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研究

2015-07-20 02:49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3期
关键词:相关者利益专业

赵 欣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规模,这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但由高校教育普及化衍生出来的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市场需求差距增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岗位设置及岗位需求无法衔接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高等学校在培养高学历人才时,除了要通过课堂途径向大学生传授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重视学生技能养成。

一、高等学校管理类学科实践的特殊性

市场经济时代,劳动力作为资源禀赋,必须要进入市场进行检验,才最终能够被市场认可。因此,未来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须要从承担社会分工的角度,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实践性复合人才。

管理类学科主要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类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具体专业背景不同,但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以掌握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提高生产力的。

目前高校学科设置中,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其下辖15个二级学科。从学科设置情况来看,未来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工作岗位。从管理类专业的性质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使学生掌握管理类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对管理类实践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以致在就业之初就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

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工作经验与能力也是制约校企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就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这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核心部门,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理论知识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刚刚初出茅庐的大学新人是很难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岗位,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的茫然与困惑。

二、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实践教育不仅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环节,也是验证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及其实现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也应看到,当今的教育不再是以往那种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发展个体,教育主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主体,它具备与汽车、旅游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具备的产业发展特征,其中教育产业链的形成,要求学校从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安排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诉求更要求高等学校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发展,谋求实现最大目标。在高等学校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而在三者之间,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也都关注并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及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设置和改革。

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的《牛津词典》,其本意是指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a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后来利益相关者逐渐开始被经济学者运用于企业与战略管理等相关领域。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此后弗里曼等管理学家相继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发扬,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被归结为利益相关者。

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领域,伴随其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关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国内外研究日益丰满,诸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学家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认为学校成长的关键是必要的内外部合作,高校须转变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校教育推动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产生更多的用人需求。

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围绕学生与学校组织存在的教师、家庭、企业、公共部门、传媒、社区等个人与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尤其是高校的实践教育中更离不开与组织内外相关者的联系与沟通。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从3个属性方面利用多维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层次分析,按照其合法性、权利性和紧急性由高到低进行赋值评分,分值最高的利益相关者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属性特征;其次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也称重要相关者;最后是潜在利益相关者也称边缘相关者。

按照此分法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中,其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相关者,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企业(用人单位);预期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行业组织、政府部门;潜在相关者,包括高等学校、社会、媒体等。

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网络构成

四、结论

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等学校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实践教育如何顺利开展,尤其是对管理类学生特殊的专业背景,就业现象成为此类高等学校关注的热点和急须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与就业实践对接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学生不再是教育的孤岛,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会帮助我们理清各方诉求,最终实现高校实践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相关者利益专业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利益链与新垄断
国有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