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俄关系谈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构想

2015-07-25 15:40刘明德李维妍
党政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能源安全新能源

刘明德+李维妍

〔摘要〕在国际政治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与朋友,中、美、俄之间尤然。摆在眼前的现实是,美国与俄罗斯都极力遏制中国的崛起。而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进口依赖日益严重。当前我国面临能源安全风险,在能源的供应、运输、消费方面主要受到俄美两国制约,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保障能源安全,我国需要主动进行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倾全力发展新能源,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其战略是由初步替代到半替代最终完全替代这三阶段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中美俄关系;能源安全;新能源;战略构想;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5)04-0114-08

一、 前言

发源于欧洲的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化石能源时代,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196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首次超过煤炭并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随着能源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之间的能源依赖不断加深,1973年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给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

保障能源安全需要在能源的供给、运输、使用、消费中充分确保安全,不仅需要获得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足量能源,而且还要保证未来的能源需求。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能源的开采、运输到使用无论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创伤,能源对社会安全的影响在近年来越来越凸显。

当今所有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能源也早已涵盖民众吃穿住行的各个方面,成为每个个体必须的物质依赖。一旦出现能源供应不稳现象,从交通物流到汽车、服装、家具、涂料等诸多行业,从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到商品价格都会受到影响,给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近年来,“油荒”“气荒”出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全国各地加油站车辆爆满,甚至需要经过彻夜的等待才能加上限购的汽油柴油;在浙江宁波,甚至发生了200人手持铁桶为了抢油大打出手的事件;由于第二天油价即将上涨而通宵排队加油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一些城市,缺油缺气现象再加上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的雪上加霜导致生产服务的整体瘫痪,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在价格方面,由于我国对油气等主要能源的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国际价格的波动必然影响国内油气的价格水平。随着油价的上涨,物流交通行业以及相关原材料的价格也在攀升,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影响了居民购买力、生活质量、生活水准,还可能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因此能源的供应与价格稳定是关系着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的大问题。

当下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生态保护、文化存续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国进入了社会风险高发阶段,能源安全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安全影响因素,保障能源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 中美俄的能源蕴藏

能源作为一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安全的基本物质保证,特别是石油资源已不单单是一种能源及普通商品,更成为了一种政治商品和权力工具。在多国博弈的政治舞台中,石油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标的,既充当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又是政治斗争的根源。作为当今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的三个大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免不了相互竞争,而中国有着比俄、美更严峻的能源形势、更迫切的能源需求。

俄罗斯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是能源大国(表一),其能源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4,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其收入占联邦财政收入的近一半,能源出口创汇额也占到了全国的一半。因此,能源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也是俄罗斯外交的重要杠杆,从苏联时代到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利用其庞大的油气资源储量及其生产、出口能力推行了不同倾向的“能源外交”政策,以谋求自己的利益、确保国际地位。随着近年来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价格的不断升高,资源丰富的俄罗斯迎来了大国回归的契机,能源已成为振兴俄罗斯、改善自身地缘政治安全环境、遏制独联体离心倾向及迫使欧美国家忌惮的战略武器。

美国也拥有丰富的能源储量,其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在世界排名分别是第一位、第十位和第五位,煤炭储量占世界的27.6%,石油储量占世界的2.1%,天然气4.5%,但美国的能源,特别是美国消耗最大的石油资源大量依赖进口。美国将能源安全视为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逐步建立较完备的能源安全体系,并延伸为美国全球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美国的能源安全形势稳定:虽然美国一直是世界前列的能源消费、进口大国,但其拥有多样化的进口来源且分布较为均衡(图一),近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的动荡局势并不会为美国带来供给上的困难。而且美国的石油供给主要集中在其周边地区,在2012年美国从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中南美洲进口的石油总量就占到了其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56.4%),选择周边国家供应能源有利于提高石油运输渠道的安全性。此外,随着近几年来美国海上石油和页岩气开采、绿色能源比重的不断提高,其本土的油气供应能力得到了加强,美国的石油依赖程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在2000年高达63.66%,2009年则下降到了57.69%。

相比美国、俄罗斯,我国的能源安全最为迫切可忧。首先,资源储量(表一)上,虽然中国能源资源也不少,但与美、俄相比,既在绝对数量上落后,人均拥有量更是稀少。以石油而言,俄罗斯的人均储量达到613.38桶,美国人均也有112桶,而我国人均只有12.87桶,换言之,俄罗斯的人均石油储量是我国的47.7倍;在天然气方面,俄罗斯的人均储量达到231,690立方米,美国的人均储量28,205立方米,而我国只有区区2,306立方米,也就是说,俄罗斯的人均天然气储量是我国的整整100倍。由于我国缺油少气,所以必须进口大量油气。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腾飞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我国能源需求量与进口量必然日益飙升(图二),且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单位GDP的增长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需求的增加给我国的能源供给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中国对外的能源依赖十分严重:在1993年以前我国的石油尚能自给自足,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国际上将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视为“安全警戒线”,从2009年起我国已连续5年超过警戒,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左右(图三),而且,依存度可能还将上升。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的能源供给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以进口最多的石油为例,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中东国家(图四),在排名前十位的原油出口国中,除去俄罗斯、安哥拉以及委内瑞拉,其余7个均为中东国家。由于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到了世界总量的48.4%,石油产量占全球的32.5%,这便注定了中东地区难以安宁,再加上这一地区自身的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以及境外势力的干涉,动荡的局势随时能够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和世界经济。此外我国进口石油的运输路线也充满了风险,航运要道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都不是我国所能控制,再加上中东地区常有恐怖袭击、海盗猖獗,都使我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难以掌控。

三、 中国能源安全受制于俄美

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逐渐形成,如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继承了过去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的大部分力量,中、美、俄三国在各项事务中展开竞争,而石油资源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了三国博弈的焦点之一,美国与俄罗斯都通过各自的能源战略挤压中国,目前的现实是,中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上缺少发言权,能源安全受制于美俄。

美国在全球推行能源霸权战略,其主要手段包括能源外交、控制能源产地、控制能源通道、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石油美元机制等。中美两国原本就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将中国视为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潜在威胁,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能源威胁论”,并通过全球战略对中国进行遏制,目前美国是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最大威胁,它主要通过控制能源供给、运输、价格对我国施加影响:

1.美国控制着世界石油的供给。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够离开石油。美国以几乎遍布全世界的强大军事力量为后盾,通过经济、政治、外交、技术等方式对中东、中亚、非洲等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进行控制,直接威胁着我国主要石油进口产地的安全。在对与自己敌对的国家或地区,美国也可以通过影响世界石油产地的出口调节石油产量和价格。

2.我国的海上油气运输受到美国制约。美国早在1986年制定了控制世界上16条战略水道的计划,其中包括对中国海上油气运输至关重要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在2004年,位于新加坡的美国樟宜海军基地正式启用①,增强了美国对马六甲地区的控制力。根据美国国防部《2013年军事与安全发展年报》,我国的能源进口多依赖海运,2011年我国约有43%的油气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途经马六甲海峡与南海地区的运输量则高达85%,可见马六甲海峡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海上命脉”,掌握了马六甲海峡也就控制了我国的经济大局。在天然气运输方面,目前我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天然气要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通过海上通道运输,然而在“重返亚太”战略的指导下,美国政府在各方面增加了对亚太地区战略投入,政治上,除了巩固与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盟友关系还进一步发展了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伙伴关系,在军事上美国继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扩大军事演习规模频率,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经济外交方面,试图诱使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加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也给中国带来战略压力,这使得中国的周边环境更加复杂,直接增加了与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难度以及通过太平洋海域运输能源的风险。

3.在中亚地区,美国不断增强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与我国展开能源竞争,阻挠我国的中亚能源多元化计划,影响我国的陆上油气运输安全。例如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干涉中哈两国的能源合作,通过对哈萨克斯坦的经济援助向其政府、石油天然气公司施压要求放弃修建中哈石油管道的计划;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分配上,中哈石油项目与美国的“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运送项目相冲突,美国希望通过该管道输送更多的石油。此外,在“9.11”事件之后,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向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驻军,增强对中亚地区的军事控制,目前中亚里海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巩固地缘政治的新据点,也是中、美、俄能源政治博弈的新舞台,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安全性有待观望。

4.美国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通过影响石油供需数量与石油价格操纵世界油价。以石油为基础、美元为标的的“石油美元体制”是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目标中最为重要的经济手段,美国只要发行美元就能够换取包括石油在内的重要资源,并且货币发行量是由美国根据自身需求决定。随着美元的大量发行,其贬值会导致包括石油在内的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另外,美国还能够利用战略石油储备操纵油价,美国是世界上战略石油储备最多的国家,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截止2012年12月末,美国石油总储量为17.48亿桶,其中国家战略储备6.95亿桶。庞大的储量能有效保障美国的石油供给,同时增强美国在国际行动中的主动权,通过释放或购买石油储备,美国能够影响国际石油的价格,甚至利用石油价格对他国施以打击。石油作为一种重要战略物资,它的价格变动能够产生“蝴蝶效应”,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会产生重大威胁。

①按照美国和新加坡的协议,新加坡樟宜机场的一半归美国空军单独使用,美国舰艇无需事前告知就能停泊所有新加坡港口。

美国之外,我国的能源安全同样受到俄罗斯的威胁。俄罗斯一直把能源视为其对外政策的杀手锏,例如几度关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管线,使得乌克兰人在冬天没有暖气。因此,如果可以,俄罗斯不希望卖一滴油给中国,但现实又逼使俄罗斯必须和中国进行能源交易,于是两国从1996年以来开始能源领域的合作,但进度始终不顺利,一直到2014年,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历经十余年的天然气谈判才最终敲定。中俄双方虽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但两国的合作基础并不坚固,即并非建立在文化、血缘、理念、信仰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而是基于经济发展、分散买家和卖家、借此开发其荒凉的远东地区等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考虑,俄罗斯对我国的疑虑也从未消失,于是,任何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动摇中俄合作的稳定性。此外,俄罗斯也利用能源来加强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主导作用,借此压缩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同时,日韩等国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也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变数,以中俄输油管道为例,由于日本的竞逐,尤其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顾忌,导致中俄事先约定的“安大线”演变为照顾日本利益的“泰纳线”,在中、日、俄的能源博弈中,俄罗斯成为最大赢家,我国则是利益受损的一方。

与此同时,中俄双方在中亚也存在竞争关系,我国在中亚的能源版图也受到俄罗斯的挤压。由于中亚地区与俄罗斯的历史渊源,俄罗斯一直将其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不仅控制着中亚油气资源的外运方向,掌握了中亚国家大量的油气田,还涉足油气下游产业。近年来我国逐渐与中亚国家建立合作关系,随着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输油管道、输气管道建成,土库曼斯坦与我国的天然气运输管道首次绕过俄罗斯大量输送,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正在上升,俄罗斯的传统优势地位受到挑战,这必然引起俄罗斯的不快,中俄两国之间的摩擦与竞争难以避免。而俄罗斯对中亚的强大地缘优势,以及积极参与里海石油开发获得的发言权,都将对中国在中亚石油安全及战略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我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何谓战略?我们认为战略是完成终极目标的大方向做法。在能源安全上,我们的终极目标为能源自给自足,进而制定国际能源技术标准。因此,战略规划必须以系统的方式、长期的目光,规划国家的长远未来。《孙子兵法》也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不出兵而毁苏联是上兵伐谋的实践,而美国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则是其下攻城的示范,这当中高下立判、成果天壤之别。换言之,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真正的战略。那么,如何才能保证能源安全?只有发展新能源。为什么?源于新能源具有我们所需的战略价值。

(一)新能源的战略价值

目前世界各国主要使用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由于化石能源在自然界中的形成需要耗费上百万年的时间,而资源稀缺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是两个难以调和的矛盾,若不及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有限的化石能源总会被人类耗尽,这是人类能源安全的根本隐患。另外,化石能源的使用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甚至有毒气体,是大气污染、气候异常、生态破坏的罪魁祸首。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然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使我国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经济道路,还牺牲了自然环境和人民健康。近年来,雾霾事件频频发生且范围不断扩大,威胁着国人的生存与发展,敲响着环境安全的警钟,我国环境保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处理能源消耗、经济发展、环境影响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如此看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并非丰富来源、增加供给、保障运输安全那么简单。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能源发展开始步入正轨,我国政府不断制定“能源规划”,推出一系列能源发展政策,在“十二五规划中”设定了:“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中央政府还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上可知,我国政府已经着力发展新能源,但是,本文仍想对新能源的战略价值做一解释,因为新能源不只是能源,也非单纯的大气保护问题,而是涉及以新能源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涵盖面广,意义深远。

首先,促进经济成长、优化产业结构。自从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以来,很多国家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美国的“绿色新政”作为一种经济刺激方案,企图摆脱金融海啸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并以新能源作为经济成长的突破点,也就是由IT(信息科技)产业转型为ET(绿能)产业;更重要的是,以绿色新政进行绿色革命,力图占领全球绿色产业的制高点,一旦在新能源技术上出现重大突破,就可以向全球推广其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因此赢得全球经济的主导权,这也是很多国家,例如德国花大钱投资新能源技术开发的用意。根据德国著名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的研究报告,到2030年德国绿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欧元,到时候将超越机械、汽车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完成德国的产业转型。同样的,中国要调整产业结构,一样要发展新能源,争取在绿能产业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其次,平衡区域发展。当偏僻地区能够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质能等新能源,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将可以大为改善、对外联络和通讯更为方便,城乡的数据差距将缩小,有利于全国一体化进程。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广袤的沙漠当中,不需要电网,只需要一颗太阳能电池就能看电视、取暖、听收音机、上网、打电话,那么,世界的脉动也能掌握,这时候,城乡在信息取得的差异就会变小,不同地区的人的观念也会更为接近,这有利于国家整合、社会平衡发展。

其三,在气候保护方面,推广新能源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暖化速度,延长地球的使用年限。在这方面,欧盟国家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1 月10日欧盟(European Commission)执委会通过要在2020年减少20%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在欧盟有些国家,例如德国,现在就已经做到。

其四,在能源供应安全方面,由于传统化石能源有限、价格高低起伏很大,而且集中在中东、中亚等政治不稳定的地区,造成了国家发展的隐忧,而新能源正是摆脱产油国依赖的最佳方法。

其五,在环境保护方面,新能源(不包含核能)不会污染环境、不会有核安全和核废料处理的问题,是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也是对人体健康最好的保护。核能电厂的安全问题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核电厂爆炸表现得最为明显,其所造成的伤害,至今无法解决。

其六,世界和平的价值: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因为稀少、分布不平均,世界各国必然为此而展开争夺,其结果不是战争、掠夺、欺骗,就是能源价格高涨而影响民生和经济成长。如果有一天,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人们就不用再为石油、天然气而发生冲突,世界因而和平,而和平的外在环境对于国家发展是最有帮助的。

其七,满足能源需求,尤其是传统化石能源终究有枯竭的一天。我们不能等到化石能源没有了,再来想怎么办这个问题,而应未雨绸缪。因为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需求的最佳途径。

其八,增加就业人口。新能源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比起传统化石能源产业还多。在此仅以光伏产业为例,根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EPIA)的研究显示,平均每百万瓦(MW)的光伏产出可以增加17个就业机会,如果加上后续的系统安装、销售及服务,则创造的就业机会更多。再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所做的研究,光伏产业可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多于其他能源技术,平均每产生1MW的能源可创造出20个与制造相关的工作机会;而每安装1MW的能源也可创造出13个与安装、维修相关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光伏市场安装具有在地化特性,因此,即使光伏的技术与产品皆为进口,但是,在系统销售、安装与维护各个阶段都能很明显的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再者,由于太阳能产业复杂的价值链,其众多中间步骤以及规模经济的发酵,特别是大型光伏设施安装,太阳能领域带来的工作机会将增多,而实际上也是如此。以德国为例,根据德国环保暨核安全部(The German Ministry for Environment)的统计,2002年有13万德国人从事新能源产业,2004年增为16万人,2012年则总共有37.78万人。

其九,促进政治稳定。虽然政治稳定不会只因为人们使用了新能源就得到,但是,因为新能源能在能源安全、经济成长、环境和气候保护等方面发挥功能,可以间接的稳定国内政治。

其十,节省天文数字般的油气进口费用。新能源的原料取得不需苦苦哀求,也不需任何成本,阳光是免费的,风也不需要购买,而油气的取得成本则非常高昂。如果一直不开发新能源,而是消费油气,长此以往,要花费多少钱?以2013年为例,中国全年累计进口原油达2.82亿吨,需要支付多少代价?若以每桶100美元计算,未来40年(不止40年,但就假设40年),光是买油不买气,也不包括运输、仓储、管理、沉淀成本等各项必要开支就要支付8.12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总额的2倍(至2014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4万亿美元),约为我国2013年GDP总值的87%。我们何不把这笔天文数字般的钱拿去开发新能源技术和普及新能源设备,不是更值得吗?

其十一,拔掉虎牙。如何让石油美元不再具有意义?如何让石油、天然气不再成为威胁我国的战略武器?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指新能源。总之,发展新能源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改变游戏规则。

(二) 三阶段的路径

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应如何规划呢?本文建议可以分成三阶段来完成:初步替代阶段、半替代阶段和完全替代阶段。

目前,我国仍处于初步替代阶段,在该阶段,传统能源的重要性仍无可取代,为保证我国在这阶段的能源安全,本文建议以下做法:一是继续落实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能源进口来源;二是改变石油的运输路径,确保供应链安全;三是投资和控制境外油气资源;四是扩大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五是单独组建能源主权基金,其职责在于降低能源依存度以保证能源安全;六是争取油气以人民币计价和交易。这一阶段的完成以全中国25%的能源终端消费来自新能源为目标。

在半替代阶段,全中国的能源终端消费应有50%来自新能源,而在初步替代阶段的上述做法则需要缩收,转变投资方向,例如投资于非转基因粮食、水源、林地、矿产、农地等战略物资。若参考欧盟的2050能源路线图(Energy Roadmap 2050),欧盟预计到2050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需求的比例将上升到55%以上,则我国在这一阶段不应晚于2050年达成。

在完全替代阶段,传统能源不再能制约中国的发展,这时,新能源完全替代传统能源,而且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努力,中国不但已经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而且已经有自己的新能源技术专利,并能够依此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战略武器。

五、结论

能源是一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能源安全事关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也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地位,一个国家是否有能力保证持续的能源供用以及在此过程中各环节的安全决定了这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是否能够掌握主动。特别是石油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成为了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中国、美国与俄罗斯作为三个在当下国际社会最具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能源领域展开了竞争与博弈,而我国目前明显处于下风:不仅能源形势严峻、对外依赖严重,而且在能源供应、运输、价格方面严重受制于俄美两国。为了挽回这样的劣势局面,并不单单是依靠分散进口来源、改变运输路径、扩大战略石油储备、控制境外资源等措施那么简单。鉴于新能源的价值、优势以及对我国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只有以战略的眼光深思熟虑、谋篇布局,从根本上转变能源结构,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尽早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进而制定国际能源技术标准才是我国提高国际地位、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永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范世涛.世界能源格局:四大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3,(2).

〔2〕姜姝.从国际合作视角看中国能源安全的美国因素〔J〕.东北亚学刊,2013,(6).

〔3〕方婷婷.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和中俄能源博弈〔J〕.东北亚论坛,2012,(3).

〔4〕高飞.中亚博弈: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

〔5〕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

〔6〕张抗.美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和来源构成变化及启示〔J〕.中外能源,2011,(2).

〔7〕陈晟.外媒: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DB/OL〕.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1007/20100707034264.html.

〔8〕庞无忌.2013年中国新增探明石油储量连续第7年超10亿吨〔DB/OL〕.http://www.taiwan.cn/local/list/201402/t20140228_5746063.htm.

〔9〕潜旭明.美国能源霸权透析〔J〕.美国问题研究,2012,(2).

〔10〕陈积敏.美国亚太战略的调整与中国的战略应对〔DB/OL〕.http://www.21ccom.net/plus/view.php?aid=51505.htm.

〔11〕杨力.试论“石油美元体制”对美国在中东利益中的作用〔J〕.阿拉伯世界,2005,(4).

〔12〕冀伯祥.试论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和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3〕黄承雷.美国石油储备体系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3).

〔14〕赵炜.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安全的俄罗斯和美国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5〕张健荣.中俄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及对中国的影响〔J〕.社会科学,2006,(1).

〔16〕胡梅兴.俄罗斯控制中亚能源的现状与挑战〔J〕.国际资料信息,2010,(6).

〔17〕朱君生.俄罗斯能源外交战略与中俄能源合作〔D〕.吉林大学,2007.

〔18〕德国经济与能源部官网.德国可再生能源发展2013〔DB/OL〕.http://www.bmwi.de/BMWi/Redaktion/PDF/A/agee-stat-grafiken-und-tabellen,property=pdf,bereich=bmwi2012,sprache=de,rwb=true.pdf,2014-07-30.

〔19〕仝晓波.2013年我国石油进口增速放缓 进口来源多样化显现〔DB/OL〕.http://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4-02/02/c_126081716.htm.

〔20〕李博.中国能源纯度差异与影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J〕.软科学,2005,(5).

〔21〕European Commission.2011, Energy roadmap 2050, Brussels.

【责任编辑:陈学明】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能源安全新能源
谈能源安全不能只看能源本身
能源安全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建模文献综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绿色新能源
貌似冰雪的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