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2015-07-31 22:47
当代医学 2015年20期
关键词:清除率计数血小板

宋 艳

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宋 艳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引起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选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血小板减少症出现率,并分析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 400例患者中,195例(48.75%)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组患者的年龄、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有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以及年龄、血清白蛋白(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仅有基础血小板值以及年龄(P<0.05)。结论 年龄以及基础血小板值是造成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应当引起注意。

血小板减少症;利奈唑胺;住院患者;危险因素

阳性球菌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万古霉素对阳性球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但由于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耳毒性、肾毒性等毒副作用,使该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1-2]。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具有耐受性好、疗效强等特点,对阳性球菌的抵抗性极强,临床疗效与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相当,利奈唑胺的出现代替了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抗菌药,其临床优点相对较多。但有关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例如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计数减少等,国内也有相关文献报道[3-4]。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利奈唑胺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症[5]。本研究为探讨利奈唑胺对住院患者血小板的相关影响,抽选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3年8月29日~2014年8月29日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9例,女151例;年龄15~78岁,平均(57.52±5.30)岁;临床用药时间3~40d,平均(9.56±6.01)d。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未出现组(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n=205)与出现组(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n=195)。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患者年龄在12岁以下;在应用利奈唑胺治疗前已出现血小板值异常;患有肝母细胞瘤、重症胰腺炎、风湿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服用抗血小板药、接收化疗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检测点小于3个。

1.2 用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奈唑胺辉瑞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20090516进行治疗,用药剂量:600mg/次;用药方法:静脉滴注,12h/次。

1.3 评价标准 血小板减少症评价标准[4]: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正常值)。与此同时,观察血小板计数小于正常值25%的情况。依照WHO不良反应分度标准进行评定,Ⅲ度标准:血小板计数为26×109/L~49×109/L。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用药剂量、用药天数、基础血小板值、总胆红素以及肌酐清除率等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 在400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住院患者中,195例(48.75%)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05例(51.25%)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在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38例(19.49%)血小板计数小于基础值(100×109/L)的25%,20例(10.26%)出现Ⅲ度血小板减少症。

2.2 观察指标差异性检验 对用药情况以及病理情况、人口学资料、血小板计数(用药前)等观察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未出现组(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与出现组(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的相关指标差异性,2组患者的年龄、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出现血小板减少症与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观察指标差异性检验(x±s)

2.3 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因素与观察指标回归分析 对年龄、体质量、基础学血小板值以及血清白蛋白等指标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有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以及年龄、血清白蛋白(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因素仅有基础血小板值以及年龄(P<0.05)。见表2。

表2 血小板减少症相关指标回归分析

3 讨论

利奈唑胺属于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临床疗效与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相当。由于利奈唑胺具有耐受性好、生物利用度高、对阳性球菌的抵抗性极强等特点,故临床中多采用利奈唑胺抗菌药对重症感染患者进行治疗[6-7]。但在临床中应用利奈唑胺对患者进行治疗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计数减少等,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血小板减少症[8]。

本研究400例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住院患者中,195例(48.75%)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未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年龄、基础血小板值、肌酐清除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以及基础血小板值是造成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即年龄大、基础血小板值低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此研究结果与文献[9]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应加强对年龄较大以及基础血小板值较低患者的监测及防治。

参考文献

[1] 陈超,郭代红,曹秀堂,等.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2,2(12):71-76.

[2] 穆玉,范春芳,朱铁梁,等.重症患者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9):10-14.

[3] 郭代红,王丽,陈超,等.410例住院患者的利奈唑胺用药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2(22):69-74.

[4] 马劲夫,刘勇谋,张江涛,等.老年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16):40-43.

[5] 陈超,郭代红,王东晓,等.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主动监测研究[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1(13):22-25.

[6] 黄丽,陆向红,罗佳.33例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12(5):301-303.

[7] 刘晓,梁雁,李静姿,等.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12(10):1222-1227.

[8] 董海燕,邹雅敏,董亚琳,等.Logistic模型和 ROC曲线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10(22):1827-1831.

[9] 王天琳.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2,12(28):101-10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0.094

重庆 400042 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宋艳)

猜你喜欢
清除率计数血小板
膀胱镜对泌尿系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和VAS评分的影响
古人计数
昆明市女性宫颈高危型HPV清除率相关因素分析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预防吉西他滨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重症创伤患者的预后评估
Fas FasL 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