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传播的历史意义

2015-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俄国东北地区哈尔滨

刘 迪 陈 琨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的出版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宣告诞生。随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无与伦比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对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而获得了广泛认同,从而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为全世界劳动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像一盏明灯,给黑暗之中苦苦求索的仁人志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和人文因素,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该地区的传播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东北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巴黎公社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就在东北地区传播开了。而以日记形式介绍巴黎公社起义的人是张德彝。

张德彝(1847—1918),辽宁铁岭人,曾担任京师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总教习。1871年张德彝陪同直隶总督崇厚出使法国,商讨解决“天津教案”问题。此时恰逢法国大革命,崇厚使团滞留法国,在法国的将近一年时间中,张德彝等人亲历了巴黎公社起义的全过程。归国后,他将自己出使日记整理后写成《随出使法国记》(即《三述奇》)一书,书中详细记述了巴黎公社的起义过程。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称赞公社社员视死如归的精神。由于书稿无法在北京刊印,张德彝只好将书稿带回铁岭秘密印刷,在知识分子中广为流传。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东北地区以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最早听到十月革命隆隆炮声的地方。而事实上,早在中东铁路开始修筑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就通过来华参与中东铁路建设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系统的传入到了东北地区。1900年,俄国革命党负责人瓦克夫和青年军官马列夫就在中东铁路沿线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1905年11月来华的布尔什维克在哈尔滨建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人团”。1907年5月居住在哈尔滨的中、俄工人聚集在松花江边,共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比上海等工人较集中的地方还要早13年。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在革命当天就通过无线电报传到哈尔滨。列宁曾以“工农政府委员会”的名义打电报到哈尔滨工兵代表苏维埃,要求他们“夺取政权”。哈尔滨也成为国内最早得知十月革命胜利消息的城市。1920年瞿秋白以《晨报》特派记者身份赴苏俄考察途中,经停哈尔滨。正是在这里,瞿秋白第一次听到雄壮的《国际歌》,并成为最早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第一人。中共六大代表唐韶超也曾回忆说:马列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是东北的哈尔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广大东北人民逐渐觉醒。至20年代初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遍及东北大地。毫无疑问东北地区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奠定了东北地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东北地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令沙俄、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垂涎三尺。19世纪末,日本奉行“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的大陆政策。甲午战争后,日本激励扩大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而对东北经营已久的沙皇俄国对此大为不满,遂在中国土地上爆发了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这对本已深受“三座大山”欺凌的东北人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广大贫苦的劳动人民日趋觉醒,在早期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东北人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

1898年,被誉为“中国近代铁路产业的航空母舰”的“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在哈尔滨松花江码头附近建成,为支持中东铁路的建设,工厂从东北及山东、河北等省招募了大量华工,这些华工被沙俄视为“黄色苦力”,处境极其悲惨,华工们苦不堪言。1903年秋,在早期铁路工人运动领袖张永贵的领导下,总工厂的华工联合起来,涌入大总管伊奥秀夫的账房,提出“我们要享受人的待遇”、“我们要房子住”等诉求,经多次交涉,迫使俄方出钱,在工厂西北角搭建三十六个“人”字形窝棚,俗称“三十六棚”,此后随着“三十六鹏”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里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

如果说“三十六棚”工人的斗争还是处于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所影响下的“自在”抗争的话,那么伴随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下而由共产党人领导下的斗争则表明东北地区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已走上了“自为”的道路。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齐齐哈尔学生联合起来,以“黑龙江学生团”的名义发表演说,大声疾呼“青岛去,山东亡;山东亡,中国亡”,并散发油印的宣传册,支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同一时期,在共产党员韩铁生、袁士安、张树屏等人领导的“哈尔滨救国唤醒团”在哈尔滨成立,“救国唤醒团”主要宣传反帝救国思想,并广泛发动群众,成立之初就有三千多名华工加入。1922年,为抗议华盛顿会议相关协定中侵害中国主权的条款,由“救国唤醒团”发起,三十余个进步团体响应,在哈尔滨滨江公园召开三万多人参加的群众大会,集会后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极大地宣传了反帝、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哈尔滨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群众基础。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东北各地均爆发了抗议“沪案”的爱国运动。吉林毓文中学的广大师生义愤填膺,该校训育处主任、共产党员马骏等人以“吉林爱国六人团”的名义发表《宣言》,号召广大爱国群众声援五卅运动,6月9日吉林教育界成立“沪案”后援会,对声援运动进行统一领导,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在“吉林爱国六人团”的影响下共产党员韩乐然、任国桢等也组织奉天各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开展声援运动,抗议英、日帝国主义枪杀工人的罪恶行径。

1929年夏,奉系军阀策划“中东路事件”,大批华工被裁撤,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亲临哈尔滨,领导当地党组织领导失业工人开展复工运动,组织全路工人实行总罢工,并成立“中东铁路失业复工团”。随后,复工运动迅速发展,在东北地区掀起了声援失业工人的高潮。迫于压力,铁路局最终允许一百五十余名工人复工,复工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

据“满铁”调查,从1918年到1920年的两年间,在关东洲及南满附属地共发生二百五十余起罢工事件,参与者达两万余人。而据日本官方统计,1923年发生罢工二十起,罢工事件为九十八天;1924年发生罢工二十九起,罢工时间一百二十八天;1925年发生罢工六十五起,罢工时间长达二百六十六天。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不仅促进了东北人民的觉醒,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如东北抗联创始人李兆麟,曾在毓文中学就读的赵尚志,抗日名将陈翰章等,这些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战士成为“九一八”事变后,领导东北人民孤悬敌后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由此可见,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为东北人民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对我国其它地区和周边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随着十月革命后苏联国内的形势渐趋稳定,苏共和共产国际将大量人员派往中国,来华传播马克思主义。国人耳熟能详维经斯基、杨明斋、马林、越飞、鲍罗廷、崔可夫等人都是经东北地区转道关内,而大批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周恩来、李立三、刘少奇、叶剑英等人也是经东北地区前往苏联学习先进思想和革命经验。1928年迫于国内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出席“六大”的代表,大部分是由上海转道哈尔滨再乘火车经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前往苏联。由此,中东铁路也被称为“红色交通线”。

不仅如此,在十月革命前后,东北人民也给予了新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极大地支持,在中苏关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7年1月,恰逢俄国1905年革命两周年纪念日,哈尔滨总工厂的中、俄工人举行集会,会上中国工人慷慨陈词:“俄国沙皇杀了俄国工人,所以我们也不做工。”辽宁铁岭人任辅臣在日俄战争中结识布尔什维克军官瓦夏,并经瓦夏帮助加入布尔什维克。成为中国已知第一位布尔什维克。后来,任辅臣远赴俄国参加了俄国十月革命,成为杰出的华工领袖,被授予苏俄红军“中国红鹰团”团长,受到列宁的接见,后在反击白匪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二月革命后,东北人民坚定的与俄国布尔什维克站在一起。据俄国钳工布尔巴回忆,二月革命爆发后,中国工人曾在工会大会上致祝词,并募捐数百元钱交给公会,表示对俄国革命的支持。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中东铁路俄国工人、士兵组成苏维埃,成立临时革命委员会,在哈尔滨的布尔什维克发布《告满洲全体公民书》,号召俄侨和中国工人支援十月革命。1918年,中、俄铁路职工联合举行多次罢工,反对白匪及一切反革命势力。5月15日,铁路机械厂工人罢工十多天,要求不得强迫工人为白卫军修理装甲车。这些联合行动,表明了东北人民对俄国革命的支持,也展现了中俄两国工人阶级的深厚友谊。

不仅是对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不仅对俄国革命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也对朝鲜人民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抗日义士安重根就是在哈尔滨火车站成功刺杀曾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而1932年4月29日在上海虹口公园成功刺杀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炸伤重光葵和植田谦吉的抗日英雄尹奉吉也曾在东北落脚。就连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也曾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之一的毓文中学读书,后来还曾和抗日英雄杨靖宇并肩战斗。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我国的地区之一,而且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还为东北建党以及日后东北人民的艰苦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还促进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推动了周边国家反帝、反封建革命浪潮的高涨。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分院历史研究所.近代东北人民革命运动[M].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

[2]大连市史志办公室.大连党组织的光辉历程:纪念大连地方党组织建立75 周年[M].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印,2000.

[3]黄进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1931)基于历史学和传播学的视角[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郭渊.19世纪末~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J].北方文物,2007,(4).

[5]张大庸.清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东北的传播[J].党史纵横,2006,(9).

猜你喜欢
俄国东北地区哈尔滨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七颗钻石
东北地区高校越野滑雪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刘派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