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盛世危言

2015-07-25 07:23
新产经 2015年3期
关键词:安全观常态粮食

粮食的生产和消费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此时提出粮食安全战略,是深谋远虑之后的积极应对。

1994年一个叫莱斯特·布朗的美国人写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让当时忙着奔小康的国人知道了粮食安全。布朗预言中国粮食产量将逐年下降并最终引发粮食危机。那时,有人认为布朗是危言耸听,别有用心,有人则认为不无道理,开始关注粮食安全。

整整20年后,就在人们已经把布朗和他那本书忘掉的时候,我们却自己主动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2015年刚一开年,国务院出台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强调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守土有责”。紧接着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粮食安全首当其冲再次成为关注重点。

事实上,最近几年粮食安全一直都是一号文件的“一号内容”。2013年年底又把粮食安全问题进一步明晰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时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史无前例地受到高度关注。会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要依靠自己保口粮”。 他曾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在2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他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实现眼前的粮食产量稳定,又要形成新的竞争力,注重可持续性,增强政策精准性。”

在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景下,国家于此时提出粮食安全问题,让许多人连呼“看不懂”。要知道就连布朗都承认,中国已经成为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人们常常见到的是:米饭、馒头已经吃厌,去饭店不知吃什么好,餐桌、食堂到处是剩饭剩菜 很少有人会想到粮食还存在一个安全问题。这是庸人自扰,杞人忧天,还是居安思危,盛世危言?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同样进入了一个新常态。粮食确实连年增产增收,但粮食的流通、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丰收的背后隐藏着风险,此时提出粮食安全战略,是深谋远虑之后的积极应对。

粮食安全新常态

虽然我国保持了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但粮食需求增加更快。在表面的繁华背后,其实是“丰年缺粮”的现实,而且这种现实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产不足需成为常态。虽然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的惯性还将继续保持。据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未来十年我国人口仍将以每年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亿,2033年前后将达到15亿的高峰。人口增加导致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在过去的十余年里, 粮食产量只有2008年、2009年略高于需求,其他各年都是产不足需。有人预测,到2020年,按14亿人口、人均消费409公斤-414公斤计算,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吨-59202万吨,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缺口将达到4000万吨-5000万吨。

主粮进口成为常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粮食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而这个规模主要是由进口支撑的。2002年,粮食贸易总量为2931万吨,到2013年粮食贸易规模扩大到7917万吨,年均增长9.5%。其中,出口逐渐减少,2002年粮食出口为1514万吨,2013年下降到120.9万吨;进口逐渐增加, 2002年粮食进口为1417万吨,2013年增加到7796万吨。玉米、小麦和大米三大主粮的进口量都在翻倍增长。2012年,玉米进口520.7万吨,小麦进口368.9万吨,大米进口231.6万吨。而在之此前的两年,玉米进口量分别只有157万吨和175万吨,翻了好几番。

资源约束加剧成为常态。首先是耕地面积不断发出警报,18亿亩红线面临失守。第二次全国土地普查显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52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呈降低趋势。再一个是水资源日益短缺,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根据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26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的粮食生产中心北移,无疑将进一步加剧粮食主产区缺水的矛盾。还有就是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我国,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望天田”仍接近50%。过去粮食产量的“十一连增”,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老天照顾,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事实上,我国气候复杂多变,灾害频发,常常出现极端性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与人争粮成为常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这些产品是需要粮食转化的,饲料用粮必将随之大大增加。据相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饲料用粮将达到2.36亿公斤,超过粮食需求总量的40%,形成与人争粮的局面。可是与人争粮的还不仅仅是养殖业,工业用粮也在急剧增加。近年来,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发展迅速,吞噬了越来越多的粮食。

粮食生产者向消费者转化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使他们由粮食的生产者变为粮食的消费者,这在影响粮食生产的同时,又加大了粮食的需求,对粮食供给形成双向挤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显示,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人均日消费粮食要增加20%。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种粮利润下降,种粮比较效益持续偏低。所以,财政应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出台有效的惠农政策,增加种粮农民的收益,保护他们的种粮积极性。

粮食安全新内涵

正是基于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新常态,国家有针对性地、适时提出了粮食安全战略,但这次并不是简单的旧事重提,而是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新的粮食安全观。

以前谈到粮食安全,人们关注的往往是产量保障和数量安全。新的安全观既要求数量安全,又重视质量安全。强调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

近年来,毒大米、勾兑油、增白面等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一次次地引起公众恐慌。许多人已经转而购买越南米、泰国米和巴基斯坦白米,近日更有外媒报道称,昂贵的日本大米已经成为中国的最新奢侈品。此外,关于转基因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一直在争论中。在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同时,对于质量的监管更应该加强。只有数量保障的粮食安全,是不完整的,也谈不上真正的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有产量,更要保障粮食质量和有效流通,三者缺一不可。”山东社科院省情研究中心主任秦庆武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已经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新的粮食安全观还对“粮食”概念进行了细分,并根据不同种类粮食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的保障要求和措施。它把粮食区分为谷物和口粮,粮食安全的目标就是要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对于谷物供应的缺口可以适度进口,这就基本改变了此前一直坚持的95%粮食自给的硬性规定,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有学者指出,以自给自足作为主要追求的传统粮食安全观需要革新。追求过高的粮食自给率容易造成过度的补贴扭曲价格,在中国已加入WTO的情况下仍追求高自给率是行不通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安全的国际环境下,可以适度进口国外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以改善国内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解放出农业的劳动力实现产业升级。

在丰衣足食、府库充盈的今天,国家一再强调粮食安全,可以说别具深意。它是我们民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的延续,是对粮食安全新常态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猜你喜欢
安全观常态粮食
珍惜粮食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我的粮食梦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