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中的礼仪

2015-07-17 00:51佚名
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高声公共场所孙女

佚名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公共场所,家长们对子女经常要做这个动作:将右手食指放在嘴上“嘘……”这时,哪怕最好动的孩子,也会立刻安静下来。

其实,从孩子咿呀学语起,澳大利亚的家长便开始了“公众场合不能高声大喊,以免影响他人”的教育。但孩子有时高兴起来可能忘记这一训诫,这时,家长的提醒就显得十分必要。有一次,我到华人聚居区的坎布斯图书馆翻看《小熊维尼》画册,一位金发碧眼的小男孩趋前对我说了一句话,声音小得近乎耳语,我听了两遍也没明白。“这本书您看后请交给我。”也许是他重复时稍稍提高了嗓门,他的妈妈便做了一个“嘘……”的表示,男孩当即缄口,改用手势,直到我明白为止。

这种场景在澳大利亚随处可见。记得刚落户悉尼郊外贝尔蒙镇的一幢双层公寓时,由于还没进入“异国他乡”的特定角色,我进进出出仍像在国内时那样爱哼唱。那日,正哼着《铃儿响叮当》走下楼梯,却见楼下的英裔老太太惊异地从屋里探出头来,随即,她腋下又钻出两个好奇的小女孩,这时,我方才醒悟:“吵着邻居了。”马上掐断了歌声。

难怪老太太莫名惊诧,虽是近邻,但平日时,我们绝对听不到她那两个活泼可爱的孙女高声说话(当然也包括她),除在草坪上追逐玩耍时“放声”外,其余时间竞如“人间蒸发”似的悄无声息。据老太太说,为使孙女养成良好习惯,她把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致孙女的“行为礼仪”张贴在自家的墙上,要求两个孩子参照执行。这些条款多达三十二项,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关“声音”的规范,比如“就餐时,咀嚼食物尽可能闭合嘴,不发出大的声响,不高声说笑,不可嘴里塞满食物同时说话”;“进入安静场所脚步要轻,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说话、咳嗽或动作发出很大声音”等等。

如此的家教影响,使“公共场所高声说话会侵犯他人权益”的观念,逐渐融入孩子们的血液,即使他们单独外出,也能自觉控制声响。

由于成年人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一旦被噪音“侵扰”,也知道自我保护。年初,我们那条街搬来了一户韩国人,为了庆祝乔迁之喜,他们在自家花园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露天聚会,远近的韩国侨民带着礼物前来道贺。主人殷勤,客人高兴,大家在屋后的大草坪上载歌载舞,喝酒聊天,气氛热烈得就像开了锅的水。谁知道晚上十时刚过,便听到尖厉的警笛由远而近,韩国人因“噪声污染”影响左邻右舍的正常生活,被带到警署罚款,并写下保证书后才被放回。事后得知,原来是韩国人的小邻居、十二岁的孩子查理报的案:“我明天清早还要上学,你侵犯了我的休息时间,我不能不管!”

(摘自《小故事大启发》万卷出版公司)

留学日本的外甥女给我讲她看到的一个场景:商场中,一个小男孩儿因为妈妈没有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坐在地上放声大哭,他的妈妈没有哄骗、妥协,也没有打骂、拉扯,她只是站在旁边,嘴里说着“对不起”,为孩子的哭闹而不停地向大家鞠躬致歉。

这是我们很少见到的场面,妈妈不惯孩子,不满足他的无理要求,同时又为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向大家道歉。

同学们,想想我们平时在公共场所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因为你的言行妨碍他人呢?

猜你喜欢
高声公共场所孙女
《蝉》:居高声自远,餐露心自洁
老的定义
老的定义
高声诵读,文通字顺
为谁吃饭
有什么比我重要
防偷拍
广东:免费WiFi 3年内全省都有
美国一城市 规定体臭违法
词汇辨析aloud/loud /loud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