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国企改革的障碍

2015-08-11 03:37吴林骥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产权舆论国有企业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重大的突破,我们有必要去分析、探讨为何没有突破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找到一条出路。在笔者看来,改革所有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国有企业与政府的联系上,与之而来所延伸出的“三重关系”。对于如何处理三重关系才是改革所需要解决的。

关键词:国有企业;三重关系;政府;产权;舆论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人民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进行了不懈探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目前,混合所有制是实现公有制最主要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成败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搞好、搞活国有企业事关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一、在竞争与合作中前进的国企改革

在国家所有制经济中,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对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拥有最终所有权。在所有所有制的范围内,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根据这一原则上所成立的国有企业从地位与作用上看,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作用不是像资本主义制度那样,主要从事私有企业不愿意经营的部门,补充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而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全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发展要求市民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国企改革的初衷不是为了否定国企,[1]而是要让国企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的前提下不断的变革、调整,而且,国企的缺陷是在与其他性质企业合作、竞争中逐渐暴露出来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我们不断深化对国有企业的认识,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建言献策。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三十余年过去,杨其静先生对国企改革的三个阶段划分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改革之初,试图解决统收统支的旧体制下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弊端,从而有了放权让利、拨改贷、利改税和承包制;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企在国名经济中的功能被重新认识,从而有了“抓大放小”的民营化中小型企业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小型国企的民营化基本结束,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大中型国企改革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理论界形成的一个共识,即国企的真正功能在于弥补市场缺陷。[2]

如何达到这一长远而又务实的目的,现实中存在有三重“大山”,也正是这三重“大山”内部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已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改革中的三重关系的制约

由于国有企业在产权归属,经营管理,运行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受多重目标驱使,国企改革开始前,就已重担压顶,带有“原罪”。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障碍,笔者总结出了一下三重关系。

(一)父子关系衍生产品

国企是目前阶段实现公有制的最主要形式,无论是从国有企业设立的初衷,还是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文件来看,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国有企业的成立与发展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目的。这样的宏观布置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上来看,达到了两种效果。从好的方面来看,中国从没有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因为国民经济的命脉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挥动着指挥棒,通过财政与税收调节经济发展,同时,国有企业也鞍前马后,不遗余力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正是这一关系下,国有企业的投资人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政府,政府自然有权力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让国有企业承担着各种复杂的社会任务,反过来,当国有企业遇到困难时,也转而诉诸于政府的公权力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这是第一组相互关系。

还有一些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这虽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阻碍。对于这样一种局面,究竟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笔者尝试讨论一下。行政级别使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有些国企管理者集企业管理者与行政官员两重身份于一身,在两者之间自由转换,名利双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当改革的榔头敲打国家机器时,既得利益者愿意成为一颗被敲掉的废旧钉帽吗?改革自然而然有阻力。从另外方面来看,企业规模扩大、资本增加,管理者居功自伟,以效益论英雄的局面下,这当然也成了晋升为国家机器管理者的一条通道。反过来,企业亏了,但国有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有业务上的往来,甚至是同一部门的老领导,老同事,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笼罩下,管理国企的部门会对自己的老同事,老部下问责吗?这群庞大的企业管理者自然而然的是“负赢不负亏”。究其原因,对企业,盈亏是由企业的老板来负这个责任,然而,国有企业的老板则是整个国民,整个国民来负责造成的局面是可能谁都不负责,谁都负不了责。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说,收益权是所有权的重要内容,也是所有权的最终表现形式,[1]要国企管理者来负责企业的盈亏,那么国有企业还是不是属于全体国民呢?这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也对接下来的两重关系有重要影响。

(二)现代型企业的建立与企业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讨论第二重关系,现代型企业最基本特征就是产权清晰,说白了就是国有企业到底属于谁,这同时也是在第一层关系碍影响下的延伸。产权是所有权的法律表现形式,也是价值实现和利益分配的先决条件。国企改革的目标即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这个“四自”意味着政、资的绝对分开,而国企的出资人是代表全体国民的国家,是国家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如果“四自”了,完全独立于政府,那国企还是国家的企业吗?这财产还是国民的财产吗?这是一种变向的对人民财产的剥夺。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的地位不需要在赘述,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大哥大”思想。“大哥大”表现的一种方式就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在管理上,大手大脚的铺张浪费;在经营上,出现了权钱交易;在市场上,就此一家,爱买不买。与此同时,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来分配利益的这块大蛋糕,市场参与者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国有企业凭借着在计划经济时代所确立的领先定位,具有经营规模大,技术实力强,员工素质相对较高,发展比较早的特点,对一些行业形成了或自然或行政性的垄断,致使提高了想进入该行业的民营企业进入的成本和技术门槛,不利于开展竞争。如何能盘活市场,对政府、对企业,对百姓都是一道难题。对于一些应该被放开的行业,又会出现一些难题,其中凸显的一条就是如何防止平等地保护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不被侵犯,对于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腐败,导致严重的低估国有资产,从而贱卖,甚至管理者以权谋私,把人民的财产放入自己的腰包;再者,民营资本进入一个行业,稍有不慎,又会回到前文所叙述的“父子关系衍生产品”所提到了,利用公权力,侵吞了私人的财产。

(三)舆论与国企改革

在前文的描述中,第一、二层关系对国企改革影响重大,现在,我们探究一下人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国企的本质从职能上看,是实现政府的目标,与民企的逐利不同,但是,国企的改革与发展又是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为复杂的一环,每走一步棋,几乎都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表现在改革使国企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就会被扣上“与民争利”,试图垄断市场的帽子;改革求稳,逐步推进,幅度不大,也会被指责为改革效率太低,行动迟缓,尾大不掉。其实,这一情况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舆论的压力实属稀松平常的事情:今天的国有企业,如前文所述,由于规模巨大,吸收的劳动力量多,除非大的政策变动,效率低了还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是不可能使其破产的;而与国有企业相对的民营企业,在价值规律的影响下,没有效率,就一定没法生存。

这一点还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固有的观念上很难把国有企业与民资企业在竞争者画上等号。换句话说,有一种看不见的“所有制歧视”不仅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更加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国有企业代表了社会主义,代表了执政之基,代表了政治正确,虽然不断的在提高民营经济的地位,从“共同发展”到两个毫不动摇,但实际上,在人们的心目中,尊卑长幼实则是分得很清楚的。这就造成了公平的市场竞争难以形成,民间资本的正当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国有企业垄断的行业,民营资本不敢进入,不仅仅是没有话语权,或者话语权小,更是担心被鲸吞,从此一无所有;民营资本进入一些行业,可能背后充斥着权钱交易,侵占了国有资产,短时是会获得暴利,但长远的看来,背负上了“原罪”,这终有一天会得到“审判”。

总之,国企改革一切的一切都或多或少地遭受声讨,都会使改革者在改革过程中影响其决断,甚至是通过舆论从而绑架

政府。

三、总结

国企改革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摆脱不了姓“资”还是姓“社”的路线之争,而国企真正的责任是在于不能使改革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应该有正确的方向。但目前的情况赛,国企改革受到了上述三从关系的阻碍,正停滞不前。所以,“政企分开”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与点睛之笔,而前提是要在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不放手,其他行业完全按照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条件下,大胆的放开,使其充分地竞争,这才是国企改革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杨卫东. 国企改革与“再国有化”反思[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23-37.

[2]杨其静. 国企改革:在摸索与争论中前进[J]. 世界经济文汇,2008,01:55-63.

[3]宋磊. 在理念与能力之间:关于国企改革方向的第三种思路[J]. 经济学家,2014,08:43-51.

[4]仇保兴. 国有企业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J]. 企业改革与管理,1999,12:4-7+11.

[5]和军,刘洋. 积极推动民营企业与国有垄断企业融合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经济[J]. 辽宁经济,2014,10:42-45.

[6]蔡恩泽. 去行政化:国企改革新期待[J]. 中外企业文化,2014,01:12-13.

[7]桁林. 三论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点睛之笔[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64-71.

[8]王军. 所有制歧视是“国民共进”的最大障碍[J]. 当代社科视野,2014,04:38.

[9]巩琳萌,李爱玲,金蕾蕾. 新一轮国企改革:箭在弦上[J]. 前线,2014,09:80-83.

[10]黄速建.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经济管理,2014(7):1-10.

作者简介:吴林骥(1991–),男,重庆开县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产权舆论国有企业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对小产权房问题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