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烟之惑

2015-07-25 07:24
新产经 2015年3期
关键词:送审稿烟民烟草行业

我国控烟事业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举步维艰,陷入越控越多的窘境。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吸烟有害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烟草制品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1/3以上。根据官方数据,我国的吸烟者超过3亿,男性吸烟率达52.9%,7.4亿人受到二手烟危害,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人数超过140万。另据官方最新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显示,至少有1/2烟民会死于因为烟草所引发的相关疾病,烟民的平均寿命要比非烟民平均寿命少10年。

法令越来越严

去年5月底,国家卫计委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发布《2014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调查显示,初中生现在吸烟率(有烟烟草)超过6%,这意味着100个初中生中有6个已经成为烟民。

也就是说,吸烟成瘾正朝着低龄与女性等人群漫延。有机构在对烟民比例最高的北京、江苏、山东及四川等地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女性烟民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四川地区则比其他地区吸烟年龄早5-7年。

显然,全面控烟已显得刻不容缓。但我国作为烟草消费大国,吸烟已成为一种流行而又时髦的社会现象,与其相对的是控烟则成为一个艰巨任务,长期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个中缘由错综复杂。

不久前,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我国首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该“送审稿”文本的字里行间,昭示着由中央到地方政府已加强控烟力度,部分政府办公场所已实行全面禁烟,这将带来良好示范效应。

期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联合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重视。亦有观察者指出,这是我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力推进我国控烟履约进程,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尽管各地对控烟法规在执行层面上仍参差不齐,但随着中央重视,各地立法明显得到了推进。自《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后,国内已有超过20个城市新出台或修订了无烟环境法,北京市拟在2015年实行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被认为是最接近《公约》和“送审稿”的地方立法。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大力支持地方控烟立法。有机构在对沈阳作出的民意调查中显示,61.1%的吸烟者愿意遵守这一法规。四大公共场所 (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行政办公机构、公共交通系统)控烟立法平均支持率已达91.2%。

无独有偶,为贯彻落实中央“控烟”精神号召,有效控制烟草流行,减少烟草烟雾带来的危害,营造清洁、和谐、健康的公共环境,最近,黑龙江佳木斯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公共场所和办公场所控烟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控烟工作做出部署。

通知指出,当地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场所的公共区域及其他有禁止吸烟标识的公共场所,一律不得吸烟。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遵守禁烟规定,做好表率。

北京民间控烟行动俱乐部发起人黄一辉在接受《新产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应让政府和民众真正认识到烟草产品的严重危害,其次是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所列举出的政策建议付诸实施,包括营造无烟环境、禁止烟草广告、提高烟草税等。

执法越来越难

从“宣言”到“立法”,循序渐进的控烟历程虽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但业内亦认为前路漫漫。

有迹可循的是,从2003年我国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到2013年下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再到2014年,我国首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公布,时间跨度已有10余年之久。

“虽然也取得了部分成绩,但整体来说,各种控烟体制、活动、措施与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颇有些缓慢无力”。业内人士表示说。

该人士建议,烟草管理应尽快政企分开,将国家烟草专卖局改为国家控烟局,将中国烟草总公司作为一家国家公司来经营。政企不分的体制,令国家烟草专卖局实际上主要是在维护烟草行业的利益,不可能有强烈的控烟愿望。事实上,政企合一相当于在监管时“自己打自己”,这不可能监管得好。

有观察者称,控烟难实际上是执法难。在广州,由于当地控烟办没有执法权,执法时须协调15个部门,造成控烟执法中即便有市民违规吸烟,也难以对其进行处罚,往往是拒绝受罚,扬长而去。

“协调15个部门联合执法,还是比较困难。”广州市控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每次联合执法都要协调15个部门共同进行。部分部门因人手不足,难以抽出时间参与有效的夜间执法。

北京民间控烟行动俱乐部黄一辉分析认为,我国控烟履约工作缺乏明确要求和目标,没有考核、惩罚机制,小组成员是平级单位,影响开展工作。

云南省一位不愿具名的地方官员近日也向《新产经》记者透露,控烟“雷声大雨点小”背后隐含着控烟与反控烟的种种利益博弈。之所以吸烟率居高不下,根本原因是烟草业在阻挠控烟。由于烟草行业一直是纳税大户,一些反对控烟的观点认为,严格控烟将导致税收下降。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控烟事业举步维艰。有分析者称,目前国内烟草的生产和消费总量一路增加,控烟并没有明显成效。相反,陷入越控越多的窘境。

据中国烟草总局早前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1年烟草全国收入是2830.93亿元,到2011年则增长到1.01万亿元,十年来,收入增长近4倍。另有消息称,2014年上半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总额5795 .4亿元,同比增长仍然高达9.2%。全国烟草收入预计从去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今年的近2.5万亿元。

产业越控越强

虽然控烟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烟草企业依旧继续维持高速发展态势,这与地方对烟草财政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引发外界对控烟难的普遍担忧。

经梳理发现,一些烟草企业依然在加速扩张。近两年,先后有安徽、江西、海南、吉林、河南及黑龙江等地的烟草公司均已发布工程建设招标信息,各自建设规模不低于5千平方米的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试图扩大经销与储备能力。

虽然控烟是大势所趋,但烟草企业依旧维持高速发展态势,这与地方对烟草财政的过度依赖不无关系。

难以割舍的“富民”产业,“烟草财政”的畸形贡献,令地方寄予厚望。虽然一面在高调控烟,一面却又过度扶持烟草产业,始终摆脱不了边控烟边“护”烟的影子。

长久以来,控烟也被看作是税收与公民健康之间的博弈。资料显示,2013年烟草行业缴纳各项税费8161.2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6.32%。在一些省份,比如云南、河南、湖南、贵州等地,烟草被视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作为烟草主产区的云南省,虽然有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曾公开表态欲剥离“烟草财政”的决心,但“烟草是云南工业、财政的根基”的意识已在当地根深蒂固,更主要的是,“烟草承载着全省稳增长、农民增收入的重任与希望”,成为当地官、民间的共识。至少从目前看,烟草仍是云南各辖区县主要扶持的产业。

据了解,云南德宏州去年全州烟叶种植面积达到22.8万亩,收购烟叶63.78万担,实现烟叶农业产值7.6亿元。户均种植面积5.3亩,4.3万户烟农平均每户实现种烟收入1.74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预计,未来3年该州烟叶收购规模将达到100万担左右。

烤烟也是云南鲁甸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全县烟叶收购款项占到县年财政收入的40%以上,2014年,仅该县所辖龙头山镇共种植烟叶达2000亩。

“地方烟草产业已迅速成长为几乎无法撼动的庞然大物,直接导致控烟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越控制越严峻之势。”有业界人士担忧称。

猜你喜欢
送审稿烟民烟草行业
浅谈烟草行业网络安全及其防范策略
关于强化烟草行业市场管理的优化策略
印度研究:九成烟民尝试戒烟失败
对计算机程序保护中“同一作品”原则的质疑——兼评《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5条第15项
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修改建议
论版权转让登记的对抗效力——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送审稿)第59条
《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的技术措施条款之评述
基于烟草行业IT资产风险管理的未知威胁安全研究
烟民每年为香港带来逾百亿港元经济损失
首个烟草行业标准通过技术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