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艾滋人群社会排斥问题

2015-08-11 05:24杨文婷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8期

杨文婷

摘 要: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迅速蔓延,艾滋人群作为HIV病毒的主要受害者,他们的生存状况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艾滋人群的社会排斥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现状、原因以及应对措施,以期为艾滋人群的社会排斥困境提供若干解决路径。

关键词: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社会歧视

一、问题的提出

艾滋病(AIDS)学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世界上最受歧视的疾病之一。近年来,中国艾滋人群数量也在迅速增长,根据联合国驻华机构2013年公布的数据,中国艾滋病患者约有85万人。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现象也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话题。我国大众媒体中时常出现艾滋人群遭受社会排斥的报道,有关艾滋病患者应不应该上大学、能不能担任教师的争论时有发生。可见普通民众对艾滋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排斥。

二、理论与文献回顾

近年来,学术界对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视角对艾滋人群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艾滋人群的生存现状、社会排斥原因、引发的问题以及消除社会排斥的解决路径等方方面面。

张慧(2004)发现,艾滋人群所感受到的社会排斥远远超越了对艾滋病病毒本身的恐惧。从艾滋人群排斥产生的原因来看,韩丹(2014)认为艾滋病由于其具有无法治愈性、潜伏期较长、死亡率高等特点,使得人们把对艾滋病的恐惧感转嫁到艾滋人群身上。刘颖(2010)等人将艾滋人群所遭受到的排斥划分为实际歧视、感知歧视和自我歧视三大部分。从艾滋人群社会排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来看,聂俊雄(2010)等人认为对艾滋人群的社会排斥已经成为艾滋病预防和治疗工作的最大障碍。关于如何解决艾滋人群社会排斥问题,有学者认为加大艾滋人群的社会支持力度(胡晓青,2011)、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可以有效降低艾滋人群社会排斥。

三、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现状

社会排斥是指普通人群对艾滋病人的鄙视和有意隔离。我国艾滋人群的社会排斥现象十分严峻,根据社会调查公司在我国4个大城市的实地调研,近八成的普通人群表示不愿意接触艾滋人群,近五成普通人群认为艾滋病是道德败坏的结果,不愿与其交往(张维,2011)。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和艾滋人群握手甚至进行简单地语言交流,这种有意识的隔离心理使得艾滋人群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一些艾滋人群不能拥有一份体面地工作,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得不到妥善解决。

四、艾滋人群社会排斥原因

(一)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的恐惧

现阶段,艾滋人群所遭受的社会排斥远远大于艾滋病病毒对这一群体的伤害。我国普通大众对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依旧缺乏基本了解。人们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使得他们极度恐惧艾滋病的迅速传播性和高死亡率,不愿意与艾滋人群有任何交往。对艾滋病认识的误区,使得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无限夸大,从而形成对艾滋人群有意隔离的氛围。此外,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可避免的与两性问题息息相关,谈及艾滋病病毒的感染问题,人们在潜意识里通常将艾滋病传染与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相等同。艾滋人群一旦被贴上了不道德的标签,就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接纳和帮助。总而言之,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的恐惧感在一定程度造成了艾滋人群的社会排斥现状,而人们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误区,加剧了人们对艾滋人群的偏见和鄙视。

(二)大众媒体对艾滋人群的妖魔化

在我国大众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势态下,一些新闻记者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过度渲染艾滋病的危害性和致死性,以此制造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的极度恐惧感。此外,一部分大众媒体有意攻击艾滋人群,对他们进行肆意标签化和污名化。在大众媒体的长期肆意渲染下,普通人群很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艾滋人群是不道德的异类群体。在大众媒体的肆意妖魔化下,艾滋人群所面临的社会排斥现状也愈发的艰难。

五、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的思考

(一)加大艾滋病宣传力度

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现象严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普通人群对艾滋病存在认识误区。有研究表明,普通人群对艾滋病了解的增多会明显减弱对艾滋人群的排斥感。因而,应该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艾滋病相关医疗知识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宣传活动,普及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相关知识。让普通人群减少对艾滋人群的排斥行为,从而改善艾滋人群社会排斥困境。此外,加大对艾滋人群的社会关怀,关心艾滋人群的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让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出尊重艾滋人群的基本需求,维护艾滋人群的合法权益的氛围,帮助他们走出社会排斥的阴影。

(二)大众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

消除对艾滋人群社会排斥现象,大众媒体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其一,应该注重艾滋病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媒体记者要强化责任心,通过对艾滋病相关新闻进行客观公正地报道,正确引导普通人群了解艾滋病病毒的发病原理、传播方式和预防途径,让他们及时全面地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其二,大众媒体应该减少艾滋人群的负面报道,客观真实地反映艾滋人群的生活状态。不排斥艾滋人群,进而引导社会舆论公平地对待艾滋人群。

参考文献:

[1]张慧.污名与歧视:以中国的艾滋病为例[D].清华大学,2004(6).

[2]韩丹.反思艾滋病反歧视[J].道德与文明,2014(4).

[3]刘颖,时勘.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

[4]聂俊雄,汪荣.论艾滋病歧视及反歧视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5).

[5]张维.消除对艾滋病患者歧视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