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场所精神——以雨崩村朝圣路为例

2015-08-15 00:52李艳姝
城市地理 2015年18期
关键词:朝圣条路场所

李艳姝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1.引言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并不是单纯的指某一处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场所”是一个人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可以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认同感和归属感则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任何场所都有其自身的灵魂,即一种精神的表达。每个场地纠集自然和人文,成为承托自然和人文的衍生、变化的平台[2]。场地是有性格的,它的性格来源于活动其中的自然和人文,同时也成就这些自然和人文,它包容自然和人文,成为它们的底景,因而也隐藏在背后。路是开敞的场所,每条路必然也是有它的性格的,由线条与结构、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纠缠而成为一种精神。路是众多场所中接触频率最多的一处。在以往的路的景观设计中过度的关注它的通达性和安全性,虽然近些年也在心理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减少枯燥性,增加趣味性以及进行人性的关怀。但是在路的精神方面却没有注意,以致使一条路看起来只是路,交通运输的工具,而没有充分的结合周边的环境,文化来设计一条有人情味的路。它就像一个老友,你每天都会经过,却从不和它说说话。

2.景观设计与人文

任何的景观设计都关联人,都是人的行为,与人在于其中的感官体验紧密联系。路的景观设计则建构在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交通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更多的关注动态视觉、视野、心理感受与生理体验以及美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

构成要素多元性

有自然的与人工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多种元素构成。比如指示牌、路标、路灯、休息点、观赏点、遮阳、隔噪音、排水、废物回收等有形人工的要素;开阔视野、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精神诉求等无形要素。

时空存在多维性

道路是连贯性带型空间。既有空间序列的变化,又有季相、时相、位相的转换。所谓步移景异,每时每刻都在多维变化。

景观评价的不一致性

评价的主体不同,所处环境位置不同,活动方式不同,评价原则和出发点必有显著差异。观赏者以个人体验和情感需求出发,经营者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功能的多重属性

路除了要满足通达性、安全性之外,也要包含一定得社会、文化、民俗、地域等相关内涵属性。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一个场地的人文必然作为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因其是这块地的本质属性。路的人文就是要重视人在与其中的情感表达和诉求以及生理体验。

3.以雨崩村朝圣路为例

雨崩村位于云南德钦县云岭乡境内,目前无公路可通,进入雨崩徒步18 公里,翻越3700 米垭口,才能到达世人传说的世外桃源仙境。因背靠梅里雪山,内有神瀑,藏传佛教信徒朝拜梅里雪山,必定沐浴神瀑,作为一种洁净心灵的修炼,故此条路成为朝圣之路。

这条路较多土路,间杂石子路和陡峭的爬坡路。路宽1.5 米左右,一边是围挡一边是山崖,树荫多在围挡这边,山崖边有树遮挡。没有指示牌,没有路灯,没有排水,每隔几十米一根电线杆、垃圾桶,在电线杆上标记数字序号。随海拔上升,路的难度增加,但景色更加秀美。到达3700 米垭口后,一路下坡,铺有石子。这是一条都称不上标准的土路,可这条路上的所有元素构成似乎是设计好而又混然天成,以为表达朝圣之路的朝圣意义。

路虽只宽1.5 米左右,但由树木构成的左右围挡,丝毫没有恐惧感,首先保证了安全性。大自然赐予的树荫起到最好的遮阳纳凉的作用,既满足设计要求又体现人文关怀。

这是一条朝圣之路,只此一条,通往信仰大道,没有路牌。这条路徒步需要6个小时,如果晚上走,到达目的地时恰好天亮,就是要营造出黑暗无助的氛围,以此衬托找到信仰就是迎接光明的幸福感。没有排水,雨天泥泞难走,晴天灰尘满天,可是朝圣的路就是困难重重,所以才有人中途放弃,有人坚持到底。没有公里数的路标,只有电线杆上的数字序号,从1 到100 就走到目的地了,心里只是默念着数字。这些都在有形的构成要素上尽力“节俭”,力行“少即是多”的原则,以期传递出追求单纯的信仰精神。

随着海拔的升高,每行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如果再增加路的难度,那是什么体验,路在脚下,只有踏实走,一步一步。当路旁的风景随海拔上升更加秀美时,体验又是不同。心在天堂,脚在地狱。不能只看景忘记走路,也不能只埋头走路,忽略美景。选择和放弃又在体验中加深感触。到达3700 米垭口,有休息补给处和观赏点,充分满足“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原则。此处以后全是铺有石子的下坡路,下坡路好走,加上石子设置障碍。这种体验教于人要谦虚谨慎。

美国风景园林大师西蒙兹曾说过:体验出真知。体验可以带给一个人切身的感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当心理上的超越生理时,就会升华为一种精神表达。一条朝圣路,注重的是精神的表达,当外在的构成元素尽可能的少时,精神上的关注就多了。这也贯穿了“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

每条路都有精神,是人精神的影子,人在上面,如影随形。可是大多数情况我们都忽视了这种感觉和体验,那是因为路上影响人与之交流的因素越来越多。可以说我们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只要分分钟,路也变成只是快速通达的工具。你我走在路上,目光呆滞,从来没感受过路的凹凸,从来没有欣赏过路边的风景,那如何会理解一条路的精神表达。

[1]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评[N].长安大学学报.2003,20 (4).

[2]李永红,赵鹏.默语倾听 兴然会应[N].中国园林,2001,2:29-32.

猜你喜欢
朝圣条路场所
这条路
七月
七月
腾讯公益:去西藏,完成一场没有尽头的朝圣
布依少女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朝圣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