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减弱语文教学中的瓶颈效应

2015-07-17 07:21陈玲肖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留白悬念

陈玲肖

摘 要:根据教学主体——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语文新教材特点,科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初步探索走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这一教学困境的种种可行性妙策。

关键词:激活思维;瓶颈效应;悬念;留白;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42-01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信息的容量越来越大,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瓶颈效应”,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局面。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现代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如何激活思维,减弱“瓶颈效应”,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走出困境,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妙策与大家一起探讨。

妙策一,设置悬念,诱发思维欲望。

1、“悬念”——汉语解释:挂念,欣赏文艺作品或影视戏剧时,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心理学解释:是指人对所学(或所见、所听)对象困惑不解而产生的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急切等待的心理状态。教育理论解释:“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它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焦虑心理,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

2、“设置悬念”——就是把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在前面已经给出,设立一个“关卡”,使学生急于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汉语中叫做“卖关子”,有的也叫埋下伏笔。导演在拍摄影片时,总爱巧妙地运用悬念,以吸引观众的眼球。那么教师——课堂上的“导演”,如果能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思维欲望。

不同的时机,设置不同的悬念,课中巧布悬念,拓展探究空间;课尾巧留悬念,延展课后思考。一老师教完《少年闰土》最后一节时,这样结课:“同学们,‘我和闰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十年后,闰土一见‘我就喊了声‘老爷,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通过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好的结课能给学生或震惊、或激奋、或沉思、或醒悟、或幻想,犹如曲终留下的袅袅余音。

妙策二,巧设疑点,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让学生能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设疑、质疑和激疑中学习新知。

一、任务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人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置一些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思维。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先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再了解小村庄最后一无所有的结果,在心理上给了学生巨大的冲击后,更引起了他们的深思——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一无所有了?学生心底的那股好奇心、冲动劲便油然而生,然后,带着这个问题,探究文本,寻求答案,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二、插图质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课堂训练方式,它的主旨是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及自觉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语文教材中都配有很多的插图,我们要处理好这些插图,把它们作为一个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对图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展开想象。

妙策三,内外沟通,构建思维网络。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语文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构建思维网络”。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呢?

三、思想教育与语言现实体验沟通——教育要实际

“人际沟通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意识交流及情感沟通。”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而教材中的语言文字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这里面蕴藏着他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意图。但有些话题或文章远离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有些远高于学生对生活体验的水平。如果单凭对语言文字的解释、分析;单凭教师对语言知识的介绍,要想让学生体味和认识到其中的思想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融进教材内容里面去,同时也把学生拉进去,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够让学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学科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教育。

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努力:一,必要的文化背景介绍;二,运用经验迁移,将学生与作者思想沟通起来。这种迁移,学生能感受得到,认识也深刻。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沟通——学以致用

要求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而且要关注现实社会,同时还要找到教材内容与现实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现实社会的某些人和事,提高课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同时使课本内容扩大,程度加深,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教学有关运动的内容时,本人结合在中国举行过的奥运会,要求学生例举获得金牌的奥运冠军,并用语文谈一谈自己崇拜的运动员及他们参加的项目,这样我们学习的范围就扩大了,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

参考文献:

[1] 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 《小学语文教师》2010.2.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留白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