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场景研究带您走进APPs教学的世界

2015-07-20 23:42杨晓哲孟延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与学微信探究

杨晓哲 孟延豹

前言 :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笔者选择了几个典型的在教与学过程中成功应用教学APP的案例进行了简单的剖析,试图从几个微观的视角来探究APP究竟怎样和教与学深度融合,真正给我们教学带来变化。

本文中,笔者想换一个宏观一点的角度,从教授与学习应用场景角度,整体地分析在技术条件下重新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过程中,如何选择、应用教学APPs,让我们的教与学方式更加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对APPs应用于教与学方式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几个如何将APPs深度应用于教与学非常关键的点。

第一,应用于教育的APPs,实际上是应用于教与学的各种软件应用的人机交互界面的统称,其核心是支持某个教与学应用场景的应用模式,其中包括该场景下的业务模式与流程、数据交换规则、互动规则(包括人机交互,以及人—机—云—机—人的网络交互)。其实我们常见的各种教学平台,就是各种教学应用场景的集合。

第二,一提到APPs,大家容易想到移动终端软件应用,但其实这是不完全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苹果手机以及iPad等移动设备的应用商店叫APP Store,而苹果台式机、笔记本的应用商店,也叫APP Store。因此,应用于教育的APPs,实际指的是分布在多种终端技术环境中的教育教学、学习等业务功能的软件应用载体。各种终端由于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生,如笔记本上的Office软件,由于比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上的Office软件在文档的录入场景下更方便快捷,因此,利用笔记本中的Office软件进行大规模文档录入、分析等更适合这样的应用场景。

第三,教育内部利用行政推动的很多教育信息化项目中,由于对应用场景研究不够,大部分的APPs在易用性、界面友好性等方面做得远不如互联网的相关产品,因此在使用效果上,这些专业的教育APPs产品,还不如微信、QQ等日常应用产品。

第四,当前,苹果APP Store以及Google play上的应用数量都已经超过了120万,而其中教育类的应用基本在15%左右,也就是十几万种教育应用,这其中还不包括像微信这样没打着教育标签,却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的应用。据新浪网统计,截至2014年底,仅我国国内研发的教育APP总数量已超过7万个。而作为进入数字化领域的教师,如何快速检索到自己的所需,如何选择、取舍、建立应用与学科之间、应用与应用之间的关联?这是广大教师将APP应用于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五,APPs应用于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应该是教育新课改中的一部分。

教学APP的途径

在过往的经验中,教师应用的APP主要来自四种途径:①教育主管部门的信息化项目推广,如应用于教务管理、数字化校园等相关的应用;②应用研发机构线上或者线下的推广活动,如沪江英语、猿题库等基于互联网运营的应用;③一些教育信息化从业者的宣传介绍,如杨晓哲博士,以及“iPad教学资讯”等自媒体;④和身边的同事、专家相处学习得来。

这四种途径其实代表了当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四种常见驱动力:①教育信息化国家政策的行政驱动;②社会教育机构的市场化驱动;③高校、科研机构及个人的科研、课题驱动;④教师自身发展需求或者好奇心的驱动。个人认为当前最难发展,但未来最有价值的驱动就是第四种。前三种驱动力都是为了推动第四种驱动力。

场景划分不同的教育APPs

将APPs深度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分了不少派系,其中最著名、最常见的是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对教育APP进行功能场景划分的方法。它主要是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层级,提出在每个层级上相对的APP。而国内当前比较流行的,是侧重于iPad、手机等移动终端应用于教学的移动性学习场景划分法。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把教育APPs划分为以下几类。

1.搜索技术

移动终端很大的一个功能是搜索和定位功能。GIS系统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可以快速地将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者关联起来。“应用暨连接”,除了定位之外,语音识别技术逐步可以识别语言并按照语言去识别声音、变成文字,如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YLAB,我看到有的研究生在研究手机自动识别鸟声,这样在将来带着手机就可以识别身边不认识的鸟、兽;还有相应的APP,让我们利用手机拍摄一座建筑物或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将建筑物在搜索引擎中识别出技术原型,这样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用手机摄像头对着一个博物馆,现实增强学习就会像谷歌眼镜一样将文字说明叠加到图像上面。此外,随着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性学习将虚拟和实体资源紧密连接在一起。

2.社交网络

当前利用QQ、微信社交网络应用进行资源分发、学习组织、协作学习的例子已经很多了。

3.位置学习

移动性学习不仅适合浅阅读模式,也适合深阅读模式。例如,微信圈中最近出现了不同风格的专业科普网站,如果壳、科学、赛先生、大象工会等,微信的文章正在变得越来越长,而专业性和深度也越来越深。移动性学习提供了将浅阅读变成深度学习的可能性。

4.手持记录

移动时代的标志就是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间已经超过电脑终端。一个手机不但记录了一个人绝大多数的行为,还能将电脑的行为归集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手机还记录了位置信息。大数据教育的难处在于数据的产生和汇集,而移动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广泛的应用可能。

杨晓哲博士的场景分类法

1.创设情境

APPs通过图像、音频、视频以及互动媒体,很好地创设了惟妙惟肖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学习场景下,能够更好、更快速地掌握知识。例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APP,通过多角度的呈现,让学习者身临其境,不仅可以看见视频、听见声音,还可以同步看到曲谱,以及不同乐器相互组合的不同时序(如图1、图2、图3)。

2.辅助诠释

有些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某个问题,可以采用一些APPs帮助我们更好地诠释问题。例如,小Q画笔,直接对图片进行标注说明(如图4)。

再如,化学元素APP,该应用中每个化学元素都可以点击展开,展开后可以看见该元素在哪些物体上的具体应用,以及该元素的结构和对应的化学实验等(如下页图5)。

3.自主探究

好的自主探究类的APPs大多具备非常好的互动性,且很好地利用了虚拟仿真技术,这些APPs可以让我们进行某个专题的深入探究。例如,Algodoo,该应用是一个典型的物理学科自主探究的应用,不仅可以轻松搭建各种物理情境,还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分析,改变各种参数。它看上去像是在搭建一个个游戏场景,但却可以实打实地进行实验探究(如图6)。

4.交流分享

社交级微信、微博等依旧是APPs里面特别适合分享交流的软件。随时随地组建一个项目微信群,已经成为分散化协作的最佳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的APPs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与分享功能。例如,多人在线文本编辑器&即时通讯工具——Quip,不仅提供多人实时同步输入服务,还提供团队内实时通信服务。Quip多人共同编辑文档的典型场景是在文本编辑器中,多人同时输入,当有问题需要讨论时,在通信框中又可以实时交流。Quip的用户主页更适合团队协作使用,如图7所示,用户主页右栏是文档及文件夹图形化列表,左栏是动态信息流。

5.碎片化学习

现在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在信息化时代,我们都具备大量的碎片化时间。这些碎片化时间过去一直很难被用于沉浸式学习,而现在,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和相对应的应用程序,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去实现这种功能。例如,微信公众平台与朋友圈,这恐怕是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最常用的方式。不仅朋友圈有助于加强我们的情感交流,而且微信里的文章也有助于我们把握即时、有效的信息。

但不得不说的是,一旦你认为哪一篇文章很好,还没有看完就收藏了,那么你基本不会再看它了。这种过度碎片的学习将很难有意义。因此,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碎片化学习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做些调整,如你可以给手机里不同的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定位,哪些公众平台是你快速摄取信息的平台,而哪些平台是你深度阅读的平台。有了准确的定位后,这样的碎片化学习才会变得更有效。

表面上看,似乎创设情境和辅助诠释偏向于教使用,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和碎片化学习偏向于学使用。但是,当设备属于每个人,APPs随时随地都可以接触到的时候;当教与学变得模糊,学生需要不断感知并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五大板块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呢?

后记

杨晓哲博士总结的这五大场景,虽然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但主要是要求教师从“如何教”向“站在学习者角度支持学习”方向发展,从传递内容向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教师通过互联网不仅建立了新的沟通空间,使师生之间有了多向的交流途径,而且可以突破面对面时间的有限性,关注到每个孩子,在另一个维度建立和每个孩子彼此信任的渠道。教师利用APPs可以突破传统文字、图片很难重现真实情境的尴尬,让学生在真实和虚拟的体验中进行探究、进行对话,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多维度地探索问题,而非重复标准答案,而且能教会学生如何在碎片化时代进行探索、思考,从而鼓励他们多样化地创造和分享。

当然,这些分类法只是协助教师们走进APPs的应用场景,而真正好的应用将来自于每个教师站在技术的角度,对教育的重新思考。

猜你喜欢
教与学微信探究
楷书的教与学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设问引导探究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微信
微信
微信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