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高校信息化教学策略与应用研究

2015-07-20 23:42刘邦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微课教学模式

刘邦奇

摘要:微课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体现和应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形式。文章阐述了微课产生的背景、特征和作用,重点讨论了基于微课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资源共享的对策与应用,为当前高校开展微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关键词:微课;微课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1-0114-03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走进教学、走向融合,电子书包、慕课、微课教学等不断地向我们走来。微课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但目前国内微课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应用于不同教师或学校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观摩学习,而在课程学习、课堂教学主渠道全面有计划地应用得还不多。因此,正确认识微课教学的内涵及目标定位,探讨基于微课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变革的对策,建立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微课”为新的教学载体,突破传统的理念和模式

1.微课的概念及发展

所谓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课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等风起云涌,微课是微时代在教育领域出现的新事物。目前,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实践在国内外开展得如火如荼,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成功举办,全国参与比赛的高校超过1600所。

2.微课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理念和模式

微课的产生和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符合信息时代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和当下“微”时代的要求。它的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主题突出,在学习上更灵活、更便捷,提高了认知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短、平、快”的需求。

3.微课教学将引发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模式下,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学习,教师集中讲解。而在互联网时代,学校以微课为载体,将过去四五十分钟一节课分解成多种类型、10分钟左右的“微课”,统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混合式教学、个别化学习,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将会越来越普及,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资源共享以及教学评价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以服务学习为核心,促进学生“学”的方式变革

1.学习内容的重组——建立系列化的微课体系

实施微课教学,首先要对微课内容进行规划组织,面向学习者,从学生知识学习掌握的实际过程出发,精心设计,建立讲授型、辅导型、作业型等系列化的微课体系。“讲授型”微课主要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如教学中重点、难点、关键点内容的讲授。相对于一节课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的传统课型,“讲授型”微课内容精简、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辅导型”微课针对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精讲解题方法及过程,并与相关知识点对接,达到“释疑”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疑点。“作业型”微课主要指各种练习、作业,类型上有书面型(如习题)、专项型(如阅读、练笔)、实践型(如实验、实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学习和拓展训练。系列化微课强调了内容与知识点的挂接,实现了学习、考试、作业过程的交互与推送,构成了“闭环”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从新课、考试或作业任何一个节点进入学习,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形成了完整的微课内容体系。

2.学习环境的改变——支持碎片化、混合式学习

微课教学使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利用任何移动终端上网,随时对教师上载或推送的微课进行学习。微课内容的碎片化和时间短正好满足了学生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进行学习的需求。学生可以实现课内外混合学习,在家通过在线观看微课视频学习新的知识,在教室里与教师一起开展研讨,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颠覆了传统教学组织流程,实现了翻转学习,构成了混合学习的重要模式。在假期,所有学生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不足,通过互联网访问教师专门录制的“辅导式”微课资源,接受在线课外辅导、在线家教,进行自修学习。

3.学习自主权的回归——实现主动、快乐学习

微课教学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优点,它更强调人性化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统一的计划进度,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主动地、自主地安排学习,也可以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挑选自己喜欢的教师的微课观看。微课能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根据个体差异,学生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对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重复观看,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微课教学更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人性化发展,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4.学习效率的提升——从个别化学习到减负增效

例如,在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有的学生错了5道题,有的一道题也没有错,可过去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会从开始讲到最后,很多学生只能陪着学、陪着看,效率极低,既浪费了时间,也增加了学习负担。而利用微课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把所有试卷分解成一个个小题,在课下进行逐一讲解,并录制成一个个微课,上传到学校的网络上,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别化学习,错5题就看5题,得满分的就一题也不用看。微课教学平台还具有成绩分析功能,能针对所有的考试卷,自动分析出学生在各个知识点的错误率,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把在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率相对较高的知识点,或者是在教学当中出现缺陷的知识点,由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

以改进课堂教学为宗旨,实现教师“教”的方式改变

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微课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和拓展。信息技术虽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但可以改造它,促使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发生重要的转变。微课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了集“上课、辅导、教研与微课制作”一体化的移动教学功能,该平台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补充、到融合、到突破,将带来教师“教”的革命。

1.教师教具的革新

传统课堂的教具是黑板、粉笔、尺、规,后来增加了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仪,教师坐在讲台上,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但这些课件是“死”的,必须提前做好且课上不能修改。微课教学平台使板书教具发生了根本变化,电子白板、激光笔、电子橡皮代替了传统教具,教师上课的工具可以是一部手机或iPad,板书可以“嵌入”式书写,也可以通过iPad端的电子白板书写,通过多屏互动进行呈现。教师在iPad上写的每一个字母,就同步出现在多媒体电脑屏幕上,传输、呈现非常及时,让传统的PPT课件更加开放与自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互动的变革

微课教学让课堂上的教学互动能更好地实现,也更有效。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拿着书本对着学生讲,现在可以走下来,教室处处皆讲台,学生也不需要再上讲台。教师改变了过去高高在上的方式,与学生“地位”平等,真正融入学生中间,教学更“亲民”、“民主”,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过去书写板书时“背”对着学生,不知道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情况,现在拿着手持工具进行电子板书,“面”向学生,与学生共同观看板书内容,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学互动更容易。

3.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大课)中引入微课教学,通过微课与大课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教学模式,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方面,在“大课中展现微课”,把微课作为大课中的一个环节和过程,巧妙地将大课的知识点进行分解或化解,分解难点,化整为零。另一方面,在“微课中体现大课”,在微课中突出了大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体现了大课的特点和要求。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可以制作多种类型的微课资源,按内容可分为导入类、讲授类、探究类、合作类、实验类、复习类、练习类等类型,满足了不同类型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4.教研方式的创新

微课教学对教师的微课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ICT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微课将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微课内容的碎片化、时间短,微课终端的手持式、移动化,也十分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实现教研方式的移动化、碎片化。

以资源再生与分享为重点,构建良性教学资源生态

信息化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是数字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区别。高校利用微课平台,依靠广大教师制作校本“微课”资源,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资源再生和优质资源的共享,将逐步形成良性教学资源生态环境。

1.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挥教师的“草根”作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校本教学资源,是由教师自主制作的、自下而上的、草根化的资源,具有很强的再生性。因此,必须把校本微课资源的生长作为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依托专业化的“微课教学平台”,微课资源的生长机制体现了Web 2.0的思想,符合互联网内容生成的一般规律,即用户生成内容,教师既是微课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微课的制作者,从而有利于向校本教学资源的良性生态化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动态增长和扩展

在微课教学的过程中,“微课”资源的核心内容是微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具有校本特色和再生功能的“微课”教学资源生态环境。一堂课上完,包括教师写的每一个字,甚至是学生的每一道答题,都可被录制下来,形成新的教学视频资源。它既可以下载,也可以上传至网络,使校本化“微课”资源得以动态增长和不断扩展。

3.在分享中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

信息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交流共享上,传播使用的人愈多,其价值愈大,学校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也是这样。例如,将一些重点高校主干学科的部分典型例题的讲解语音、视频、动画上传,微课资源全部在互联网上公开共享,全国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观看,大大拓展了学校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空间和时间,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教育同行,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资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张明昕.微课与翻转课堂浅析[J].大学教育,2013(12).

[3]张铭——唱响中国MOOC的前奏[J].计算机教育,2013(20).

[4]徐.微课在数据结构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下.

[5]梁俏,林琼.微课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下.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微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