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旅西老人的现状探析中美文化之差异

2015-08-15 00:55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差距孙子子女

许 辉

想要了解正儿八经的中美差距,需向上看!老人。他们在遵循祖上规矩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原生态的传统,最原汁原味的习俗。我们从一些旅西老人的经历出发,探析中国和西方社会的巨大差异。

一、差异之体现

(一)对待孩子的家长式和朋友式

对于孙子挑食的行为,爷爷巴掌下去!在中国老人眼中看来,“严父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是天经地义,如果不用这样的方式管教子女,在他们看来是作孽。在美国,这一巴掌下去,不是天经地义,而是违法犯罪。中国的家长式教育方式,要求晚辈对长辈的绝对尊崇。而在美国,几乎很少存有家长式管理。上对下,下看上都是朋友。你打了我,你就是犯罪,理所当然的我可以去报警。

我们透过家庭,整个中美社会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差距——老师和学生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甚至是同龄的丈夫和妻子,兄和弟,姐与妹之间无不体现这种“家长式”和“朋友式”的巨大差异。

(二)美国人花钱请保姆,中国家庭一般都有4个免费的保姆

中国的老人们,极少觉得帮助自己的子女料理家务并照料孩子是种多余的负担,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义务。他们大概很难想象在美国,老人们为孩子去做这些事情是要收费的,而且费用比一般的市场价高出不少,这也是为何美国人更愿意请保姆。

中国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子女既是一切”就成为几乎每个家庭的标签。中国老人无法理解,怎么有人因为带自己家孙子而要求报酬;美国老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世界上还有“啃老族”!一个国家崇尚责任,另一个追求自由,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

(三)奉献精神,或曰“忍”

我们常常听和看到“忍”字,很多情况和邻国日本有关。作为“忍”这类精神力量的老祖先中国,虽不是天天时时的把“忍”挂上墙,又或是念叨于嘴,却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中国老人。

前往美国照顾孩子的中国老人,没有朋友,看不懂电视,读不了报纸,儿女们因为工作和自己缺乏交流,但为了一句“家和万事兴”他们甘于忍受寂寞,甚至可以说是在放弃自我。相反,从美国父母帮助自己子女照料家务要收费就可见一般,美国人,多是不会牺牲自己的自由去迁就某个人,看看那些在中国来工作的西方人,很少有人愿意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生活。

二、差异之分析

(一)文化差异

每当谈起中美文化方面的差异。我们就会自觉地拿出我们的上下五千年、老子、孔子、儒家思想……顺着下来,很容易得到为什么中国人喜好“家长式”,隐忍,爱好奉献,以和为贵。然后往西而去,发现美国较短的历史,不免缺乏厚重感和沉淀,因而造就了美国人奔放,自由,个人主义的性格。

中美文化上的差距,不要扯上几千年的历史,也用不着打扰孔子,老子。只需要向回拨几十年即可。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的主流文化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讲究奉献,付出,谦虚,隐忍,这同美国向来主张自由,个性,创造,自我恰恰反向。在这样的主流文化熏陶下,我们父辈们个人欲望被无限量的压缩,反之奉献精神越发强大。反观美国的主流个人主义,则崇尚自由,奔放,自我。

(二)经济差异

其实更应该叫“经济差距”!由于经济发达,普通美国人往往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和经济能力去享受生活,追求自我价值。

我们由于经济上和美国的差距,在20世纪改革开放前,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都还处于温饱阶段,物质生活比较匮乏。而我们父辈的青春期,也是性格形成期正好处在那段时间。经济基础决定了,父辈思想里不可能存有“享受生活”的概念!中国老人爱聚聚,也是年轻时候养成的,那时候物质生活不丰富,想法少,人们反而有更多的机会和意愿聚在一块;美国人,物质条件好,想法就当然多,各有各的想法。

(三)政治差异

在美国,一个人尚处胚胎阶段就被认为具备了独立的人格。一种我们很难去理解的说法是:这个胚胎是自由的,他(她)享受权利!这个国家对自由,对权利,对平等,过于较真,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爷爷打孙子,孙子跑去报警;为什么学生会批评自己老师……在那时的中国看来,这些个不被接受和大逆不道的行为,在美国却显得司空见惯。

现如今,中国和美国的各种差异也只能在上一辈中去探寻。想起友人曾说:“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到美国,要调整的只有时差!”

有些差异总归还是有的好……

[1]李莉,张峰.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山东电大学报,2008(02).

[2]谭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因素[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05).

猜你喜欢
差距孙子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孙子垚
孙子垚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从《无声告白》看边缘人家庭及其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