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力平电视舞美设计艺术初探

2015-07-18 12:05
演艺科技 2015年3期
关键词:舞美舞台设计师

方 军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上海 200040)

电视美术

丁力平电视舞美设计艺术初探

方 军

(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上海 200040)

阐述电视舞美的特征,分析著名电视舞美设计师丁力平的电视文艺晚会、大型活动的舞美设计特点和独有的艺术风格。

丁力平;电视舞美设计;大型活动;主题元素;形式感;视觉符号

1 电视舞美的特征

电视舞美是服务于电视文化的,是电视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舞台美术设计具有为舞台艺术服务的属性,电视舞美也理所当然地体现了电视这一文化介质的某些根本特征。

首先,电视本身具有快餐文化的特点,栏目往往更新较快;而多数情况下,通过电视直播或录播的大型活动及演出在现场只能完整地举行一次(戏剧演出即使场次很少,一般也不止一场)。这种显而易见的“流失性”,一方面给电视舞美设计师的创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也可能使一些设计师逐渐习惯于自我“模仿”与“抄袭”,从而丧失了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其次,与舞台上呈现的戏剧演出相比,电视节目(包括与其关系密切的大型活动及演出)由于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受到的各方面制约因素显然也就更多,艺术上的考量时常会由于各种原因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

再次,戏剧演出的舞美呈现通常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统合性等特点,因此舞美设计在现代演剧理论中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剧场写作”,是演出空间的直接创造者。而电视舞美则无法避免镜头语言的控制甚至是切割,如果不能有效地协调这种关系的话,电视舞美与镜头语言很可能产生相互冲撞的负能效应。上述原因导致:与戏剧舞美设计相比,电视舞美设计师更难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丁力平被公认为是有自己风格的电视舞美设计师,不能不说实属不易。

2 丁力平的艺术实践

丁力平是上海电视舞美设计界的领军人,在全国亦有重要的影响力,是业内公认的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电视舞美设计师之一。

丁力平自1976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进入上海电视台后,在电视舞美设计领域已执着地坚持了将近40年,这在全国同行中亦是比较少见的。

自从业以来,丁力平担纲的各类设计作品累计超过1 500件。庞大的作品规模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电视业在改革开放后的爆发式发展。丁力平主持承担的国际级、国家级及省部级大型舞美设计项目有: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闭幕式、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五周年庆典文艺晚会、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开闭幕式、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戏剧奖颁奖典礼等。此外,他还担任了大量电视节目的舞美设计工作。可以说,丁力平始终是中国电视舞美发展进程中的“在场者”,他的很多设计作品已成为行业内的经典案例。不仅作品数量多,丁力平对电视舞美的各种形式、类别均广泛涉猎并都能驾轻就熟,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著名舞台美术教育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周本义认为,丁力平的电视舞美设计打通了“技”、“艺”、“道”之间的界限,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设计风格。

作为电视舞美设计师,丁力平具有深厚的艺术人文素养,特别是相当扎实的绘画功底,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过个人油画展。丁力平早期绘画风格较为写实,后来逐渐转向了抽象风格的油画创作。绘画风格上的嬗变,也与他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刃有余的设计思维形成了有机的对应。

丁力平的设计中,有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境界。“无所不用其极”,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择手段”地将自己的创意构想生动、完美地呈现出来。周本义曾指出,丁力平能做到“无所不用其极”,与他早年接受的专业教育有关。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的教学特点是不仅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去想象,还要求学生把所想的东西做出来。舞台美术呈现的是一个高度视觉化的世界,它很“虚”,因为上面相当多的东西都是假的;它又很“实”,因为上面的一切都会被观众和演员看见、审视、感知。舞美设计相较于其他领域的设计而言,审美功能、观念功能大于实用功能。由于较少受实用功能的制约,舞美设计在手段和材料的选择上相对更加自由,使学生可以去尝试各种手段,采用各种材质,这便是“无所不用其极”。当然,在“自由”的前提下,个人能力上的差别实际上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在丁力平设计的作品中,有一项是某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开幕式的舞台上共出现了七块屏幕,分别投出电影节七位国际评委的影像。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整体效果似乎还流于一般。作为舞美设计,丁力平巧妙地将七块屏幕用有机玻璃包围起来,如同七根透明的立柱,产生出折光效应。于是,光影世界的神秘与变幻加倍地呈现了出来,七位评委的形象在有机玻璃的折射中若隐若现,为观众留下极大的期待。在部分电视栏目中,他还使用了泡沫材料进行制作,成本并不高,却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都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境地。

丁力平同样对现代科技有很强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他的设计不仅具有建筑感,也多带有工业感。丁力平对现代各类材质材料的巧妙应用,即可被看作是工业感的表现,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工业化的产物。除此之外,丁力平的设计作品中,还时常有工业化的线条。他所喜爱的现代线条,便明显带有工业线条的特质——简洁、流畅、洗练。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往往具有这样的线条,丁力平的电视舞美设计亦有所体现。

3 丁力平舞美设计风格分析

丁力平以其对时代整体风貌的敏锐把握,以及优秀的专业素养,加之长期不懈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电视舞美设计风格。

3.1 准确把握主题,精妙提炼元素

丁力平在电视舞美设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演出主题的解读,并能极为敏锐地提炼、抽取其中的主题元素,以简洁凝练的手法将主题元素转化为一定的视觉符号,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说戏剧舞美设计通常以完整的人物、情节以及具体的情境为出发点和主要依据的话,那么电视节目以及直(录)播的大型演出能够提供给舞美设计师的,往往只有主题。而且,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之下,演出的主题并不直接呈现,需要设计师与导演共同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与开掘。比如:同样是国庆晚会,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与五十周年虽然在主题走向上基本一致,但六十周年又如何在五十周年的基础实现一定的突破而不是前者的“重复”,却是要求设计师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与艺术感受去深入思考的。

以2004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开幕式为例,丁力平从“茶香”的主题出发,选取的全部是与茶文化相关的主题元素,如:茶树、茶亭、茶桌等等。可以想象,这些主题元素虽然都围绕着“茶香”这一个主题词展开,但如果组合不当,就可能失之于散乱。丁力平在构思时,将这些主题元素全部结构在了幽远的意境中:静谧的夜晚,月照茶树,茶亭、茶楼、茶室远近交错交织,仿佛到处都是四溢的茶香,好一幅和谐醉人的“品茗图”(见图1)。显然,丁力平所作的电视舞美设计,决非主题符号的简单堆积与铺陈,而是精心构其形、造其境、展其意,甚至可以从中读出一些人物与故事。

正是基于对演出主题的精准把握,对主题元素以及与之相关的视觉符号的精妙掌控,丁力平的电视舞美设计总是丰满却不花里胡哨。

3.2 形式感独特,视觉形象鲜明

作为舞美设计师,丁力平非常注重作品所呈现的形式感。形式感决定了舞台上最直观的视觉形象,也是一个舞台设计作品是否有动人之处的奥秘所在。舞台上那些令人为之“眼前一亮”的东西,往往就来自于恰到好处而又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感。

笔者认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沪上的经典电视栏目“60秒钟智力竞赛”中,丁力平对于形式感的驾驭能力便已初步显现(见图2)。根据他的设计,每位参与答题的选手轮流坐在一把能缓缓升起的椅子上,当椅子升到位后,从正面角度看,答题者就如同被“框”在一只巨大的60秒钟计时器内,紧张的计时答题过程便由此而展开。答题选手因被“升”起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全场的视觉焦点,这一形式所营造出的紧张、刺激、神秘、新鲜、兴奋,直到今天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丁力平为这场青年学子的体育盛会设计了“扬帆启航”的主体形象(见图3)。在形式感的把握上,显示出了丁力平深厚的艺术功力。四道分别排列在舞台两侧的青春之“帆”,并没有以写实的方法加以构造,而是采用现代构成方式,将金属材质以轻盈的斜体上扬的姿态营造出律动感极强的“冲锋”之势,象征青春的力量正冲破一切阻碍,向着梦想与辉煌行进。如此强烈的形式感令人过目难忘。

同样是大型体育赛会,2005年举行的第十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上,丁力平在国内舞台上首次采用了铺于地面的大屏幕,表演者从威亚设备上降下,缓缓落到大屏幕上,大屏幕顿时如平静的水面荡漾起层层美丽的涟漪,全场观众为之而震撼。连通常被忽略的地面都能产生艺术设计语言,这种极为新颖独特的形式感,在十年前给国内观众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从形式感上说,丁力平最被广为称道的案例还是他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演出设计的一个创意。舞台中央十二位少女怀抱琵琶,十位拉小提琴、两位弹竖琴的少女,都是‘悬空而坐’,身体全无依傍。琵琶少女们站起来旋转180度后再次‘坐下’,右腿还搁在了左腿上(见图4)。丁力平为此解释,这个节目“原本是想把中国的民族音乐展现给世界,但是这样一种传统形式在很多大型典礼上都用过了,我就参考国外的一些行为艺术,利用杠杆原理,在演员腿部制作了一个悬空支架,从而产生了特别的视觉效果。”①毋庸置疑,“半坐空中抱琵琶”这样一种别致新奇的形式感,使大型演出中司空见惯的民乐表演变得如梦如幻,实现了“奇”与“美”的统一,颇有惊艳的效果,甚至令人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丁力平作为舞美设计师提供给演出总导演的,充分例证了成熟优秀的舞美设计师本身就是演出的重要创造者之一,不仅是演出的整体空间,也体现在丰富的视觉形式的构想之中。

3.3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刃有余

丁力平的电视舞美设计充分体现了融古今中外于一体的海派艺术特色。这一特色使丁力平的舞美设计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同时,更具有大气、精细、雅致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技、艺、道”的统一。

在2014上海新春京剧演唱会中,丁力平的舞美设计采用了中式造型并带有雕饰花纹的立柱元素(见图5)。中式立柱大气稳重,很适合用来结构舞台。但是,丁力平并非直接将立柱搬上舞台,而是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赋予了这些立柱透明及半透明的膜,使立柱在光的照射下剔透玲珑,一改这一元素如果应用不当而可能产生的沉重与刻板,极具装饰性,也很有现代感,且丝毫没有削弱欢乐喜庆的气氛。同样,他在某台演出中使用的大红灯笼,乍一看是传统符号,细细品味却布满重新设计过的现代线条。这些设计上的巧思妙想,都使演出既呈现中国气派,又具有海派灵韵。

2014年5月,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以及多国元首出席观看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文艺演出中,丁力平作为领衔设计师,大规模地使用了数字媒体等现代手段凸显中国元素(见图6)。“在《江南如诗》的评弹表演中,一段全景式的巨幕彩墨动画出现在晚会现场,石桥、柳丝、微雨、少女,舞台上移步换景,与评弹艺术家的温婉唱腔交相辉映。与此同时,在虚实互动的一面扇形造景墙上,出现了琵琶演奏家、伞舞演员等,借助全息成像技术,真人与幻影实现了同台表演。观众评价说,现场没有魔术,却胜似魔术”。②

需要指出的是,丁力平的电视舞美设计同样不乏强烈、鲜明、炫酷的抽象化设计。早在1997年亚洲音乐节上,丁力平就运用了大量不规则的螺旋式柱体,以呼应现代音乐的节奏感。这类作品同样是丁力平设计中值得关注的一部分。

更为可贵的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年代以及电视这个迅速变化的行业中,丁力平的设计却透露出一股深沉隽永的书卷气,甚至带有一种诗人般的气质。他始终保持着艺术探索与创造的激情,将每件作品都当作艺术品,而不是职业化的任务来对待,并把这股激情融入简洁流畅的创作风格中,使其作品自始至终都流淌着灵动之气,美学意蕴丰沛。

4 结语

丁力平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舞美设计体系:在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构架定位问题,包括怎样使设计符合主题要求氛围,以及与场地场景的关联协调。其次是对基调的定位,包括空间和空间尺寸的把握,以及对整体造型适用度的判断。再次是造型的基础构成问题。最后是设计中的形式体现问题,由风格的表现、层次的分布以及细节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构成。善于把握主题并物化为生动的视觉符号,营造恰到好处又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形式感,巧妙地融汇现代与传统元素,正是他的电视舞美设计魅力所在。

注释:

①见2011年10月30日《天天新报》《丁力平:舞台设计最关键是创新》一文。

②见2014年5月20日新华网《千里万里梦相随——亚信峰会文艺晚会传递亚洲团结和谐信号》一文。

方军,上海戏剧学院创意学院党支部书记,副教授。专业方向为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与新型演艺相关的设计学研究,连续数年为《上海文化漫步》撰写“文化创意产业篇”,是《上海文化年鉴》“文化创意产业”等条目撰稿人。兼任上海戏剧学院“演艺 设计 新媒体”学刊《E演》常务副主编。

(编辑 张冠华)

First Exploration of Ding Liping's TV Set Design Art

FANG Jun
(The College of Creative, 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Shanghai 200040, China)

The paper stated the feature of TV set design, analyzed the artistic style of set design production in the field of TV show, big-scaled performance, which designed by Ding Liping.

Ding Liping; TV set design; big-scaled performance; theme element; modality; visual symbol

10.3969/j.issn.1674-8239.2015.03.011

猜你喜欢
舞美舞台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我是小小设计师
蔡春山舞台美术作品选
设计师访谈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论张曼君导演的现代戏曲舞美观念
在空间中寻找戏曲的现代样式——专访上海京剧院舞美设计师徐鸣
推荐一个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