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甘肃省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为例

2015-08-15 00:55韩爱晶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农村

韩爱晶

学前教育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近几年来,国家在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农村幼儿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农村学前教育现状

新城镇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下辖的一个镇。地处临潭县中部,距县城35公里,海拔2800米,是一座高原古城,汉、回、藏等多民族繁衍生息,共同发展。全镇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5所,小学幼儿班12个,幼儿园多分布在人口较密集且交通方便的村庄,幼儿园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早期教育不完整

1.0-3岁教育缺失

在农村绝大部分0-3岁婴幼儿教育仍在家庭中进行,这一阶段的早期教育是缺失的,并且在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尤其在农村早教机构非常少,甚至是没有,这都造成了农村幼儿早期教育的缺失。

2.内容不全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前教育要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在农村,家长更多的是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不懂得健康的真正内涵,把健康狭隘地理解为身体上没有疾病。

(二)教育方法不一致

1.家庭教育不一致

在农村不少家庭都是三代同堂,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和阅历使得祖父母与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式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2.家园要求不一致

幼儿教育的不一致还体现在家园教育方法和理念的不一致。例如,幼儿爱吃零食,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幼儿讲零食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很多家长无视老师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的健康由顺着孩子的意愿给他们买各种各样的零食,这样就会误导幼儿,认为家长说的是正确的,使幼儿教育形同虚设。

(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在农村,多数幼儿园都设在小学里。也就出现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读、写、算,从而形成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倾向。很多家长缺乏学前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前教育认识不清楚,忽视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一味追求知识传授。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许多年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忽视孩子人的意愿,给他们报各种特长班,为迎合家长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严重。

(四)农村幼儿园基础建设薄弱

1、布局不均匀、基础条件差

新城镇居民中以藏族居多,居住分散,加上地处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很多幼儿园在离城乡公路较近的村庄,对于以游牧生活为主的藏族来说送适龄幼儿上幼儿园路途遥远,接送很不不方便,所以很多适龄幼儿待在家里,由家庭教育代替幼儿园教育。民办幼儿园一般使用居民用房,活动室采光,通风条件不好,空气流通不畅,容易造成疾病流行;幼儿园没有水冲式厕所,也没有可供幼儿使用的流动水洗手设备,卫生条件不达标。园舍占地面积小、师资不足,多数民办幼儿园都是混龄班。混龄教育对于老师的要求很高,因为在混龄班中的孩子年龄不一样,势必要求老师只能开展因材施教的方法,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关注每个个体,用适合每个孩子的不同方法进行教育,这包括年龄、兴趣、能力水平等特点。但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地处落后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的新城镇是不现实的。

2、师资薄弱,流动性强

农村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硬件设施差、师资不足、综合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保教质量。许多幼儿教师来源和身份构成复杂,多为小学转岗教师,她们没有幼儿园的教学经验,更没有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部分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她们文化水平低,学历参差不齐,有些甚至连幼师资格证都没有。经济待遇低是造成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师资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对于新城镇这样一个地处偏远、藏族居多的高原地区,很多居民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因此在该地区任教的老师必须是双语型教师,既要懂汉语又要懂藏语,这又为幼儿园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3、安全隐患多

由于经济条件差、管理意识薄弱,幼儿园管理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园舍建筑设计不合规范,设备设施简陋陈旧,对幼儿安全监护不到位,幼儿园交通事故安全隐患。一些民办幼儿园只能算得上是把幼儿集中起来玩耍的场所。全镇幼儿园统一管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镇中心校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安全监管,业务指导、培训很难开展。

4、教材杂乱

不同的幼儿园发放的教材各种版本的都有,几乎没有适合本地区幼儿的园本教材。小学幼儿班的教材多为一年级学生使用教材。教材的内容的编排没有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有的内容过于乏味,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过于简单或过难,违背了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些教材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丰富性和实用性。

三、对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反思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最为迅速、最为重要的时期。学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乃至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作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阶段,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为此,特作如下建议: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它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度过的,母亲掌握学前教育知识多少,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重在提高母亲的文化水平,同时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信息等大众传媒及时掌握学前教育的新动向。

(二)学前教育机构

为提高学前教育的保教质量,幼儿园应通过多种途径,多派教师参加各种在职培训、不同地区间进行相互的交流与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师资队伍。制定激励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就的老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深造的机会。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同时要为他们提高经济待遇、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上。

(三)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地方政府应把幼教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逐步地为乡镇建立高标准的独立幼儿园,将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硬件全部配备齐全。加强管理,制定办园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为了提高幼师队伍整体素质,必须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从2011年开始,甘肃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新建了一批公办幼儿园,教师补充渠道逐步得到了拓展,幼儿教师数量得到扩充,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的学前教育现状作为我国农村幼儿园发展缩影,其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改进。虽然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结构性困难和问题突出存在: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依然短缺,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学前教育师资补充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学前教育资源结构不尽合理,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幼儿园办园条件改善严重滞后,优质资源比例偏低,保育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1]高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途径[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1-09-02.

[3]孟姝,贺德均.巫溪农村幼儿教育现状及建议[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5(09).

[4]丁金霞.农村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5]祝正龙.湖北省幼儿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民办幼儿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爱“上”幼儿园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新农村 新一辈
想念幼儿园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便民办税春风来 简政放权提效能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