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意的交融——中国古代建筑诗学研究

2015-08-15 00:52孟繁洲
城市地理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古建筑人类建筑

孟繁洲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形与意及其关系问题

自从中国这边广袤富饶的土地上进化出人类开始,人们对建筑的需求就从未间断过。“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1]建筑的形与意和所处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而如今的古建筑因脱离了时代背景而沦为一座座空建筑无人使用,反倒失去了它作为存在者最本初的意义。建筑就像一个鸟巢,但它不是放在博物馆中的鸟巢而应是一个“活生生的鸟巢,有鸟居住的巢。”[2]后人孤立的赞扬古建筑的外表和工艺反而更像是对建筑之古的一种讽刺。“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欲、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文艺、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3]然而如今再想准确的还原到古建筑建造之初的情景去分析它已然是件很困难的事,后人也总是倾向于对同时代的成果表示质疑而更多的赞美先人的成就。建筑的形与意不应只单单理解为建筑物体和它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我们在当下分析问题应当从它的本质出发,从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内心的感受出发,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和心理因素来考虑这个问题才更有意义。

二、形与意的交融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形与意的的探索从未间断,早在论语中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的说法,智者仁者所乐的并不是山水本身,而是水的动静相宜善利万物的性情和山的稳重不迁仁厚敦实的品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事实上建筑也好山水也罢它带给人们的感觉都是因人类的主观情感与它之间产生了呼应。“一个单纯的形象是多么不完整,思想所产生的心理回响却丝毫不减其轰然巨大。”[4]建筑也并非人类生活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不仅在建筑学和历史学中古建筑在心理学和现象学里也有其巨大的学术价值。

建筑不仅仅是供人类使用,也传递着人类的心理情感。“因此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价值。”[5]这种价值虽区分开来但他们并不是割裂存在的,实际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应该在彼此面前相互消影”[6]。建筑的形与意在相互分离时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如茶杯和杯垫虽是两个物件但却是一个整体。形与意的分离帮助我们逐一分析问题,形与意的交融又使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面看到点又由点回到面,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重归其大环境,当我们重新审视古建筑时,建筑的形与意在人内心里早已融为了一体。

三、实用主义语境下形与意关系的重构

建筑跨越千百年的历史长河来到当下,它的建造者和使用者早已与世长辞,甚至建筑周围的环境、所处的气候、和内部的陈列也都已经截然不同,那我们凭什么还能说我们保存下来的这座古建筑还是原来修建的那座。前几章中笔者也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一体性,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已然不具备建造之初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却孤立割裂的在当今社会中成为人们追忆的纪念碑。是人们继承方式出了问题还是说古建筑已然退役应该顺应自然淡出历史舞台?又为何如今又越来越提倡保护传统文化,社会兴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复古”风潮?

古建筑的保护毋庸置疑是应该得到重视的。但究竟怎么保护、保护了后应该怎么运用这个问题还值得讨论。如今我们只保护了建筑的形体并没有保护好与之对应的文化和观念,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最受关注的不应当仅仅只是一个时期的建造技艺,它的价值更多的是其内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古人的宇宙观。“一个观念,只要我们相信它对我们生活是有益的,那么它就是‘真的’。”[7]古建筑的形与意在21 世纪的今天究竟有哪些方面对于我们来说是有用的、是真的呢?

纵观中国古建筑史,先人们对建筑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建筑的外形、梁柱及斗栱的样式到柱网的排列和受力单元的转变,都无时无刻不从反应着同时期的思想风貌。建筑的“形”对应着建筑的“意”,建筑的“形”如今还在那“意”却早已面目全非。可“意”并没有被消解,它从原先与之配套的“意”演变成一种适合当下的“意”,只是“形”与“意”的演变并不在一个频率上,作为使用者的人类的思想已经飞速发展而古建筑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如要真正提高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做到“修旧如旧”必须来一场思想上的回溯。“要是有一种生活确实很好,值得我们去过,同时有一种观念只要相信了就可以帮助我们去过那种生活,那么我们最好就相信那种观念。”[8]古建筑在建造时严格的等级制度虽不必照搬沿用,但建筑格局所传达出的尊卑秩序不可废除;规划布局可推陈出新,建筑不突兀应与院落环境结合的自然观也应继承……我们研究古建筑的形与意并不是空泛来谈,应把它的精髓贯穿在我们当下的社会中“看哪个能给与我们最有效的引导,哪个最能适合于生活的各个部分,并且能够与经验的各种要求全部结合起来。”[9]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活动的衍生物,也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对自然的态度,站在后现代的角度来剖析形意关系,也是我们分析建筑形意问题的意义所在。

文献:

[1][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1.1,1,

[2][4](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婧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20,4

[5][6]孟滨.对建筑艺术空间中形与意的结构[J].河南:东方艺术,2005 第20 期,45,45

[7][8][9](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李步楼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4,45,47

猜你喜欢
古建筑人类建筑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人类第一杀手
建筑的“芯”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中国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