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探究武侠小说英译的可视化策略
——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

2015-07-27 11:28卢欣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信息传递英译

卢欣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7)

从传播学视角探究武侠小说英译的可视化策略
——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

卢欣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7)

摘要:武侠小说属于中国通俗小说的一种类型,民族色彩浓厚。为了便于接受语读者理解并接受这场“文化盛宴”,译者必须克服武侠小说文本“可视化”翻译难点,例如武功招数、打斗场面、文化差异等。《书剑恩仇录》英译者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综合采纳简化法、省略法、借译法、音译法等翻译方法,这为武侠小说翻译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武侠小说;英译;信息传递;接受语读者反应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具体而言,它既是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在翻译交际活动中,活跃的要素是信息,换言之,翻译是语言转码和文化解码后的信息传播。传播的有效性由信息量多少和受信者反应决定。由此可以看出,武侠小说的英译成功与否取决于内容的译介程度和接受语读者反应。

武侠小说,如同其他叙事性小说一般,能让读者在潜意识中进行联想与认知,从而在脑海中自然闪现出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此称为武侠文本的虚拟“可视化”。但是,由于接受语读者缺乏中国文化知识和背景,难以跟随作者脚步,在脑海中创设新文本。

谭载喜先生提出,译本与源文本并不 “完全对等”,也无法“完全对等”,与目标语言并不“完全同化”,也不应“完全同化”,两级之间的中间体——第三形态才是译者应追寻的目标。使第三形态以最高“对等度”靠近源文本,在形式、内容、意义、风格、功能、读者反映等层面都贴近源文本时,即是最理想的“对等”文本[1]P168。因此,武侠小说英译本不应盲目追求信息量完全对等或形式上完全相同,更重要的是使接受语读者能够产生认同感,或最大程度地享受文化愉悦感(cu1tura1 euphoria)[2]P47_49。为此,译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该根据接受语读者的具体条件,调整信息表达形式。本文以《书剑恩仇录》(以下简称《书》)英译本为研究范例,建议综合采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提高武侠小说英译本的可视化程度,使之传递最大信息量和达到最优目标受者反应。

一、可视化(Visualization)探究——翻译难点

金庸先生是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其作品由于形式新颖独特、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描写细腻深刻深受读者的喜爱。这也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使译本读起来仍是一部流畅的作品,如何让接受语读者尽情享受这些故事,这就需要译者下工夫。要想提高武侠小说英译本的“可视化”程度,译者必须克服以下三个难关。

(一)形形色色的武功招数

在《书》中,包括陆菲青、张召重等几大重要角色都同属武当门派,所以书中提到林林种种的武当派绝技和招式,如 “无极玄功拳”、“十段锦”、“柔云剑术”等。此外,为了增加动作的形象化和引导性,作者往往将动物意象引入武功招数中。对于小说中出现的武功招式,译者大多采取直译法,继而补充该招式的具体信息。例如,“燕子三抄水”译作“Swa11ow G1iding Over Water”1eap,“猛鸡夺栗”译作 “Ferocious Rooster Snatching Grain”b1ow。另有一些招数译者采用“取大舍小”的策略,如三十二势长拳中十七势“高四平”,译者考虑目标受者的接受能力仅译作 “the Long_Arm Sty1e”。

此外,小说中大量的武功招式名称译者并未将其翻译出来,如“白云苍狗”、“平沙落雁”、“反脱袈裟”、“秦王鞭石”、“霸王卸甲”,原因有二:一是过多的直译显得笨拙,无法融入目的语环境;二是招式中包含的一些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无法简略地传递出来。因此,在语篇翻译中,译者采取翻译具体动作而舍弃武功招式的策略。

(二)引人入胜的打斗场面

武侠小说,顾名思义,目的是给读者营造一个亦真亦幻的武侠世界,武打场景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要素。众所周知,武侠小说中往往用整页、甚至几页的篇幅来描述打斗场面。中国读者往往沉浸于小说中错综复杂的剧情,神秘莫测的武林秘笈和武功招式,以及这些扣人心弦、生死攸关的打斗场面。每个章回中,金庸先生都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打斗场面,融合武术和艺术。

例如,红花会排名第五、第六的四川双侠和张召重的打斗场面描述:

当地地势狭隘异常,张召重无法左右闪避,左手运内力接了他这一掌,右掌按出。那人左掌又是呼的一声架开,双掌相遇,两人较量了一下内力。张召重变招奇快,左腿“横云断峰”,掠地扫去。那人躲避不及,双掌合抱,猛向他左右太阳穴击来。张召重一侧身,左腿倏地收住,向前跨出两步,那人也是侧身向前。双方在峭壁旁交错而过,各挥双掌猛击,四只手掌在空中一碰,两人都退出数尺。这时位置互移,张召重在东,那人已在西端。[3]

要准确地向目标受者传递这虚实结合的打斗场景,应注重动词的精准性,适当时候可添加形容词和副词进行辅助修饰。原文中用18个动词来描写这两个人的争斗,译者同样使用不重复且相当精确的动词还原了这场实战,分别为“dodge,counter,put,attack, parry,meet,stand,sweep,evade,bring together,drive, 1ean,withdraw,move,pass,exchange”,增强了目标文本的可视化效果。

(三)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

必须承认,由于古往今来的文化差异和风俗异同,武侠小说的英译无法使接受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同的反应,译者仅能尽可能地传递语言及文化信息,使一些术语具体化、场面生活化,适当添注文化信息。

例如小说中地名的处理。第一回中,李可秀大人调职至安西,描述道“安西北连哈密,西接大漠,乃关外重镇”。原文借助周边地理位置来介绍安西,如哈密、大漠,倘若采用直译法,将会丢失部分文化信息,也使信息传递受阻。鉴于此,译者将该地名具体化为“Anxi,one of the major towns in the northwest border regions,bordering on the great desert of centra1 Asia”,采用现有地点来翻译古代地名,增强文本可视化。又如,由于接受语读者不熟悉古代中国定都、郡县、风景名胜,译者将“嘉峪关”译作“Jiayu Gate,which marks the western end of the Great Wa11”,将“皇帝到江南去”译作“go down south”。

二、武侠小说英译方法

列维曾说过,翻译犹如走棋。进言之,在翻译这盘棋中,译者必须下好第一步——词汇及句子,然后考虑着棋规则——连贯性与衔接性,最终创译出能够达到交际目的的译本。为此,译者应该挖掘武侠语篇的结构与逻辑关系,以“最大信息值”和“接受语读者反应”为翻译原则,综合采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达到“最优目标语篇”的终点[4]P278。

(一)归化策略

为推介武侠小说,译者应该向读者靠拢,破除文化枷锁,给予接受语读者流畅阅读、尽情领会的机会,体会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打斗场景和侠肝义胆的人物。字面上的对等,难以取得实际传播效果。因此,对于小说中自创的人物别称、地名、武功招式、诗词歌赋,译者应优先使用简化法、省略法、增译法、借译法等,增强译本的可视化。

1.简化法

汉语中特有的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武侠小说中存在一些无法直接透露信息的文字,这一定意义上干扰了信息传播,因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简化处理,甚至是删除该信息。

小说第一回中介绍霍青桐的出场,描述道“一个黄衫女郎骑了一匹青马,纵骑小跑,轻驰而过。那女郎秀美中透着一股英气,光采照人,当真是丽若春梅绽雪,神如秋蕙披霜,两颊融融,霞映澄塘,双目晶晶,月射寒江。”原语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该女子的美貌,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小说中较为频繁,但直译却无法传递对等信息,为了提高英译本的“可视化”,译者简译作“a gracefu1 young gir1,dazz1ing1y beautifu1, dressed in ye11ow robes and riding a b1ack horse”,简化处理了原文中同样描述“美貌”的其他信息。

但简化法可能造成文化信息缺失,如暗器“铁莲子”在表达过程或译作“iron ba11”或译作“projecti1e/ dart”。根据百度百科注解,铁莲子为长圆形树木种子,质地较硬,黄色称为铜莲子,黑色称为铁莲子,常制成佛珠,如图1所示。在译文中仅表述为“iron ba11”(铁球)或“projecti1e/dart”(飞镖/暗器),信息量减少。

图1

2.省略法

译者对原文进行信息筛选和鉴别后,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重新编码,甚至使改变原文架构,以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部分省略和完全省略在武侠小说英译中都是普遍使用的翻译策略,表面上看信息量似乎减少了,但实则信息量是相对等值的。[5]小说第五回红花会营救文泰来的场景中,略译3867个汉字,包括描述陈家洛、无尘道长和张召重的打斗场面,无尘道长断臂的缘由,赵半山施展暗器风采,其他红花会人物挺进围攻等。

例如,第三回介绍铁胆庄周老先生的女儿周琦,描述道:“她性格豪迈,颇有乃父之风,爱管闲事,好打不平,西北武林中人送了她个外号,叫做‘俏李逵’。”武侠小说中各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封号,形容各人特色,如“奔雷手”文泰来(‘Ro11ing Thunder Hand’Wen Tai1ai)、“绵里针”陆菲青(‘Hidden Need1e’Lu)、“九命锦豹子”卫春华('Nine Life Leopard'Wei),英译本中该封号亦可用于区别具有相同拼音姓氏的人物。但“俏李逵”这个封号作者并未译出,倘若直译该封号,务必加上注释(李逵,《水浒传》人物,梁山好汉,性格刚烈,心粗胆大),这样只会让目的语读者迷惑不已,因此,译者对该信息进行省略处理,只翻译出周琦性格。

有时候,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无法并存,在此前提下,介于武侠小说的英译而言,译者应该取“信息”而舍“美感”。小说第四回介绍“金笛秀才”余鱼同和官兵周旋,想通过演奏曲子来拖延时间,说道“在下有十道大曲,一曰龙吟,二曰凤鸣,三曰紫云,四曰红霞,五曰摇波,六曰裂石,七曰金谷,八曰玉关,九曰静日,十曰良宵,或慷慨激越,或宛转缠绵,各具佳韵。”原语读者可以从这些曲名中去感受不同的意境,抑或优美动听,抑或荡气回肠,抑或慷慨激昂。但直译法无法传递相同的美感,以接受语读者反应和信息传递为原则,译者进行信息筛选和省略处理,只译出上文划线部分,即 “I know ten songs.Some are impassioned and rousing,some are sweet and captivating,but a11 are me1odic”,省略了十首曲名的翻译。

3.增译法

相对应地,文化差异也需要译者适当增加语言代码,减少语言差异带来的不可读性。

例如,第四回介绍黑白无常时,“常氏兄弟是四川人,骂人爱骂‘龟儿子’。”‘龟儿子’在四川话中是骂人的话语,由于文化缺省,译者在译本中进行增补,译作“The Twin Knights were from Sichuan,and often used the s1ang of their home province when they cursed peop1e,ca11ing them‘Turt1es’”。

另外,为了增强译本的可接受度,译者对一些文化差异词进行了具体化处理。比如将“文房四宝”具体译作 “writing brush,inkstone,ink and writing paper”,将“三丈”译作“thirty feet away”(三丈约32.8英尺),将“中过秀才”译作“pass the Imperia1 Civi1 Service Examination”,将“素幡冥镪”译作“white streamers and pi1es of‘death money’for the deceased to spend in the other wor1d”。

4.借译法

对于一些看似“不可译”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如官衔职位,建议采用借译法,借用西方武术或其他术语进行翻译。铁手判官张大人由于武功高强能力突出,位居御林军骁骑营佐领,据查证,骁骑营是禁卫军的一个组成部分,“佐领”是正四品官职,而译者借用英美陆海军“少校”一词(major)来解释该职位,少校也正好是校官设置中的第四级。借译法还可以使译本看起来更地道一些,句子“还搭甚么架子?”译作“What is the point of putting on such airs”,借用英文习语表达“put on airs”(装腔作势,盛气凌人)。又如,“兄弟今日栽在这里,那里还有面目在武林中混饭吃?”译为“I wou1d not dare to continue earning my dai1y rice in such a business”,借用英文习语表达“earn one’s dai1y bread”(维持生计),又添入中国元素“米饭”,不失为经典的表达。

5.解释法

鉴于武侠小说多设置在古代,因此一些“古香古色”的表达亦是翻译难点。例如:古语中“招子”指眼睛,“识荆”指初次相识,“短打”是古代汉服的一种,“宵小”指盗匪坏人之流。另外,江湖人说江湖话,一些行话和武林中特色词汇也可采用解释法[6]P136。译者以信息传递为第一原则,在充分领会江湖特色话语和行话的基础上进行解释。例如,行话“会家子”是指武林中内行的懂功夫的人,根据原文语境,文中提到的“会家子”大多数是各门各派的人物,译者解释为“secret society peop1e”,又如特色话语“找他们晦气”的译法:“晦气”一词意为不吉利、倒霉,“找某人晦气”意为找别人算账,译者将该词解释为“get even with them”(找某人报仇)。《书》中的“江湖”一词,译者也解释为“fighting community/underwor1d”。

(二)异化策略

武侠小说又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民族色彩浓厚,语言及词汇丰富多彩,充满“中国元素”。武侠小说虽然大多是现当代作品,但故事背景皆设置在古代,因此小说中的言语、对白、武功套路、风俗等都富含古风古韵,江湖世界中又有其特有的“方言”,这也是武侠小说异于其他普通文学小说的特征。因此,译者应该尽可能地保留武侠小说的“原汁原味”,在不影响武侠小说译本“可视化”的前提下,适当采用音译法、直译法等等,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1.音译法

由于武侠小说的特殊性,不少词汇和意象在目的语环境中呈现空缺状态,用一两个词又很难解释该词涵义,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原文的发音直接转化成译入语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即为音译法。《书》中部分特殊的“中国元素词”采取音译的方式,如“炕”(kang)、“衙门”(yamen)、“铁琵琶”(iron Pipa),或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注释具体解释术语涵义,增强目标文本的可接受度。例如,术语“轻功”译作“Lightness Kung Fu:a type of kung fu that makes extra_fast running and super_human 1eaps possib1e”,术语“点穴”译作“touch a yuedao point:Yuedao points are nerve centres on the body which,when struck,can cause para1ysis or even death.The same points are used for a different purpose in acupuncture”。为了避免信息鸿沟及信息遗失,作者辅之以归化策略,小说中“气俞穴”译作“the point on one’s ribs”,“膻中穴”译作“the points on one’s chest”,“志堂穴”译作“points on one’s back”。

笔者认为应该慎用音译策略,由于接受语读者不熟悉拼音系统,过多的“外语”也容易遗忘,反而增加其阅读难度。人名、地名及武功招数的由于语音音调问题,音译还可能造成一定的迷惑性,例如:姓氏刘和柳皆标注为“LIU”,苏州和肃州皆标注为Suzhou。译者对于此类易混淆的人名,往往采用头衔封号注释,如阎世章 “Lead Escort Yan”,区分 “言”姓(“Imperia1 Bodyguard Yan)。

2.直译法

直译法,将词汇、短语、句子按照字面意思详尽地翻译出来,旨在保留原语意义和结构。如武术门派“天山派”译作“Tianshan schoo1 of Kung fu”,武打器械“短柄狼牙棒”译作 “short_hand1ed Wo1f’s Tooth c1ub”,“八卦刀”译作“Eight Diagram sword”,武林帮派“屠龙帮”译作“Dragon S1ayer’s Society”,直译法使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形式和功能上保持了对等,完整地传递了原文信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中国特殊文化。但是,四川双侠“黑无常”和“白无常”直译为“B1ack Death/White Death”,笔者认为容易引起错误联想,由于术语 “B1ack Death”指代黑死病,“White Death”常指代肺结核病或海洛因。“无常”一词在旧时迷信中被说成是勾摄生魂的使者,不过黑无常给人带来灾难,后者既带给人恐惧又带给人好运,建议解释为“Spirit_seizer”。

直译法不仅可以传递原文意义还可再现原文风格。例如,“他拱手笑问:‘官长尊姓大名’”,译者将“拱手”和“尊姓大名”分别译作“brought his hands together in sa1ute”和“respected surname”,有效地保留了原语文本中谦虚的语气和行文风格。

三、结语

武侠小说全译本数量较少,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小说译介难度大,二是西方民众及学者的接受度不高。如上所述,形形色色的武功招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人入胜的打斗场面及文化差异都是武侠小说翻译的“拦路虎”。译者不应拘泥于归化与异化策略之争,应以最大信息值和接受语读者反应为原则,综合采纳简译法、删译法、音译法、借译法等翻译方法,考虑连贯性与衔接性,创设出最理想的“对等”文本,带给接受语读者最大程度的文化愉悦感。笔者相信,世界文化交流日益丰富,中国深远的武术文化也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及学者喜爱,只要接受语读者愿意尝试走入源语文化,适当跨越文化鸿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能力的增强,精彩绝伦的武侠小说一定能为接受语读者欣赏与喜爱。

参考文献:

[1]谭载喜.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2]Liu Ching_chih.The Question of Reception:Martia1 Arts Fiction in Eng1ish Trans1ation[M].Hongkong:Centre for Literature and Trans1ation Lingnan Co11ege,1997.

[3]卢晶晶.《雪山飞狐》英译明晰化策略——兼论武侠小说翻译之道[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

[4]金庸.书剑恩仇录[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5]王绍祥.武侠小说翻译中的故事性与可读性:以《书剑恩仇录》英译本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7_100.

[6]Autonomity.Artic1es on Wuxia Nove1s[M].USA:Hephaestus Books,2011:136.

[7]Graham Earnshaw.The Book&the Sword[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178_205.

(责任编辑:龚新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_2109(2015)07_0034_05

收稿日期:2015_01_27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BS14417)。

作者简介:卢欣(1989_),女,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研究。

On the Visualiz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Martial Arts Novels from the Scope of Communic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Book and the Sword

LU Xi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Dongfang Co11ege,Fujian Agricu1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17)

Abstract:Martia1 arts nove1s be1ong to Chinese popu1ar fiction genre with an emphasis on its p1ot and entertainment,fi11ing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on two e1ements affecting the trans1ation of martia1 arts nove1s,i.e.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degree and receiver’s reaction from the scope of communication.The trans1ator shou1d combine the trans1ation methods(1ike simp1ification,omission and trans1iteration)to present the specia1“cu1tura1 euphoria”to the receptor,so as to transmit information of the martia1 arts nove1s.

Key words:martia1 arts nove1s;trans1ation;information transmission;receptor reaction

猜你喜欢
信息传递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计算机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沟通技巧的运用
信息服务信息传递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
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