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启示:近代教会大学在中国

2015-08-15 00:55邹秀娥
长江丛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校训教会师资队伍

邹秀娥

在近代,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扮演的角色千差万别,从事的活动种类繁多,但在教育方面影响尤大。费正清(J.K.Fairbank)曾言:“基督教影响最剧烈的大概是在教育界。以传播基督教和近代教育为目的教会学校和大学,最终占基督教在中国的主导地位。”[1]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教学大学始于19世纪末。至1952年,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被公认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有14所,燕京大学和齐鲁大学是个中翘楚。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乃至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值得后世借鉴和反思。

一、近代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

(一)中西合璧:教会大学的国际化视野

一是从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方面看,教学大会中西交融特色明显。基督教在华创立高等学校的办学目的,大都受“中华归主”的使命支配。因此,办学之初,其目标定为于传播福音。但办学过程中在遇到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排斥等种种阻碍时,能因机制的灵活性,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相得益彰的办学模式,并得以迅速发展。我国著名历史学校章开沅说过:“80年代中期兴起的中国教学大学历史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它开始便具有国际合作性质。二是它虽然起步晚于海外数十年,但一经发展则比较迅速。”[2]

以齐鲁大学为例,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Mateer)和夫人邦德烈(Julia Brown Mateer)就创办了一个叫蒙养学堂的初级学校,其办学目的十分明确:“至登郡,实尊基督宝训以福华土。僦屋而居,数月后粗谙华语,始知中土之晦盲否塞,人鲜实学,遂慨然以兴学为己任,决计创办学堂,广储人才,以备异日做教会之柱石,国民之师范焉。”[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齐鲁大学的前身—蒙养学堂办学主旨,在于“尊基督宝训,以福华土”。但在创办过程中,不断调整。至1881年升级为大学时,课程设置已彰显中西合璧的鲜明特色:学校课程为六年制,教授国学、科学通论、基督教伦理学;也包括“四书”和“五经”:中国历史、《圣经》历史和世界通史、数学、生理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督教教义等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全面施教”的特色鲜明,《圣经》和“五经”并存,国学和基督教教义同在,因此学术之由之风形成并彰显。培养的学生既具全球视界又知其爱好所在,因此学习风气浓厚,办学效果优良,齐鲁大学发展迅速,和南方的湘雅医学院,北方的燕京大学并称“南湘雅、北齐鲁”及“南齐北燕”。

二是教会大学中西合璧的办学特色还鲜明的体现在各校的校训上。如圣约翰大学的校训,既有出自于《论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又有体现西方特色的英文格言“光和真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是教会大学中西合璧的特色也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构成上。当时的教会大学每年都派大量留学生出国留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每年派几十名之多,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都从事教育事业。同时,在教会大学的师资队伍中也是中西职员并存,带有鲜明的教育国际化特点,培养的学生自然有全球化视野。

总之,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浪潮中,教学大学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实现了教会大学与中国实际的相互调适,逐步建立以西方教育模式为主,兼具中国教育特点的办学模式,为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做了积极的贡献,也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学以致用:教会大学的实践特点和服务意识

狄考文创办蒙养学堂的原因里就有对当时的中国人“人鲜实学”的慨叹。近代教会大学多以“实用”为目的,强调“服务”社会的理念。也正是这种为时代所需求的定位,才得以迅猛发展。齐鲁大学和湘雅医学院等多个学校皆以“西医”为主,契合当时社会现状,为当时社会所急需,因而发展迅速。 近代教会大学还十分注重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这由各校的校训即可见端倪。齐鲁大学的校训为:“广智求真,博施济众”,燕京大学的校训为:“为真理得自由而服务”,金陵女子学院的校训为“厚生”等。在这些校训的指导下,各学校都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使教学和实践得以绝佳的契合。他们纷纷通过推广科研成果、开办学校和培训班、开展医护服务、农业指导、文化教育、儿童行为指导等活动,一方面使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把教学成果放在实践当中去检验,并借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教学成果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用他们的所学,造福一方百姓,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 燕京大学曾在清河镇设立清河实验区,试图从多种角度探讨中国农村建设的普遍方法和途径,而金陵女子大学则成立了农业推广部,在农村设立实验田,推广小麦、棉花、大豆等优良品种,且学生必须躬身参加田间劳作。

教会大学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1931年7月,长江、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水灾,受灾面积包括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5省131个县,受灾人口达520万。金陵大学农业系教师认为这次洪灾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实为近代史所罕见。因此,组织学生广泛调研,从1930年10月21日至1931年1月1日,共调查5省90个县2366个村庄,并作了详细的分析,向政府提供了大型调查统计报告。[5]

(三)注重成长:教会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近代教会大学成立之初就带有国际化视野的先天优势,并设置了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但这些能否在教学中取得实效,要看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师资队伍才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大学的师资队伍不仅有中西籍并存的优势,在师资的聘任和培训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首先在师资聘任方面,高素质,严要求。教会大学成立之初,师资队伍薄弱,所需的都是能兼任各种课程的“万金油”式教员。如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初任校长时,曾担任过化学、物理、天文、地质、神学、哲学等课程。随着教会大学规模扩大,其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延聘了各领域泰斗到教会大学任教。20世纪初,美国Vanderbit大学的生物学家祁天锡(Nathaniel Gist Gee)到东吴大学任教。Wooster 大学的马尔济(Arthur W.March)到杭州之江学堂任教。1915年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阿道夫(William H.Adolph)到山东基督教会联合大学任教。至1920年,先后有50位具有高级学位的西方科学家任教于中国教会大学中。

另外,在教师培训方面,教会大学每年派大量教师出国交流,与当时世界一流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对本校的教师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如燕京大学,通过燕京—哈佛学社的资助,向美国哈佛大学派驻一批人学习深造。仅1935至1936年,燕京大学就有14人入哈佛学习。由这一途径获得哈佛博士学位的燕大学生就有著名的齐思和、翁独健、周一良等。同时,教会大学还经常聘请一些英美学者,进行短期讲学,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知识的更新,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二、近代教会大学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

近代教会大学其生命虽短暂,却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也问题丛生的今天,教会大学的办学经验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大学要有全球视野,教育国际化乃扬校之帆

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世界级名校都在放开自己的教育资源,拓宽自己的教育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走国际化道路。一是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高等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如当年的哈佛—燕京学社。二是中外联合培养。建立中外合作培养单位,互派留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组织国外研修班、海外汉语推广计划等,多途径、多形式的利用优秀资源培养师资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当然,教育国际化的立足点在于立足于国情,取人精华,为我所用,和盲目的崇洋要区分开来。

(二)大学要有服务理念,奉献社会是强校之纲

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社会的理念,奉献社会的态度是一所大学成为长青之树的坚实土壤。当年的教会大学在数十年的办学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服务,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其中的许多学校在短暂的办学时间里迅速跻身名校之林,这与它们实践的理念,服务社会的系列活动分不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高校也应调动自己各方面资源,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把服务社会、成果产出和培养人才三者有效结合起来。

(三)教师的自由与责任,师资队伍乃是兴校之本

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实用课程体系的执行,关键在于教师。近代教会大学的迅速发展,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功不可没。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的角色更要发生重大的转变,他们不应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反省、批判、分析、探索和改造、服务社会的能力。所以,教师首先要走下讲台,走入社会,除了有开阔的思维视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外,自然科学类的教师应经常走入大公司、大企业,使教学和实际挂钩。而社会科学类的教师应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并能提出独创性的解决方法。教师肩挑自由的思考和社会的责任,学校才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近代教会大学办学历史虽短,却留下的许多精神财富,尤其是高等教育成就与问题共存的今天,吸取教会大学的经验教训,具有恒久的意义。

[1]John K.Fairbank, ed, The Missionary Enterprise in China and America Cambridge[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13.

[2]章开沅.传播与根植: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

[3]郭大松.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M].杜学霞编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62.

[4]中华民国20年水灾区域之经济调查[J].金陵学报,第2卷(01):201~260.

[5]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代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46.

猜你喜欢
校训教会师资队伍
强化住培管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住培质量——中医住培基地建设与管理经验分享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