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探讨

2015-08-15 00:52吴保军
科技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核实真实性录音

吴保军

河南省鹤壁市广播电视台,河南鹤壁 458030

2004 年春天,一个县级电台发生了一件新闻造假事件。因为有朋友参与此次造假事件,我本人对该事件比较了解。在某一天播发的录音新闻中,播放的录音声音与真实自然人声音不一致。事情发生后上级马上追查,最后责任人讲了新闻造假经过:当天在荒山上现场录音采访植树造林大会战情况,当时没有注意到天气不好,风太大等客观情况。等回到单位试听录音,录音效果很差,基本不能用,该新闻当天还要播出,再回去找当事人重新录音已经来不及,怎么办?该同志苦思冥想,想到一“妙计”。临时找来一个同事“狸猫换太子”拿着原来录音稿件重新在单位录制一遍,并于当天晚上在新闻中播出。该事件发生后,责任人、当班编辑、责任人同事、台领导等都分别受到处分。此次事件对我及我的同事震动很大。通过这条“狸猫换太子”造假新闻事件,同事普遍受到了教育,全台震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不是挂在墙上,也不是挂在嘴上,“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必须绝对真实,容不得马虎。新闻人一定要把新闻的真实性作为生命,新闻一定要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新闻一旦失实,它的生命也就终止。

1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是什么?

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筹划、不制造新闻事实。新闻必须先有其事、再作报道,记者要尽量直接观察、现场采访,找到当事人采访,运用书证、物证或者关键目击者来确认新闻事实,不断接近真相。与此相反,捏造事实、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故意虚构,都是炮制虚假新闻的恶劣手段,需要深刻批判和严厉惩处。

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以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者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一般情况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消息来源要有可信度的评估,并优先选择可信度比较高的消息源;要在报道中说明消息来源,在承诺保证匿名消息源的时候要判断和质问一下消息源的动机;要尽可能地通过多方消息源的查证,来检验消息源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3)对新闻报道中涉及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核实是保证新闻报道准确性和真实性的最佳方式,疏于核实则是新闻报道不够准确或者失事的主要原因。常规报道中,记者要对经济增长、财务数据、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进行必要核实,对报道中援引的“惊人之语”用重听录音或者找当事人求证的方式进行核实。调查性报道或者批评性报道中,记者更要对关键证据、关键消息源进行反复核实,以避免事实出错,给监督对象造成巨大损失。

2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核实新闻事实呢?

核实新闻事实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找到核心当事人、到达核心现场、拿到核心材料。

1)到达核心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

通过记者或者新闻热线、微博等渠道获取新闻来源后,记者一般要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深入细致地进行采访,仔细观察各方反应,注意倾听不同意见。比如,进行人物采访时,记者要听取多方人士对新闻人物的看法,避免偏听偏信;进行会议报道时,要听完会议全程、把握会议主旨,避免断章取义。

2)多方求证,核实“五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

采访活动进行活动中,记者要与认真核对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等关键要素,避免张冠李戴。另外,要根据采访中出现矛盾或者冲突的情况,向多方消息源进行求证、比对和核实。记者要想尽办法到新闻现场采访,寻找新闻当事人,重要的事实、数据要向权威部门求证、向知情者求证,没有充分的求证过程、未取得足够的证据材料,则坚决不作报道。

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

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关键事实,记者必须找到权威的资料来源,进行反复、仔细的核实。如果时间紧迫来不及核实,记者也可以在报道上做出标记,请编辑帮忙核实。报道中避免出现不确定的词汇,如“可能”、“也许”往往会引起叙述的偏差,模棱两可,引起歧义,此外还要特别对离奇的内容或反常的观点进行再三核实。

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互联网对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提供了大量便利。如获取消息来源、查找新闻背景、寻找知情人士、扩大传播效果等,但同时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记者在互联网上进行调查或使用网站上的材料时,要特别谨慎,尤其要注意避免被谣言所误导,被诈骗网站所欺骗,被看上去很可靠的材料所蒙蔽。记者必须核查网上获取的信息、事实和文件,时刻保持警惕意识——网络上那些即便看起来令人信服的材料和图片也可能是徒有其表、漏洞百出。

3 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这一重要原则,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几种失实现象

3.1 粗枝大叶,造成差错

新闻工作是严肃的、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是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的工作,每一篇新闻报道都要严肃、严格、严密,在事实上不能错一点。有时错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一字不苟,一丝不苟,谨慎细心。无论是批评稿还是表扬稿,都是如此。

3.2 形而上学,以偏概全

有些报道通常犯偏颇的毛病,或者是把多钟因素归结为一种因素,以体现“宣传意图”;或者是强调一个方面,否定另一个方面,以体现“观点鲜明”。有些报道通常犯追求“完美”的毛病,“善意”拔高,动辄就把采访对象奉承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等头衔,这些说法不是不可以用,但是,一定要恰如其分。

5 月23 日,广西某电视频道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孩子杨六斤的故事,报道称其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 元生活费兼零花钱。他的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6 月27 日,《南方都市报》刊发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的报道《杨六斤身世堪怜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指出了报道的失实之处。

3.3 不加考察,受骗上当

新闻报道要多留个心眼,不能偏听偏信,要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的报道才更易接近事实,不被个别现象和个别人的话所蒙蔽。2014 年4 月8 日,国内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网站,以“网传”为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上传了一张“郭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 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 亿元款项至今还没有清还。2014 年7 月9 日,8月4 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 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一条虚假新闻。这篇并非媒体采访的报道,以讹传讹,有意无意在欺骗受众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

3.4 追求生动,添油加醋

新闻队伍中不乏搞不清新闻与文学界限的人,经常在报道中“大胆假设”“合理想象”,尤其善于心理和现场描写,读之“引人入胜”,但这却是极不严肃的报道。新闻可以选择典型,但却不能象文学那样去创造典型、塑造典型,不能象文学那样虚构情节。新闻报道的典型、情节,必须是客观存在的。

3.5 迎合别人,不讲真话

常常有个别单位的领导喜爱吹、爱做表面文章,为了树标兵、出风头,带头说假话,新闻记者就应当坚持真理,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而不是曲意逢迎。但有些记者、编辑不能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为了自己的私利歪曲事实。“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新闻记者应铭刻于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1]郭康丽.请珍惜新闻报道的生命[J].新闻采编,1997(1).

[2]刘承军.抓典型“四忌”[J].冶金政工研究,1997(2).

[3]田睿.新闻写作中的形象描写[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

[4]别前鸿.数据的准确度事关媒体公信力——以引江济汉工程应急通水报道为例[J].中国地市报人,2014(10).

猜你喜欢
核实真实性录音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广告的真实性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中国2012年增速确认为7.7%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