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法脱酸前后原油中石油酸的分布

2015-08-10 09:20李庶峰邓文安
石油化工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绥中赵东环烷酸

文 萍,李庶峰,李 传,邓文安

(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

石油中的酸性组分一般是指环烷酸,其他羧酸,无机酸,酚类,硫醇等,其中环烷酸和其他有机酸可总称为石油酸[1-4]。 环烷酸在石油酸含量中占85 %以上,因此习惯上将石油酸笼统地称为环烷酸。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 000 万t 原油属于高酸原油,所以我国许多炼厂面临高酸原油的问题。 高酸原油中还含有机酸, 其中大部分是环烷酸, 还有少量的脂肪酸,酚等,这些有机酸在<180 ℃对设备腐蚀不大,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腐蚀变得非常厉害,塔壁,加热炉管腐蚀严重,如果炉管漏油,甚至会引起炼厂火灾和爆炸。高酸原油由于其酸值, 在进行溶剂精制对设备腐蚀厉害,所以必须进行脱酸处理[5-7]。

传统脱酸工艺是加碱精制, 由于耗费大量酸碱,三废不好处理,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选择了复合溶剂氨法脱酸。 该法简单,脱酸率高,两次脱酸率可达80 %以上,多数溶剂可以回收,有较高的工业价值。

本文选取3 种具有代表性的原油进行氨法脱酸,测定原油及其各组分酸值, 考察脱酸前后石油酸的规律。 以期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数据。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绥中36-1 原油,赵东原油,胜利管输油。

1.2 深色石油产品酸值测定方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609-2001。

1.3 氨法脱酸

原油脱酸实验流程( 见图1)。 反应温度55 ℃~60 ℃,搅拌速度200 r/min~300 r/min,反应时间30 min,沉降时间60 min,剂油比0.3~0.5( 体积比)。

原油在脱酸过程乳化严重的需要加入破乳剂。 实验主要用非离子破乳剂OP 系列破乳剂和阳离子型破乳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氨。

图1 原油脱酸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ammonia deacidification method

1.4 原油组分的分离

采用吸附色谱柱及沥青质测定器, 按照SH/T 0266-92( 98)及SH/T 0509-92( 98)方法进行测定。 将原油用正庚烷沉淀分离出庚烷沥青质和可溶质, 然后将可溶质在中性Al2O3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得到油分和胶质。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油脱酸前后酸值变化

绥中36-1 原油、赵东原油、胜利管输油酸值及一次脱酸、二次脱酸值数据( 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不同原油酸值也相差很大,产地不同酸值也不同。 绥中36-1 原油经过一次脱酸后,酸值大大降低,脱酸率大约为40 %,经过二次脱酸后,总脱酸率约为80 %,脱酸比较彻底。

赵东原油经过一次脱酸后,酸值降低很大,脱酸率大于50%。二次脱酸酸值降低不大,总脱酸率约60%,脱酸效果一般。

胜利管输油,经过一次脱酸后酸值大大降低,脱酸率70%以上,二次脱酸后酸值降低更大,总脱酸率90%以上,脱酸十分彻底。 经过二次脱酸,胜利管输油的脱酸效果更好一些。这是因为,胜利管输油在脱酸时除了使用破乳剂外, 还经过多次的长时间的较高温度的脱酸,高温使破乳效果更好,多次分层使分层更彻底。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氨法脱酸效果比较理想。两次脱酸率可达80 %,脱酸比较彻底。 加入破乳剂的脱酸效果会更好,高温破乳效果好,多次分层更彻底一些。

2.2 原油脱酸前后组分收率的变化

对绥中36-1 原油、赵东原油、胜利管输油进行组分分离,原油各组分的质量百分含量( 见表2)。

由表2 可见,在3 种原油中,油分的含量最高,占原油的3/4 左右。有的甚至超过4/5。其中绥中36-1 原油,原油的油分含量在3/4 左右,胜利管输油、赵东原油的油分含量甚至超过4/5。 胶质含量次之,3 种原油的胶质含量都在10 %~20 %范围内。沥青质的含量最低,不到10.0%。绥中36-1 的沥青质含量最高,为4.6%,赵东原油沥青质含量最低,为1.0 %。

经过二次脱酸后,3 种原油的沥青质含量都有所降低。

表1 原油及一次脱酸、二次脱酸酸值Tab.1 Acid Number of Crude Oil in First Deacidification and Second Deacidification

表2 原油脱酸后各组分百分含量Tab.2 Fractions Yields of Crude Oil before and after Deacidification

2.3 原油各组分酸值

在用氨法脱酸的过程中, 原油中的环烷酸与氨水反应生成了乳化能力更强的环烷酸, 原油中的界面活性物质能造成较低的界面张力, 由于原油中的成膜物质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了坚固的界面膜造成水滴聚结的障碍。而含环烷酸按油滴进入水中,则形成了水包油型乳状液,水包油型乳状液中,油珠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扩散层很厚,油滴之间排斥力占主导地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原油脱酸前后各组分酸值( 见表3)。

表3 原油各组分酸值Tab.3 Acid number in fractions of crude oils before and after deacidification

脱酸后,原油的油分,胶质和沥青质的酸值都相应的降低,胶质酸值降低的程度最大。

通过绥中36-1 原油和赵东原油原料后酸值的对比,可以得出:氨法脱酸使沥青质的酸值大大降低,脱酸过程脱除的酸主要是胶质中的酸。 酸值大的原油胶质脱出的酸更多。

2.4 石油酸在各组分中的分布

目前大多利用原油中的总酸值的大小判断其腐蚀性,而原油总酸值不能确切地反映其腐蚀性,因此必须了解石油酸在原油中的分布情况, 以便采取适宜的措施防止腐蚀。

用组分酸值占原油酸值的质量分数( Aci)表示石油酸的分布,即Aci=组分酸值/原油酸值×100 %。 数据( 见表4)。

表4 石油酸在各组分中的分布Tab.4 Petroleum acids distribution in fractions of crude oils

由表4 可以看出,脱酸前后,原油中的石油酸都是主要集中在胶质中,其次是油分中,在沥青质中分布最少。

对于每一种原油来说脱酸后, 沥青质中的石油酸比例比脱酸前要高。

3 结论

( 1)脱酸后的原油酸值大大降低,脱酸率可达80 %以上。

( 2)绥中36-1、赵东原油及胜利管输油及其脱酸后原油的石油酸主要分布在胶质中。

( 3)脱酸后,原油的油分,胶质和沥青质的酸值都相应的降低,胶质酸值降低的程度最大。

[ 1] 黄少凯,田松柏,刘泽龙,等.高酸原油柴油馏分中石油酸结构组成分析[ 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7,38( 4):51-55.

[ 2] 胡洋,李晓刚,周建龙.环烷酸腐蚀研究方法进展[ 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9,26( 3):5-9.

[ 3] 王乾,陈进,王胜辉,等.环烷酸腐蚀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9,26( 4):25-29.

[ 4] 刘长久,张广林.石油和石油产品中非烃化合物[ 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1:209-294.

[ 5] Chang S.Hsu,G. J. Dechert,W. K.Robbins,and E.K.Fukuda.Naphthenic Acids in Crude Oils Characterized by Mass Spectrometry[ J].Energy & Fuels,2000,14:217-223.

[ 6] 雷良才,粱红玉,等.石油加工中的环烷酸腐蚀[ J].腐蚀与防护,2001,22( 7):287-289

[ 7] Chang S.Hsu,G.J.Dechert,W.K.Robbins,E.K.Fukuda.Naphenic Acids in Crude Oils Characterized by Mass Spectrometry[ J].Energy & Fuels,2000,14:217-223.

猜你喜欢
绥中赵东环烷酸
刘海静水墨作品
油田环烷酸盐的危害及其防治探讨
超高酸原油中环烷酸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
绥中地区常用造林技术及管理措施
忠诚
买摩托
绥中SBS改性沥青结构与性能影响
环烷酸盐对稠油多环芳烃富存CO水热变换新生氢作用的影响
环烷酸对离心泵的腐蚀与防护
浅析京哈高速公路绥中(冀辽界)至盘锦段改扩建工程服务区用地规模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