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的早期开发与“闯关东”

2015-08-15 00:46李成国
黑龙江史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闯关东山东人珲春

李成国

(延边州档案局 吉林 延边 133001)

珲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满族的发祥地之一。当年,珲春的满族随部族进京,珲春被封禁保护后,这片富饶的边陲重地人烟就更加稀少。清廷为保护“龙兴之地”,于顺治十一年(1655年)修建“柳条边”,将我国东北划为封禁区。持续近二百年。

光绪七年(1881),清政府为加强边境防务,清政府废除对延边地区的“封禁”,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关内汉族农民、朝鲜人及满族旗民等陆续移到延边。允准吴大澄变通旧章,于图们江北崖开禁、在珲春设招垦总局,招民垦荒、充实边境的奏章,并派三品衔委用知府李金镛勘定奉吉围场、办理招垦事宜和对俄边务交涉事务。李金镛到珲春后,在筹建招垦局的同时,晓谕俄境难民和关内流民来珲春垦荒。凡到珲春垦地农户一律不收押荒钱,垦成熟地后三年不纳赋税。其后由于珲春地近俄界,流民不愿来此认垦一再延期,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开始征税。对由俄境来珲春垦地的难民,由副都统衙门酌情发给牛犋、草料、种子等垦地费用。李金镛尽职踏查,妥善裁定奉吉两省围荒界限,提出吉林南荒围场(今延边地区大部)亦应废除封禁,移民垦荒。他在呈吉林将军禀文中言明:“南荒东至苏密,西至青顶子,其间高原平壤错立山中者,计有27 处,约可垦地10 余万垧,如与由奉划回吉林之地一律招垦,实于民业饷源均有裨益。”吉林将军据此奏准开禁南荒围场,援照奉省放荒成案,一律招佃。至此,封禁二百余年的长白山区得以重新开发。

招垦局及其实施的招垦优惠政策,是珲春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对防范国土被蚕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大促进了珲春的早期开发。

一个多世纪以来,延边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保卫这块土地。其中,闯关东的山东人在延边历史发展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迹,对延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引人追溯回望。

“闯关东”是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东北移民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史学界认为顺治八年(1651年)是“闯关东”的起点,很多族谱把“闯关东”的年份定在了这一年。“闯”的含义,一是在解除封禁前清政府禁止出关,只能在把守不严的时候非法越过、偷闯出去;二是解除封禁后,迁往关外苦寒之地,生死未卜,只能拼搏、奋斗、闯荡。“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以北,泛指我国东北地区。近代历史上,鲁、豫、冀、晋、陕五省流民,大多经过山海关往东北走。其中山东人“闯关东”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迁徙人数最多。清代至民国,“闯关东”的山东人达2500 万人,民国高峰时期,一年便有上百万人。山东人“闯关东”实质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是悲壮的移民历史。

“闯关东“的人们一路逃荒要饭,走至“口袋底”抵达了延边,再往前走就是图们江流域中国、朝鲜、俄罗斯相邻的边境线,就此停住,寻一安身立命之所驻扎下来。

据延吉市“闯关东”老人王氏描述,在逃荒的路上,有的推独轮车,有的拄着棍子,有的挑着担子,有的背着包袱行走,当中还有的人眼看孩子快要饿死,狠着心卖儿卖女,有的饥寒病痛踉踉跄跄地死在路边。可怜那时的妇女缠着小脚,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走路多了脚就磨得出血,结痂后再磨,这位老人就是这样随着丈夫带着孩子走过来的。

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馆藏清代历史档案中,保存着多件有关“解除封禁、移民实边”的档案。吉林将军铭安的《宁古塔、珲春辖境招垦新荒的奏折》、珲春副都统的《珲春招垦事宜的咨文》、《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分别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移民实边”这一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光绪七年,在珲春设招垦总局,在五道沟(今马滴达乡)、南岗(今延吉)设招垦分局,对游走来的内地农民,予以优待,发给少量农具,一年之内免收押荒钱。所以“闯关东”的人大多数依靠开荒种地过起日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从山东诸城、日照、历城、昌邑、掖县等地招纳农民,先闯过来站住脚的人亲邻相传,后闯过来的投亲靠友,山东人逐渐涌来。这一年仅迁入敦化境内的就有9630 人。1910年至1911年,从内地进入延边的就有1.9 万人,形成延边历史上人口流入的一个高潮。在延边土地开垦中,以朝鲜族为主开发了水田,以汉族等为主开发了旱田。放荒招垦之初,延边即垦成熟地29772 垧,至光绪十七年(1891年)珲春义仓存粮达3160 石,清末粮食自给有余。山东人还开垦了蔬菜地,较有名的有头道沟魏、黄两家菜园子,局子街的孙家菜园子,铜佛寺的徐家菜园子。

来到延边的山东人在艰难中谋生,有的人在长白山上挖人参、在珲春淘金、在和龙挖煤窑、在原始森林伐木烧炭等,还有的人开设铁匠铺、油坊、碾坊、裁缝铺、饭馆、大车店等。随着荒原开垦成农田,人烟渐密,逐渐出现村落集镇,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早期发展,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经岁月流转,“闯关东”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演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延边成立8个林业局,在国家支边政策引导下,大举吸纳山东农民为林业工人,号称40 万“闯关东”大军。同时,在饥荒中讨生活的农民陆续流入,时称“山东盲流”,在政府安排下,成为支边人口。比如延吉市三道湾镇的支边村,是1960年山东昌邑180户灾民由政府集体迁居至此而形成的村落。此间,形成延边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的高峰。

直至1949年延边耕地面积已达292683 公顷。此后开疆固边,守土有人,延边农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闯关东山东人珲春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山东人的云南血脉》开启移民文化研究新话题
大清“北漂”族
Music education in the UK: Theory and Practice
泥人再现闯关东的移民生活
闯关东文化与美国西部开发文化差异性研究
红灯女侠翠云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