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戚继光《纪效新书》看中国武术和军事技术的结合

2015-07-25 19:31刘旭东
武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戚继光军事武术

刘旭东

摘要: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军事家中,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又有杰出的军事、武术著作流传后世,对我国古代军事理论、武术理论做出贡献的,当首推戚继光。特别是其著作《纪效新书》,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武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戚继光及其著作《纪效新书》的研究分析,来客观、准确评价其军事和武术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戚继光 《纪效新书》 武术 军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05-03

明代是中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时期,中国武术在此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而跨入了历史的新阶段。其主要标志为一方面军事战争的需要为武术发展提供了最大驱动力,另一方面军旅武术流入民间而形成的民间武术,摆脱了军旅武术只以搏斗为主,排斥套路联系的单一军事目的,推动了明代武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期间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涌现了大批的既是军事将领又为武术发展有过卓越贡献的人物,戚继光应该作为当时之翘楚。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今山东蓬莱)人,出身于将门世家。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武术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十七岁袭祖职,任登州卫佥事,十九岁时便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爱国诗句,表达了他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决心。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日本诸侯支持的海盗商人、武士、浪人,利用汉奸,开始了大规模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史称“倭寇”。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开始负责山东抗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抗倭历程。期间,戚继光带领他的“戚家军”横扫浙江、福建、广东,大小战役近百场,彻底扫平了倭寇之危害,为人民、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在长达十余年的抗倭战争期间,戚继光在他的兵书、文集和奏议中,多次阐述他的军事思想和武术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在他总结军事战争实践后所创立的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充满了辩证思维,创造性地充实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学说和武术思想,其集中体现在《练兵实记》和《纪效新书》上。

1 注重战争实践,一切从实战出发

战争是暴力冲突的最高形式。中国武术发展千枝百蔓,军事目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首先,在选兵与练兵上,戚继光根据实战经验,深刻认识到士卒素质对军队战斗能力的重要性。特别强调选募士卒要“选兵要精”,他不要城市油滑之徒,只选乡野老实之人;不仅体格健壮,更注重胆气。嘉靖38年(1559年),戚继光决定直接募集新兵亲自训练,“请招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号为戚家军”。在练兵上,他要求士兵必须熟记各种号令,并一丝不苟的执行。“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戚继光认为,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战时怎么打,平时就怎么练,而且平时要更严格。训练要循序渐进,先技术,后战术;先单兵,后合练。

其二,注重战争实战。戚继光认为,武艺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士卒学好本领,防身杀贼,立功报国。《纪效新书·禁令》所说:“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命的呆子”。“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领,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从实战要求出发,在训练中把“习手足、便器械”的功夫限制在“真可对搏打者”的范围,提倡“真艺”与“功夫”,反对“左右周旋、遍地花草”。他坚决反对学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类的装饰门面的东西,要求平时训练按照战时情况进行。因此,在戚继光所带领军队里面,无论长短器械,一改长期形成的花势,均注重实战应用,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的方向发展。

再次是教练阵法。根据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了由12人编成的“鸳鸯阵”和“三才阵”。这些战斗队形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迭用,攻防结合,既便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适于在江浙地区作战。

2 士兵练胆气,将领通兵法、精武艺

在长期的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就已经注意到“练胆”与“练艺”的密切关系,认为“练胆气乃练之本”。他挑选士兵,不仅看体质、武艺,而且更看重胆气。戚继光把士兵胆气看成战争胜败的关键,把勇敢无畏的品质置于选兵标准的首位,其目的就是要使士卒具有保家卫国、视敌如仇、视死如归知心。为此,戚继光身先士卒“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要讲明道理,让士兵知道为谁打仗,为谁当兵。因此,戚家军将士们的良好素质,不仅使日后的训练得心应手,更使其在残酷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戚继光出身将门,久居将位,深知将官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戚继光摸索总结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育将”方法。在育将方面,戚继光强调培养德、才、识、艺兼备的将领。四者相比,戚继光尤其看重将领的道德品质,强调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军队将官充分施展才华的首要保证。同时,作为带兵征战的将领,要注重学习各种兵书战策,“韬钤不谙,终非全才”,将领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开阖变化,运用无穷”。在武艺方面,戚继光要求将领不断学习各种武艺,对各种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都应学习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教授和督促士兵练好实用本领,才能合理的配系武器,打击敌人,取得胜利。

3 火器的广泛使用仍未改变武术的本质特征

相对于近身搏斗的武术技艺,火器在战场上的广泛使用让武术的格斗价值陡然下降。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使用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战争,火器在军事中取代冷兵器占有主要地位以后,使用冷兵器的技术也在军事中失去了它原来的价值。

宋代火器已在军中广泛应用,明代则更为普遍。明成祖朱棣时期专门设立了“神机营”,但明代的火器使用仍未发展到可以取代冷兵器的程度,冷兵器在军队中的地位仍未动摇。作战时,冷、热兵器根据各自的特点,配合使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则说,“火器、火箭、弓矢,皆为长兵也,往往敌在数百步外,即以打发。至于叉、钯、枪、刀,皆短器也。”近距离搏杀,冷兵器仍是唯一的重要手段。所以戚继光在其《练兵实纪》中说:“日西各于便处习学武艺,或学马,或学披甲,至昏而止”。“肯专心致志,而武艺自精”。endprint

4 借鉴日本刀法、总结前人经验

《纪效新书·短器长用解》中记载,“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以夺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段。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当时中国民间刀法很多,但大多沦为花法,不能应实战之需,因此,在抗倭初期,明朝军队在对倭作战中,频吃败仗。自戚继光领兵后,一方面进行传统刀法的改进,去除花招假招,保留实用技法,正如同时期的何良臣《阵记》所说:“各种刀法,各有妙用,只是要去掉虚文花套手法,始得用刀之实。”其次,对现有刀器进行改良,《纪效新书·长刀制》:“刀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其长六尺五寸,重二斤二两。”通过对刀器进行加工改良,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制胜的作用。最后,成继光不仅对中国传统刀术刀法的使用技法进行了完善,同时研究分析倭寇的刀术技法,通过在战场上缴获的倭寇刀谱,重新加工修改,取其精华,运用到军队的刀术训练上。

戚继光十分重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战争的需要来研究武艺中带规律性的问题,在军事技艺上精益求精。对改进武艺,他提出:“当于经籍中采其精华,师以意而不泥实事;造其知识,衡于已而变通;推而进之于真武,直取上乘。”这可以说是他改进军事武艺的指导思想。

戚继光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对于武器装备也进行了科学配合,他要求军队所使用的武器一定要长短相配、刺卫兼合、长以救短、短以救长、远近兼授、相紫而用。各种武器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战斗力。同时强调武器与使用人的正确结合,对于每一个士兵“皆当因其才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从而发挥武器的威力。

5 军事武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武术理论的繁荣

自明代开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代以来的武艺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武术技术,用明确的文字、绘图记录下来,作为习练武艺的模板。戚继光不仅能征善战,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中,总结古代军事思想,结合自己带兵打仗的实际经验,其一生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兵学著作,都为后人研究古代军事学所推崇,同时他依据自身训练士兵的经验与搜集中国传统民间武术,结合兵学进行研究,以达到为军事服务的目的。因此他把所著的《拳经》也收录到《纪效新书》著作集中。

《纪效新书》为戚继光总结南抗倭、北御虏的治兵、作战经验之作,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军事训练的重要兵书,该书继承了前代兵书理论精华,有根据作者的实战经验加以丰富、发展,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上升到新的高度,它既是一本军事著作,同时又是武术经典。其中以十八卷本的《拳经捷要篇》最为著名,是目前唯一一部史料与拳法具备的明代武术专论,尤其是其中对武艺的论述为后世拳家所推崇,是研究明代武术的重要资料。而其中第十卷至十四卷,则系统的阐述了“长兵短用、藤牌、短兵长用、射法、拳经”五个军事武术的章节,其中尤以《拳经捷要篇》最为著名,成为历代研究中国武术拳法的标志性文献,全文主题为他创编“三十二势”拳路的缘由,及其所继承的关系,并论述的学拳的基本原理,是一篇系统整理、总结、提炼明代民间多种优秀拳技的上乘之作。《拳经捷要篇》共513字,意简言骇、文笔流畅、理论精辟,近代武术史学家唐豪在《戚继光拳经的研究及其评价》中论述:“研究古拳法的材料,于是乎惟有戚氏的拳经”。

6 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反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着一些宝贵的东西,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的社会实践,包含浓厚的社会思想与文化精神理念,蕴藏着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

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创新武术的发展,是戚继光军事、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斗的本质特征,这是戚继光军事和武术思想的核心,“注重实战、来源实践”是其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武术能继续发展和前行的动力,这与当时戚继光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紧密。他虽然反对武术的花拳绣腿,却又十分重视武术的套路传承,并给与武术与军事辩证的总结,体现出军事技术与武术的明显分野,戚继光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应当说武术技术是古代军事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历时愈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的越紧密。如今,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繁荣时期,作为戚继光所言“保身立命”的武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呈现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武术如何发展,其本质特征不能放弃,否则武术真有可能成为“舞术”。现在已有专家学者提出,发展武术就要挖掘它本质,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从我们的生产劳动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发展而来的,在和平年代武术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武术的本质技击。那么在和平年代,人们对武术的发展,处于什么样态度是我们要深思的。当前,中国武术正在饱受“体操化、艺术化、中国舞术”等各种质疑,究其原因,是武术正在逐步失去它本身所蕴含的本质特性。

7 结论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军事将领,在长达十余年的抗倭战争期间,戚继光从实战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丰富着军事战争的思想,创造性的充实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学说和武术思想,充满了辩证思维。同时还特别重视军事武术在战争中的实际需要,创造性的提出了各种武术见解。因此,重新回头来审视戚继光军事、武术思想的形成、运用、发展,都将对如今中国武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借鉴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戚继光军事武术
中华武术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世界军事掠影
论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纪念戚继光逝世四百周年
戚继光学术讨论会首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