样。为了使她宽心一点,每天进家门前我都要挤出笑容;见到她我总是用最热情奔放的语气说话;在饭桌前,我也尽量找些话题让她快乐……我深知她活得有多累,因为我目睹了她的辛劳。我深知她有多失落,因为我目睹了她在家中毫不遮掩的苍老,目睹了她在外人面前精心伪装的精致与高贵。家长会前,她要在梳妆台前折腾很久才肯出门;每次她来学校,都给我一种惊艳的感觉。同学们对妈妈的评价都是“十分美丽”“有气质”之类的话语,殊不知她们每说一句,我的心就下沉一寸,鼻尖酸涩感就重一分,挽救她的活力与开心的念头就强烈一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频频去旁边房间探视母亲,直到她感到诧异。其实,我只想跟她说一句始终没有说出口的话:“妈妈,不用害怕,女儿用成长陪你老去!”

妈妈,愿时光待你安好!

教师点评

习作“接地气”叙事,以敏锐的触角捕捉妈妈的变化,以多处短句细致入微、形神兼备地揭示妈妈特殊时期颓唐的精神面貌;“接地气”抒情,字里行间传达出浓浓的忧伤,蕴含对妈妈的深深爱意。写母亲,跳出为母爱唱赞歌的窠臼,洗尽铅华,展示最真实的“我”与母亲;写成长,一反师长以事明理的老路,不施粉黛,却直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作者写成长情真意切,读者品成长感慨万千。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祝愿:妈妈,愿时光待你安好!

(李睿)

猜你喜欢
爸爸母亲妈妈
我和爸爸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