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明理学缘何变成送命理学说开去

2015-07-17 05:58李苾莲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宋明理学变故

李苾莲

摘 要:我们研究历史中的理学和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历史、社会和哲学问题,这也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宋明理学;变故;送命理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73-01

一、“送命理学”的出现

每学期每逢有教师上“宋明理学”一节(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节),总能听到大家把“宋明理学“调侃为“送命理学”。此说法虽是调侃之词,但却表达了教师们在此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焦灼。

二、“送命理学”出现的背景

宋明理学,大致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在吸纳外来宗教佛教和中国土生土长道教的营养后,最终形成了精致完备的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它的形成,深化了传统儒学,巩固和凸显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产生了极其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因此,理解本节内容对整体上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之演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为何我们在教学中感觉有些为难,以至于变成“送命理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1、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思辨性,因而与哲学思维密不可分,这是“送命理学”出现的一个原因。

教材中提到的五位思想家之主张和观点,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的“致良知”等等哲学思想,主要涉及到客观和主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一些哲学概念,如果历史教师不运用这些哲学理论和常识,学生也没有哲学基础知识做储备的话,思想家们的主张,对学生而言,便觉得如游龙般迷离,无法捉摸和感知。如:对“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解释,虽通俗易懂,但有不同的理解。“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功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重重而入,层层递进。”(教材P13“学思之窗”语)这种获得知识,感悟智慧和道理的方法是带有科学精神的,属于客观的。但为何朱熹却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主要原因是,这里的“物”有不同的含义:其本意是“万物”;但在朱熹眼里,“物”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其思想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2、对宋明理学所蕴藏的哲学玄机挖掘的不深、不准,或照本宣科,或雾里说“花”,这是“送命理学”出现的又一原因。

如:教师们在说到王阳明“心外无物”的主张时,常常爱举“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的关系”一个例子(教材P18的“历史纵横”)。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重复这个故事,对王阳明的主张再不做深层地剖析和解释的话,学生会得出“王阳明也太傻了!”这样的结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这个故事里,王阳明认为山间的花树,当你看见它绽放时,它便明妍起来;而你看不见它时,其自开自落,没有起到明亮内心的作用,强调内心感知力量的强大和重要。在这个角度上,与“破山中贼易,颇心中贼难”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哲学家、思想家们真正的主张,便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甚至谬误,也歪曲了哲学家们思想之真谛。

3、对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的积极和激励作用,没有准确定位,这是“送命理学”出现的再一原因。

如:在分析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时,我们更多地强调其消极作用,如:强调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理学走向极端等等。反而忽略了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比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理学家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种境界何等磅礴,何等高远?这也正符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三、几点教学建议

1、结合一些哲学常识讲解,从宇宙观、伦理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逐一、对比分析主要思想家的主张,更易于学生理解。但不能简单地套用“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宋明理学的真正价值。

2、在讲解主要思想家的主张时,可简要介绍人物的主要经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但也要避免上成文学课,要重视人物思想主张出现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3、教师应该更多提倡宋明理学正面和积极的作用,激发学生内心中对宇宙和社会认知的渴望,把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己任,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并起到启迪和激励作用。

我们研究历史中的理学和哲学智慧,不仅在于了解它对回应与解决当时社会与文化问题作了怎样的解答,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对其分析来帮助我们思索诸如“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等对当代仍至为重要的历史、社会和哲学问题,这也正是理学智慧的意义所在。

让宋明理学展现其灼人的思想光彩,而不再成为“送命理学”吧。

猜你喜欢
宋明理学变故
宋明理学的美育之道
——《宋明理学人格美育论》评介
Finding shells on the beach海边捡贝壳
每天离梦想近一步
儒学发展历史简述
《平山冷燕》中的儒家思想
文化—文本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